<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安陽來、踢蹬、扎古……“蛤蜊味”青島話你還會說嗎

    原標題:“蛤蜊味”青島話你還會說嗎

    為了保護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從2000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2月21日設為國際母語日。母語既是一個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漢語作為中國人的母語,是我們自幼習得的語言,但是對于全國各地的人們來說,還有另一種母語——方言。

    “安陽來”“踢蹬”“扎古”“夜來”……作為青島人的你,青島話還說得溜嗎?在國際母語日到來之際,記者與專家學者針對青島方言的來源、特點以及保護、推廣的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探討。方言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傳承青島方言,其實就是在保護青島文化。

    青島方言有多個來源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方言是暖心的人間煙火,記錄了城市的故事和過往,傳承著鄉情與文脈,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坐標。

    “咱青島方言得以在全國引起反響,我想主要起始于黃渤老師在《瘋狂的石頭》中扮演的角色‘黑皮那一口地道的極具表現力的青島話,‘恁是哪個埝兒的?這是哪來這是?你干什么來?香蕉杠好吃來’……真切自然,接地氣,讓觀眾耳目一新。”青島市嶗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青島方言》的作者王建升說。

    一般來說,目前專家學者公認的青島方言的來源有四個:一個是膠州、高密、即墨和周邊地區的語言,這是青島方言的母語來源。二是齊魯的古漢語,即3000年前的“齊魯官話”,因而方言中流傳下來一些古語詞,例如“拖鞋”是土話,而對應的“靸韃”是官話;“香菜”是土話,而“芫荽”是正宗的官話;“釜炱”一詞,更是自商周時期就有。三是受四川、云南、江蘇和山西等地的方言影響,因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這些地方的移民來到青島。四是受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外來語影響。比如青島人把井蓋叫古力,就是源自德語gully一詞;把拳擊叫鮑克斯,則源自英文box。

    青島方言只有三個聲調

    記者了解到,作為城市方言,青島方言的歷史不到百年。據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于建松介紹,根據方言內部差異,青島方言可按市區、黃島(膠南)、嶗山、城陽、即墨、膠州、平度、萊西區域分為8種,具有形成歷史短、發展變化快的特點。

    “青島方言屬于膠遼官話,是獨具特色的城市方言。它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都有突出的特點,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邢軍表示,在詞匯方面,青島方言別具一格,對于同一事物或現象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說法,如“舒服”在青島話中就至少有6種說法,包括愉作、受用、舒坦、舒索、熨帖、恣潤等,這些有著細微差別的同義詞,使得語言表達特別生動細膩。

    “總體來說,青島方言語音方面的特點體現在聲母細化、韻母簡化,古音豐富。”王建升告訴記者,青島方言中保留古音的例子很多,如將“枕頭”稱為“豆枕”,因為“頭”的繁體是“頭”,屬形聲字。

    普通話的同一組聲母,在青島方言中卻被分為兩類,這也是青島方言在語音方面的一大特點。比如說普通話聲母“zh”的發音,在青島話中分為兩類,從而導致在普通話中發音相同的“知”和“支”,在青島話中卻發音不同。“再就是聲調方面,青島話的聲調減少了,普通話有‘陰、陽、上、去’4個聲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而從專業角度說,青島話只有陰平、上聲、陽平去三個聲調。”于建松說。

    邢軍告訴記者,青島是一個移民城市,語言之間的碰撞所帶來的影響和變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年輕人和老人說的話已經出現了差別。“青島是港口城市,開放性強,市區經濟發展得好,吸引了眾多外來人口,市區方言受到影響,會產生一些變化。相對而言,郊區由于人口流動性相對弱一些,方言變化得較慢,慢慢形成了青島不同地域之間方言的差別。”

    從小學方言利于智力發展

    1994年從山東大學畢業后,邢軍便參與編寫《青島市志·方言志》,在編寫過程中,她對青島方言逐漸有了更深層次的接觸與了解。“我雖然不是青島人,但是在研究青島方言的這20多年里,已經對它產生了一種很深厚的感情。”在邢軍看來,語言不是空洞的,它是和當地民眾、當地文化緊密相連的。“我們去即墨、膠州、萊西等各個地方采風、走訪時,往往一待就是好幾個星期,跟當地人吃住在一起,建立起感情,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研究方言和它背后的文化。”

    在邢軍看來,山東方言有著自身的特點,也承載著濃郁的地方文化,但是相較于某些南方方言,因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威望和關注度沒那么高,“舉個例子,像粵語歌、粵語影視作品的流傳度就比較廣,廣東人日常溝通也都是用粵語交流,浙江也有著以吳語為基礎的評彈、昆曲等藝術形式,大家會因為喜歡這些藝術作品,從而關注當地的方言文化。這樣比較來看,我們山東在這方面做得還稍有欠缺。”

    “方言是文化的載體,像青島也有茂腔、柳腔這樣的地方藝術,只有用當地方言去演繹,才更具魅力和特色。所以我們傳承這些地方藝術、保護方言,其實就是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于建松說。

    邢軍表示,早些年全國大范圍推廣普通話,這是很重要也很有必要的事情,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推普不是說讓大家不學方言,語言的傳承需要從小建立,方言和普通話絕不沖突。”邢軍說,“現在的孩子們在學校里很少有說方言的機會和環境,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多說一種語言或者一種方言對自身的智力發展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我個人覺得,在中小學、幼兒園階段有機會讓孩子們去接觸方言,哪怕是以做游戲、唱歌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也是有幫助的。”邢軍建議,在學好普通話的同時,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學習方言,從中了解城市歷史,傳承青島獨一無二的地域文化。

    “普通話是我們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但是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載體,應該通過多種方式記錄、保護方言。”于建松說,“‘吃蛤蜊、哈啤酒、洗海澡’是大家最熟知的幾句青島話,而青島話作為青島的名片或者符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在不同場合進行滲透與宣傳,利用明星效應是其中很重要的方式之一。”[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戴慧慧]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3 02/20 08:30
    · 來源 ·
    青島早報
    · 責編 ·
    戴慧慧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