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城能否再次華麗變身
3月15日,記者來到遼寧路上的天幕城探訪發現,這里已經變成了一片建設工地,除了大門上的“天幕城”字樣還在、門口的兩家商鋪仍在正常經營外,入口處標志性景觀、“天幕”和不少房屋已被拆除,幾臺大型吊車正在現場緊張作業。
“曾經那么紅火的景區最后卻被摘牌,真是可惜啊!只是不知道這次轉型,能不能實現華麗轉身?”一位居民感慨地說。資料顯示,天幕城建于2007年,是在原青島絲織廠和青島印染廠老舊廠房基礎上改造而成的特色景區。一頭連著遼寧路,另一頭連著啤酒街,加上餐飲等商鋪林立和夢幻一般的“天幕”等場景,它曾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來“逛吃”打卡。2009年,開業僅兩年的天幕城升格為國家4A級景區。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天幕城開始走向沉寂。2016年12月,國家旅游局發布通報,共有367家4A級及以下景區受到摘牌、降級、嚴重警告、警告、通報批評等不同程度處理,107家景區被摘牌,其中包括55家4A級景區。其中,青島天幕城被摘掉4A景區牌子,這是山東唯一一家被摘掉4A牌子的景區。
就在被摘牌的那一年,市北區出資2.5億元回購天幕城,轉型開啟“創想小鎮”模式。市北區提出,通過杭州夢想小鎮團隊指導,把天幕城項目轉型為“三創高地”,讓曾經“名噪一時”的天幕城重新進入公眾視野,并成為創業社區。
2022年7月,天幕城再次傳出即將改造的消息。據市北區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介紹,2020年臺東步行街入選國家級試點步行街區,天幕城位于臺東步行街升級改造范圍最西段,具有重要的節點意義,2021年已納入臺東步行街升級改造進行了統一策略研究,后續將結合青啤路二期進度啟動天幕城全面設計和改造,并引入行業頭部企業,實現統一化運營管理。
公開報道顯示,市北區高度重視此次改造。1月13日,市北區委書記高健主持召開歷史城區專題調度會議,聽取元宇宙數字化體驗、鄭州路兩側規劃和TOD設計、天幕城改造相關方案匯報,與會人員進行了充分討論。會議強調,“要做好天幕城改造與青啤路整體設計結合,充分體現街區風貌延續,打造街區特色亮點項目。”
>>>回應
補償方案獲批后將進行公示
事實上,關于文化街部分業戶即將搬遷的傳聞,不少市民始終頗為關注。1月2日,在民生在線訪談欄目中,有網友提問:“近期發現有文章說,今年會對天幕城進行改造,會把部分文化市場商戶搬遷到天幕城。請問文化市場要拆遷嗎?天幕城具體改造規劃何時向公眾公布?改造工程何時完工?”1月16日,市北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新學表示,因配合地鐵修建需要對昌樂路南側文化市場的部分建筑進行拆除。天幕城改造方案目前正在與規劃局對接審批中,通過審批后將公示方案,改造啟動時間預計為2023年3月份。
此前,市北區官方信息顯示,2月份,大港街道曾召集環海灣集團、天幕城運營公司召開天幕城改造及文化街業態轉移專題調度會,研討文化產業升級改造設計方案、文化業態經營理念、文化產業區域劃分及招商優惠政策。文中提到,“地鐵5號線昌樂路站征遷工作與天幕城改造文化業態轉移升級是一盤棋,兩大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各方要倒排工期,打好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征遷工作與文化業態轉移升級兩大任務順利完成。”
3月15日,記者撥通了市北區大港街道辦事處的電話。對于昌樂路部分商戶們提到的搬遷一事,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了此事,“下一步確實是有拆遷計劃。”他還告訴記者,該項征遷工作由街道具體實施,涉及2—5號樓的產權人。他介紹,下一步公示補償方案之后,將下達征收決定,但目前補償方案尚未出來。“補償方案我們得聽區里的,區里讓我們公示,我們就公示了。具體以征收公告為準。”他還表示,上述樓座的業戶擬搬遷到天幕城那邊去經營,以實現更好的發展。
