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安陽來、踢蹬、扎古……“蛤蜊味”青島話你還會說嗎

    / 人物故事 /

    一本《青島方言》 20年赤子之心

    “曖曖青燈夜向深,臥聽檐雨話鄉音。”方言是暖心的人間煙火,記錄了城市的故事和過往,傳承著鄉情與文脈,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坐標。你還會說方言嗎?你的孩子或后代還會說方言嗎?正在消逝的方言背后,有一些默默為之努力和挽留的人物故事。

    王建升是青島市嶗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20年來,他憑著一股執念和無比的熱愛,矢志于青島方言的搜集整理與文化考證。他走過許多偏僻的鄉間小路,點著無數照亮深夜的燈光,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披沙揀金,把工作之余的所有休息時間都放在探尋和研究方言上,終于在去年出版著作《青島方言》,全景式呈現青島方言整體面貌與特點。近日,王建升在采訪中向記者講述了該書創作背后的酸甜苦辣。

    / 緣起 /

    不想讓青島話變成“回憶”

    天下有情是故鄉,人間誰不念鄉愁?王建升是土生土長的嶗山人,呱呱墜地,便是故鄉,風聲雨聲,合為鄉音。在他的記憶中,方言描繪了人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最初場景,也記錄了童年的真和青春的夢,繪制了人生的底色。

    “20多年前,在嶗山區參加工作后,我偶然讀到報紙上一篇關于青島方言的文章。那一刻,從小熟悉親切的方言鄉音以一種全新的感覺撲面而來,引燃了我對方言的關注與興趣。”王建升回憶道,他從此開始在沒事的時候寫一些有關方言特色詞的文章,有時也到報紙上投稿,“大約寫了一年多時間,積累了二三十篇小文章,每篇文章主要是介紹一個方言詞的來龍去脈。”隨著研究的深入,王建升逐漸發現,青島方言是內涵極其豐富的語言寶藏,然而長久以來,關于青島方言的研究非常少。他告訴記者,可以追溯的最早關于青島方言的專門論述,是1928年的《膠澳志》,里面收集了部分青島地區的比較有特色的詞匯,但是數量很少,大量有文化價值的古語詞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詞匯沒有被整理保存。同時,《膠澳志》上面記錄的一些詞語,在如今青島人的日??谡Z中幾乎絕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普通話的普及,老一輩人說的方言詞語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能說地道青島話的孩子也越來越少了。”王建升意識到,單憑個人興趣偶爾寫寫有關青島方言的文章,發揮的作用是遠遠不夠的,“一想到承載著一輩輩人記憶與鄉愁的青島話將逐漸成為遙遠的回憶,就覺得很可惜。”于是從2003年開始,他有了系統全面地整理一本青島方言詞典的想法。但是想想容易,做起來難。王建升拜訪了諸多學者和教授,教授們在給予方向性指導和精神鼓勵的同時,也指出一個民間研究者想做這門學問很難,因此整理方言必定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要經得起熬煉,耐得住寂寞。

    / 探尋 /

    與老人們交朋友“套話”

    從王建升下定決心編纂一本青島方言詞典之后,他便專心投入了這場漫長的與時間的賽跑,這一跑就是20年。“方言詞匯不是‘隨叫隨到’的,也不是自己閉門苦思、獨自搜求就能盡得的??谡Z中的方言詞匯有它自然流淌出現的時機,當時若無機緣捕捉到,以后便不知要再等多少日子。”王建升說,于是他利用一切機會,一下班就去找本地老人拉呱聊天,傾聽生活故事,原汁原味地記錄方言鄉音。慢慢地,他找到了“竅門”:“我交的‘老朋友’要對俗語很愛好、對市井文化很愛護,同時還喜歡談天說地、很健談,對青島的地域文化有話說。”王建升讓周邊的親戚朋友幫忙打聽,自己也一趟趟走街串巷,隨身帶著本子,邊走邊聽、邊聊邊記。

    “這些土得掉渣的東西,你怎么還感興趣?”有些老人笑著打趣王建升。在很多老人看來,他們口中的方言常常成為身邊的孩子、年輕人取樂的對象,怎么會有人奉為“寶貝”,想要了解研究?“我就是覺得有價值,愿意去研究。”王建升的真誠打動了老人們。有些方言詞語的使用需要特定的語言環境,往往在自然而然的談話語境中才能使用,不是一下子就能說出一個方言詞語有哪幾種用法。為此,王建升一旦認準了一位“老朋友”,平日里沒事就常常打電話,晚上下了班就去找對方聊天,這都是極耗費時間的。

    有一次,王建升專門把一位80多歲的遠房親戚請到自己家里住了一個多月。“朝夕相處,老人漸漸習慣了隨時隨地與我交流,我從他那里了解到很多老歌謠。”王建升欣喜地說,“跟原本不熟悉甚至陌生的老人,只有慢慢先交成朋友,他們才會產生與你交流的欲望。”直到現在,王建升還與很多“老朋友”保持著聯絡,往往一段時間因為忙而沒有聯系,很多老人便打來電話問:“你怎么最近沒找我?啥時候再來找我玩?。?rdquo;

    / 堅持 /

    整理素材每天只睡4小時

    為了探尋方言詞匯的本字,摸清歷史演變的脈絡,過去沒有漢語言文字學基礎的王建升買書、看書,一點點琢磨、記錄、研究,從漢語方言研究的發軔之作開始入手,從《說文解字》《廣韻》《集韻》及歷代語言詞典等漢語語言學典籍,到唐詩宋詞、元曲雜劇、小說筆記、俚曲唱詞、典籍方志,乃至全國各地的方言資料,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不斷搜集累積。20年間,巨大的工作量面前,他推掉了下班后的應酬交往,放棄了周末的休息放松時間。但是王建升說:“每次鉆到書房里,坐在書桌前,是我最亢奮、精力最飽滿的時候,即使忙到凌晨,也絲毫沒有困意。”

