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綠水青山共藍天,繪就青島生態宜居新畫卷
春風和煦的日子,漫步李村河沿岸,湛藍的天空映襯著潔白的云朵,淙淙清水一路向西奔騰,水清岸綠引來水鳥蹁躚;太平山公園、浮山森林公園草木蔥翠,花鳥相偕,游園來客絡繹不絕。
徜徉在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之間,這就是我們大美之城——青島。近年來,青島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群眾環境獲得感持續提升。
近日,市生態環境局公布了2022年青島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交出生態宜居“成績單”:環境空氣質量連續三年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空氣質量優良率88.5%,全省排名第二;全市20個國省控斷面全部達標,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獲批全省唯一國家級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試點,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一個個跳動的數字,一幅幅青綠畫面,是觸手可及的變化,是有口皆碑的改善,構成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2023年6月5日是第52個世界環境日,主題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今年,市生態環境局將把主題教育、優化營商環境與環境保護、推動發展緊密結合,力爭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縱深挺進 藍天白云提“氣質”
藍天白云是人們對美麗青島的期盼,治理大氣污染是青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頭任務。
保衛藍天,用“繡花”功夫實現精準治理。“我們印發實施全市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計劃,又針對不同季節的不同污染物防治重點,實施夏秋季臭氧污染強化治理及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縱深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均雷介紹。
去年,青島開展全市揚塵整治專項行動,排查涉揚塵污染防治工作的企業519家,工業企業料場堆場共790個,確定料場堆場整治提升項目28個;對全市道路揚塵情況進行出租車走航監測,發現污染點位770個,開展污染點位溯源,組織責任單位完成整改。針對移動源污染防治,開展柴油貨車排放常態化執法檢查,檢查柴油車輛2500余輛,檢查加油站650余家次,實現對全市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的監管全覆蓋;全市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4.8萬臺,新增申報登記非道路移動機械8300余臺。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進,臭氧污染不斷凸顯出來,一些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治理還有不少難關要闖。“尤其是在夏季藍天白云、晴空萬里的好天氣里,時常能看到空氣質量狀況并不是優良,其背后基本是臭氧污染超標的原因。”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沈小鵬介紹,針對臭氧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我市開展差異化管控研究,制定揮發性有機物與氮氧化物本地協同控制方案,為推動全市臭氧污染精準、科學治理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去年,生態環境部門開展夏秋季臭氧污染強化治理攻堅行動,全面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分行業治理,完成治理項目235個,原輔材料替代項目33個,提前兩年完成高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源頭替代比例9%的目標任務。
在一系列舉措下,空氣質量改善明顯,青島剛剛獲評全國“十大大美之城”,自然少不了藍天的功勞。2022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穩居全省前列,市區環境空氣中六項污染物濃度連續三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其中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_2)、一氧化碳(CO)濃度均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實施以來歷年最低;空氣質量優良率88.5%,同比提升3.6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二;各區市空氣質量優良率范圍為81.1%~89.6%,同比均改善。與2021年相比,重污染天數減少4天,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實施以來首次未出現重污染天的年份。
精心呵護 碧水穿城增“顏值”
蜿蜒流轉的李村河穿城而過,草長鶯飛,碧波蕩漾。河邊行人流連忘返,三五成群的孩子們嬉戲歡娛,樂享美好時光。
李村河作為青島最大的城市內河,曾一度污水橫流,被人稱為“臭水溝”。近年來,通過持續加大治理力度,已蝶變成“生態河”,被評為省級美麗示范河湖。
一同獲評省級美麗示范河湖還有大沽河、白沙河、蓮陰河、苑莊河等,這些美麗河湖見證著青島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的卓越成效。
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處長金柏峰介紹,我市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推進“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工作,實施抓好提高河湖巡查管護水平、加強工業水污染防治、強化水環境風險防范等保障水生態環境的綜合性措施,促進全市水生態環境總體持續改善。2022年,全市20個國省控斷面全部達標且水質均達到Ⅳ類及以上,4個斷面水質實現躍升;16處城鎮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
工程措施在水質保障和水環境改善中起到了重要基礎作用。2022年,我市重點推進實施北膠萊河昌平路橋上游人工濕地、即墨即發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靈山衛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等33個水污染防治工程,逐步補齊水環境基礎設施短板。
強化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堅持“一河一策”精準施治。去年對大沽河、南膠萊河、白馬河、白沙河、風河、李村河等11個國省控重點流域,外源防治與內源治理并重,制定了“一河一策”保護方案,保障全市重點河流水質不斷得到提升。
加強水環境精細化管理,推進實施了水質加密監測通報、打造智能化閉環管理系統、優化橫縱結合的水生態補償機制等17項水環境綜合性監督措施。建立排污口“一口一檔”管理臺賬,完成全市772個入河排污口整治。
作為海洋城市,青島的碧水之美不光在河湖,更在蔚藍的海洋。我市堅持海陸同防同治,嚴格落實灣長制,系統推進海灣綜合治理,6174個入海排污口完成排查整治和驗收銷號6161個,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印發實施深入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膠州灣海洋塑料垃圾“清漂”專項行動方案,加強海灣保護和污染防治。開展入海河流總氮排查,健全完善“一口一檔”,治理陸源污染入海。完成年度近岸海域水質監測評價、嶗山灣和丁字灣三個季節生物多樣性普查。