3月16日下午,記者再次撥打了大港街道辦事處電話,試圖了解征遷工作的更多詳細內容。一位辦公室工作人員稱,此事歸街道征遷辦負責,并提供了該部門的電話。記者撥通電話,一位工作人員得知采訪意圖后,要求記者十分鐘后再打電話溝通。記者再次致電咨詢時,該工作人員又稱,如想采訪此事需聯系該街道宣傳部門。
>>>講述
千米文化街上演玩家“沉浮”
作為青島乃至山東最集中的文化市場,在這條千余米長的街道兩側,曾經上演了不少跌宕起伏的玩家沉浮故事。既有歡笑也有淚水,但更多的是“大不了從頭再來”的勇氣。記者在文化街上先后走訪了多位商戶,聽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那些事兒。
古今緣畫廊創始人侯廷玄的故事曾在青島收藏圈里廣為流傳。侯廷玄的老家在臨沂。2001年,他輾轉來到青島闖蕩時,兜里只剩下了50元。在好心人的指點下,他來到一所高校附近擺起地攤賣剪紙,漸漸找到了落腳之處。后來,他干脆在大學附近打起了持久戰,一邊賣從外地批發過來的剪紙,一邊現寫現賣自己的書法作品。等慢慢積攢下了一些積蓄,就在延安二路附近開起了店。幾年后,他終于擠進了昌樂路文化市場,開起了如今的這家畫廊。
侯廷玄回憶,當時,他驚訝地發現,不少名家雖然名聲在外,但他們的作品在市場上的真實價值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一些名家的作品甚至幾十元一張就能買到。那幾年,侯廷玄經常拜訪幾位書法泰斗,并從他們那里購買一些書畫。后來,這些作品在市場上的價格成倍增長。靠著“積攢”的書畫,侯廷玄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青島實現了買房安家夢。
在昌樂路上,趙鑫既是一位老商戶,也是聞名島城石友圈的資深賭石人。他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十幾年前在北京潘家園“偷師”,結緣玉石,而后只身前往瑞麗賭石淘玉。多年前,青島文化市場行情如火如荼,趙鑫瞅準時機,毅然決然拿出多年積蓄“押注”昌樂路文化街,開辦了齊云齋玉石館。
回想起當年文化街的盛景,趙鑫仍記憶猶新:“文化藝術品店面不同于超市,但就市場行情火爆的那幾年,客流量也能用摩肩接踵來形容。”在趙鑫印象中,昌樂路文化街的文化屬性由來已久,“每逢周六周日,就看到有人在昌樂路上擺地攤,像極了北京的老潘家園。”趙鑫說,此后,經過十余年的時間積淀,讓這條街的文化屬性越發顯眼,很多青島收藏愛好者甚至全國各地的行家不遠千里趕來“淘寶”。“這也是很多文化藝術品經營者到昌樂路文化市場租房開店的初衷。”趙鑫坦言,當時就是看中了昌樂路文化市場的“流量”。
前些年,火爆青島的賭石作為玉石行里的一種生意門類,也曾是這條街上的“流量密碼”。作為曾經的青島十大特色街之一,這里是全國石友的“淘石”首選,一大早就排隊買石頭的場景也曾屢見不鮮。“那時的顧客,不管本地的還是外地的,都是熟人介紹,而且多是行家里手。“
趙鑫曾接待過一對來自北京的小兩口,兩人買完玉石后還不由感慨:“昌樂路的買賣做得比較實在,這個價格在北京可買不到。”
現在,趙鑫的齊云齋從天福文化城搬到了石嶺路名匯國際,“曾經的文化地標,如今已流量不在。”趙鑫無奈地說,而且這幾年石友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愈發豐富,“信息不對稱”逐漸弱化,人人皆“行家”,也讓那股賭石熱情逐漸淡化,如今的玉石生意90%以上都轉向了翡翠等成品玉石經營。“如今到昌樂路上做玉石的店鋪也多是成品玉石為主。”
“這些年,市場風云變幻,有人抓住有利時機,靠炒賣書畫文玩賺下了豐厚的家產,也有人因為一時看走眼蒙受損失。”趙鑫說,現在的收藏等市場水確實很深,如果玩家想從事收藏,最好要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此外,談及未來發展時,趙鑫表示,疫情已過,政策加碼持續向好,希望有一天能搬回這個讓他事業起步的地方。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陳邵華 鄭成海
[來源:半島新聞客戶端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