    “我們平時說的‘菢了一窩小貓’,‘菢’是妥妥的古漢語;‘爭競’‘家去’在古代是通行語;青島方言里各種有趣的動作詞都有它的歷史,從唐詩《春曉》中可以看出,‘夜來’一詞早在唐代就已被普遍使用了,從宋代開始,‘夜來’一詞兼有‘昨夜’和‘昨天’兩個意思,而它在青島方言中的意思正是‘昨天’……”王建升在眾多歷史典籍中尋取每一處與家鄉方言有關聯的蛛絲馬跡,以此窺得語言洪流之下一直被忽略的青島方言的真實面容,揭示鄉音土語背后的眾多隱秘,探求其源與流、脈與根、神與魂。

    經過了十幾年的大量積累,王建升手寫的筆記本攢了幾大本,電腦上的文件夾一個又一個。2016年左右,他開始著手對這些青島方言詞匯素材進行整理、歸納、錄入。“這又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那兩年時間,我適逢工作上不是很忙,于是就要求自己一定要趁著時間還充裕,高效地把詞匯錄入工作完成,于是幾乎天天到凌晨2點才睡。那時家距離單位比較遠,早上6點多要出門上班。”兩年多時間,幾乎每晚只睡4小時,讓40多歲的王建升的身體面臨挑戰,遭遇頭痛、脫發,更讓家人、朋友和同事感到不理解。但他卻樂此不疲。他說:“每天晚上的熬夜對我來說不是‘熬’,而是想睡也睡不著,腦海中不斷涌現的詞匯讓我停不下來。每次查到原來這個字這么寫,或者找到一些古籍中的佐證例子,就像撿到了寶貝似的高興。”

    / 收獲 /

    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方言

    去年,王建升編纂的《青島方言》作為2021年度青島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正式出版,從文化的角度對青島方言的語音、語法、詞匯進行全新的解讀,明晰青島方言的歷史發展脈絡與文化特征。對青島眾多方言本字進行考釋,解答一些方言詞匯“只知其音,不知其字”的問題,通過對青島方言的縱向歷史溯源,對眾多歷史專著、歷史筆記、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中與青島方言有關聯的詞匯進行搜集考證,一同研究。書中收錄了方言詞條2600余條,并逐一注音、釋義、舉例,由國家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青島方言發音人胡延竹老師對全書詞條逐一核對發音。其實里面收錄的詞條只是王建升20年心血研究的一小部分,為了實現更好的普及性,他在出版前親手刪掉了許多詞條,并且將原稿中方言詞的國際音標,一一改為了拼音注音。

    看到這本書,原本不理解他的家人、朋友都為他點贊,佩服他的耐心和堅持;在新華書店、不是書店等處,不少感興趣的市民或游客翻閱著這本書,大量的生活場景例句、文獻資料與古典文學作品釋例,讀起來猶如在古今之間穿越,在市井與鄉野間穿行。

    《青島方言》里有社會百業和人生百態,有鄉村農家的柴米油鹽,有里院市井的家長里短,更有編纂者孤單的背影,奔波于市井農家做田野調查,日日夜夜考釋本字、追溯流變,更能感受到他一路走來所獲得的那份喜悅和收獲。

    “方言的精髓與魅力是微妙而傳神的,絕不僅僅存在于發音、詞匯和語法中,更多體現在現實發生的具體說話行為中,蘊藏在包含生活智慧的民諺俗語、民間戲曲歌謠等諸多地域文化寶藏之中。”王建升說,因此他始終堅持將方言研究與青島地域的文化精神對接貫通,全面、立體、鮮活地呈現青島方言的原貌及價值魅力。今年,王建升計劃將自己編纂的另一本《嶗山方言》也進行出版。

    厚植鄉土文化之根,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作為一個為方言無私奔走研究的基層民間保護者,王建升寫出了很多人心中的理念:無論以后對普通話接受到什么程度,內心總有一部用家鄉方言寫成的詞典,還有一方用這詞典構筑的精神家園。“歷史是偉人的傳記,方言則是一代代平凡民眾的碑傳。”王建升20多年的默默研究展現了一個赤子對家鄉的拳拳之心,也希望向每一位在青島這片土地上生長、生活、奮斗的人致敬。他說:“這只是一個起點,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未來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重視和保護方言,認識到方言的價值和魅力。”

    / 對話 /

    記者:對于方言該如何保護和傳承,有哪些想法?

    王建升:從10多年前開始,國家語委和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就提出了語言資源的保護,這是很重要的。過去,方言被很多人視為是阻礙國家發展、阻礙普通話推廣的因素,提出語言資源概念以后,就意味著所有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資源,都有它的文化積淀、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2015年開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把方言調查和少數民族語言的調查結合起來。國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些省份比如湖南還得到了民間力量的支持。真正把方言列為保護對象,應該是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之后。這份文件里提出要“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

    對于方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我認為首先觀念上,大家應把它看成是一個要珍惜的對象,在普通老百姓中觀念也開始在改變,這可以從家庭做起。其次,我相信除了學者、民間研究者的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各方面機構和力量的共同參與。比如參照各地開展的一些保護方言的活動,有一些電視節目招募方言發言人,或者舉行英語、普通話、方言的三語比賽,或者成立集合學界、政界、文藝界等的方言文化交流協會,博物館里可以有專門的“方言館”,再比如方言進校園活動……通過各種方式方法來增強人們對于方言的興趣和認同意識。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劉文超 實習生 李欣姚 攝影報道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戴慧慧]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3 02/20 08:30
    · 來源 ·
    青島早報
    · 責編 ·
    戴慧慧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