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了櫻桃,富了鄉村
四月櫻花開,五月櫻桃紅。5月11日上午,半島全媒體記者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楊家山里,感受第21屆楊家山里櫻桃采摘節的熱烈氣氛,看楊家山里如何打造提升千畝櫻桃農產品知名度、拓寬村民致富路,推進文旅賦能鄉村振興。
果農一天能收入上千元
5月11日上午9時,記者站在三山環抱的楊家山里,一種獨特的鄉村氣息撲面而來。主干路兩旁坐滿了銷售櫻桃的種植戶們,大家有說有笑。
來自黃泥巷村的種植戶張女士告訴記者,櫻桃采摘節吸引了大量游客,幫助他們這些種植戶增加了客流量,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五六十斤,收入上千元。她家的采摘園有五六畝,每年賣櫻桃就能收入四五萬。
記者采訪了解到,櫻桃采摘節目前成為楊家山里最具特色的一張名片,近年來逐步走出青島,吸引了眾多山東省內其他地區的游客,而青島市的游客依然是主力軍,許多游客每年一到采摘季就會慕名而來。
“我們特意從平度過來吃櫻桃。這趟旅行不僅吃到了香甜的櫻桃,還去了無比方花園和九上溝景區游玩,沿途風景太美了!”來自平度的游客劉澤說道。
據悉,第21屆楊家山里櫻桃采摘節于5月6日在黃泥巷村開幕。面積2800畝的櫻珠櫻桃成熟待摘,30家農家小院近百種山里特色風味小吃供游客品嘗。采摘節首日,楊家山里片區共吸引游客1.6萬余人。
多方協作促游客果農“雙贏”
“一到周末人特別多,我們已經好幾個周末沒有休息了。”鐵山街道宣傳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工作人員每天都在景區里,在烈日炎炎下,為游客做好服務工作。
以櫻桃為媒,以采摘會友,楊家山里將櫻桃采摘與楊家山里精品農業旅游、特色美食品鑒等進行有機結合,促發展的同時,也讓采摘節期間環境、治安等問題成為考量的因素。西海岸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鐵山中隊根據過往經驗,結合當地實際,創新開拓了臨時性的攤位,設在景區停車場附近,為種植戶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銷售渠道。該中隊的隋政說:“我們整個中隊20多個人,放棄休息時間24小時待命,全網式服務,給游客提供服務式執法。”
櫻桃被譽為“春來第一果”。據了解,楊家山里的櫻桃種植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各類櫻桃樹46萬余株,素有“櫻桃之鄉”的美譽,是青島西海岸新區最重要的櫻桃采摘地。經過多年標準化培育、品牌化發展,櫻桃已成為當地助農增收的支柱產業,每年吸引20余萬人前來采摘,加速形成了康旅、文旅、農旅、工旅、體旅相互交織的“五位一體”產品供給體系。
原山原水,鄉村振興進行時
2022年10月份,鐵山街道楊家山里成功入選青島十大市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近年來,楊家山里釋放“原山原水原生態,原汁原味原生活”獨特魅力,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鐵山路徑。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楊家山里的打法就是抱團發展加速產業振興,打響農文旅融合名片。一方面,深耕原種原產,推動特色農產品精品化、高附加值方向轉型升級,構建原種優培、產業鏈生產、品牌打造一體化農業產業體系,提高了特色農產品競爭力。
楊家山里以千畝櫻桃園、“南茶北引”品牌茶葉為核心,打造全產業鏈14個優質產業園,并推動以6個品種果酒、秀蘭茶、薯干為代表特色農產品加工不斷向高價值邁進,出口韓國、日本等國家,不斷壯大櫻桃、獼猴桃、藍莓、茶葉等特色產品產業發展。
另一方面,堅持向融合要發展要效益,做大做強鄉游、鄉蘊、鄉學、鄉宿、鄉品、鄉影等十大品牌。創新推出一批鄉村特色景區、一批精品旅游路線、“紅色文化+綠色生態”旅游模式等,如培育齊長城月季花谷、秀蘭山莊、墨禪庵景區等,打造后石溝鄉影品牌,不斷深化農旅融合發展模式。
以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同樣需要人才的助力。楊家山里實施“頭雁領航”工程。將高校資源嫁接到櫻桃種植、生態園管理,培育1000名新農人;通過筑巢引鳳,引進張玉梅、冷啟成等100名高素質鄉賢帶資本帶項目返鄉,田園會客廳等一批重點項目落地;造就“民宿管家”“影視經紀人”等10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帶動村民自主創業、就業300余人,促進增收270余萬元。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姝辰 于茲鑫 魏軍 李珉伽 黃瀅瀅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