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守護島城歷史文化記憶 李滄區舉辦特色地名故事分享會

    原標題:下王埠、李村大集、“八川八水”……李滄特色地名背后的故事快來看→

    下王埠、李村大集、“八川八水”……

    李滄特色地名背后的故事

    守護島城歷史文化記憶,李滄區舉辦特色地名故事分享會

    “你住哪?”“你要去哪?”“這是哪?”當被問及同一個地址時,不同年代的青島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我住李村小西湖邊。”“我要去西山。”“這是少山路。”

    5月26日,在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施行一周年,為傳承地名文化、守護李滄記憶,李滄區民政局舉行了特色地名故事分享會,李村、振華路等五個街道的講述者分享了本街道的特色地名背后的故事。青島在保護和傳承歷史特色地名方面,一直在努力。

    分享特色地名背后的故事

    “李村大集是百年大集,我忘不了20世紀80年代趕李村集的場景。”來自浮山路街道的分享者講述了自己的記憶,當時,大家都騎著自行車去買年貨,河底橋下一口大鍋,沸騰的鍋里煮著脂渣,鍋邊還用鐵絲吊著玻璃瓶燙著白干。趕集的人累了,要上一碗脂渣,一茶杯白干和兩個硬面火燒,那叫一個香。

    “大家生活范圍向村子四面擴開,面積是原先的五倍了。原來村莊三面環山像‘元寶’,現在變成了‘鳳凰’。村民們都說‘下王埠村真的騰飛了’。”來自虎山路街道的分享者講述了下王埠社區的老故事。

    “青島的紡織業曾盛極一時,曾與上海、天津合稱‘上青天’,代表了國內紡織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國棉六廠作為青島歷史悠久的老紡織廠,曾養活了近萬個家庭,有過無比輝煌的時期。”來自振華路街道的分享者講述了國棉六廠的老故事,展望了新前景,老廠房以“青島郵政跨境電商產業園”的身份,重新回到青島人視野中。

    “國棉六廠的老廠房歷經近百年的歲月雕琢,歷經近一個世紀的擴建及修繕改造,大量的工業建筑遺存被保留下來,被李滄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鐫刻著工業烙印的老舊廠房獲得‘新生’,并肩負新的產業使命的一次新探索。”分享者李曉薇激動地表示,國棉六廠是青島民族工業的見證,也是青島發展歷史的縮影,記錄了幾代棉紡工人的青春記憶、驕傲與榮光,更承載著老一代青島人的希望。

    李滄的很多地名,都像李村大集、下王埠、國棉六廠一樣,鐫刻進了李滄的歷史文化基因中。

    保護特色地名延續城市記憶

    若把區域的發展比作人的成長,1994年成立的李滄區,是青島主城的90后。西部成片的老廠房,承載了青島的工業記憶;東部林立的高樓,見證了從傳統鄉村到新城的崛起;連接東西的中部,以李村大集為例,商業從明代一直持續至今。

    “李滄區的地名,承載著青島多種多樣的歷史文化,值得我們好好保護。”李滄區民政局工作人員說,去年5月1日起施行《地名管理條例》,第一條明確,為了加強和規范地名管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和國際交往的需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

    青島是一座現代文明和淳樸山鄉相互輝映的城市。為了保護轄區的歷史文化記憶,李滄區民政局等部門都付出了努力:1999年,李村鎮被撤銷,原行政區域被劃分為四個街道,其中一個專門被命名為“李村街道”,保住了李村大集、李村商圈延續下來的城市記憶;2015年,永安路街道被更名為“滄口街道”,讓很多李滄西部老居民的記憶得以保留。

    更多小區回歸老地名

    青島很多新建小區在命名時,一度流行使用洋名。但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小區直接用原村命名。在李滄區,有東李花園、爐房府邸、上臧家園、上流和苑;在其他區,有保兒馨都、楊家群麗景苑、麥島家園、南姜馨苑……“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城市化過程中,要保住大家的集體記憶。這是順應民意,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一名長期研究歷史文化的學者表示。

    除了小區,青島的很多道路和公園的命名,也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齊長城路傳遞著春秋戰國時期就延續下來的記憶,馬濠公園刻上了元明時期漕運、水運的歷史印記。在即墨區,通濟、潮海、環秀等街道的名字,仿佛在訴說著當年即墨古城當年的繁華。

    《地名管理條例》第四條中規定,地名管理要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在地名管理方面,青島始終注意刻意保護歷史并連接未來。

    新地名命名更有規律

    青島的很多地名,深藏著這個城市發展歷史,凝結著這個城市文化。

    浮山所、靈山衛、鰲山衛……在數百年前,這些地方是海防第一線。一代又一代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守護著海岸線。這些地方,如今有的變成了繁華的商圈,有的建起了整潔美觀的小區,有的設立了海洋科研機構。但帶有獨特文化歷史意義的地名,卻一直延續至今。

    很多青島市民發現,李滄區東部的路名,都是以川、水命名。記者了解到,這種命名方式,和李滄區獨特的水系分布有關:李滄區共有李村河、樓山河、板橋坊河3大河系共17條河流。2000年后,李滄區東部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李滄區東部的道路最早有“八川八水”命名——2002年,賓川路、東川路、銅川路等八條“川字輩”道路和廣水路、金水路、習水路等八條“水字輩”道路被命名。趁著2014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東風,李滄東部發展提速,越來越多的鄉村變成了現代化的城市小區,市政道路也多了起來,民政部門為其命名時,依然堅持以“水”“川”命名:2008年到2021年之間,赤水路、鄰水路、柞水路、靈川路、武川路、洛川路等道路陸續被命名。(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首席記者 劉卓毅 實習生 高偲喆)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孫寶震]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3 05/27 08:06
    · 來源 ·
    青島晚報
    · 責編 ·
    孫寶震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