2022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歷史最佳;靈山灣成功獲評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第一名,成為省內唯一成功入選的優秀案例。
生態創建 綠水青山多“名片”
五月的浮山,群峰競秀,萬木崢嶸,湖光瀲滟。嶗山區居民劉萬泉出了家門,抬腳就朝著浮山而來。“開放后的浮山生態環境更美了,以前爬山就是為了鍛煉身體,現在爬山是一種舒心享受。”劉萬泉說。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嶗山區以繡花功夫打造美好生態家園,實施小麥島生態修復工程,精心打造一批口袋公園、體育公園和城市綠道,形成縱橫串聯的綠色空間體系,浮山、金嶺山生態公園建成開放,石老人城市會客廳成為網紅景點,嶗山區正蝶變為亦城亦景、城在景中的公園城市。
這是青島生態文明創建成效的有力印證。2022年,青島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碩果累累,嶗山區、城陽區成功創建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即墨區通濟街道、膠州市李哥莊鎮、萊西市日莊鎮成功創建第三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西海岸新區大村鎮成功創建第三批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西海岸新區、膠州市成功爭創首批全省生態文明十強縣。
如今,綠水青山不僅是展示青島的“金名片”,還是青島可持續發展的“聚寶盆”。此外,青島深入推進農村環境整治,以農村生活污水、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和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為重點,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新增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766個,完成農村環境整治的行政村101個,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33處。
去年以來,青島聚焦打造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強龍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提升城市發展品質,讓“綠色新風”普惠大街小巷,讓低碳環保理念融入城市底色。在總結國家低碳城市試點成效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試點建設。去年西海岸新區獲得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氣候投融資試點,積極構建氣候投融資政策體系,搭建氣候投融資地方項目庫,并打造一批具有典型試點示范作用的近零碳城鎮、園區、社區、企業。
在降碳減污上多手發力,推動“無廢城市”建設,開展5輪危險廢物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完成2863家單位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評估,全市工業企業危險廢物規范化合格率達到100%。全省首創非道路移動機械以“改”促“治”新模式,組織青島港100余臺機械升級改造,實現微成本減排。
鐵腕治污 剛柔并濟促發展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好的營商環境是區域協同發展的基礎。而對于生態環保部門來說,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既需要強硬手段懲治突破底線的違法犯罪,也需要溫潤手段助企紓困。
去年以來,青島市生態環境執法系統剛柔并濟打出一套組合拳。開展“春雨”“烈焰”“瑞雪”系列專項行動,全年立案查處生態環境違法案件410起,處罰金額5018萬元,31起適用行政拘留和涉嫌環境違法犯罪案件被移送公安部門。運用非現場執法發現問題1038個,立案40起。打擊危險廢物犯罪刑事立案案件18起,打擊自動監測數據造假刑事立案案件4起。
與時俱進,筑牢法治基石。市生態環境局不斷加強與公安機關聯勤聯動,將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舉報獎勵制度作為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發現和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有力抓手。群眾積極舉報環境違法犯罪、生態環境部門第一時間核查處理,對符合獎勵條件的及時落實獎勵,形成了打擊懲治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強大合力。
既堅持鐵腕執法,也注重指導幫扶。生態環境執法隊伍通過上門服務、遠程指導,實施入企幫扶,切實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深入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以“改”促“治”,指導開展“油改電”探索,將燃油堆高機改造為純電動機械,徹底消除污染排放。探索建立非道路移動機械升級改造閉環管理機制,指導舊發動機合規報廢,避免造成污染轉移。
生態環境部門加強重點項目服務保障,提前介入幫扶,分類引導土地使用權人、土壤污染責任人及時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等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工作,為項目落地爭取時間。嚴格建設用地環境準入管理,嚴把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質量關,2022年共組織評審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報告388個,推動完成7個污染地塊修復治理項目,全市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天越來越藍,水越來越清,腳下這片土地也變得越來越干凈。去年,青島獲批全省唯一國家級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試點,積極開展先行先試,順利完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監督檢查試點工作,試行實施土壤污染轉運聯單制度試點工作,推進修復工廠建設,探索在全國全省可推廣、可復制的土壤污染防治經驗。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至176家,督促重點監管單位依法履行自行監測、隱患排查等義務,提升企業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和能力。
今年,青島將以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為方針,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上取得新進步,在建立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上實現新突破,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上展現新作為,筑牢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生態環境根基。
(吳帥)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