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天藍、水清、地綠成為幸福生活“標配”

    原標題:天藍、水清、地綠成為幸福生活“標配”

    初夏時節,陽光不燥、微風正好。漫步李村河畔,湛藍的天空映襯著潔白的云朵,隨手一拍就是“大片”。潺潺流水一路奔騰向西,水清岸綠引來水鳥蹁躚。

    清晨與老伴沿河遛彎,晚飯后相約三五鄰居到河邊廣場跳舞,成了市民劉美科近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清澈的河水,治愈系的天空,日子總是溫柔又閃光。”劉美科將隨手拍下的美圖發到朋友圈,總會引發親友的共鳴,交流美圖、欣賞美景成了人們生活一大樂趣。

    這背后折射出來的,恰是青島市民因生態環境優化而日益增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1973年8月5日,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揭開了新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序幕。五十年來,通過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我國生態環保事業快速發展,綠水青山的生態宜居新畫卷正在中華大地上徐徐展開。

    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藍天保衛戰、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個個耳熟能詳的關鍵詞,成為中國環保事業發展的見證,也見證著青島如何一步步“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探索“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朝著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灣區城市闊步向前。

    在2023年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讓我們從人物故事、山川蛻變和數據融合中,感受正在把夢想變為現實的美麗青島。

    向“新”而生,藍天白云成常態

    初夏時節,位于李滄區唐山路的翠湖小區內,鮮花遍地綠樹成蔭。人工湖旁,57歲的吳革文坐在樹蔭下悠閑垂釣,享受著愜意時光。

    把時針撥回到三、四十年前,這樣的美好景象,吳革文想都不敢想。作為土生土長的樓山后人,2015年搬入翠湖小區前,他一直住在四流北路附近。彼時,樓山后區域工廠眾多、煙囪林立,青島鋼鐵廠、青島堿廠、泡花堿廠等工廠大煙囪里不斷冒出的黑煙是最常見的場景,排放的污染物沉降后會在地面留下厚厚一層灰塵。

    “那時候只要出一趟門,回來鞋子上就會有一層灰塵。”今年62歲的解想海,退休前一直在市生態環境局李滄分局工作,他回憶道,當時不僅是工廠,企事業單位和居民日常所用的燃料也都是煤炭,導致區域污染物排放量大,而他當時的工作,就是和同事拿著“煙槍”,爬上煙囪去采集煙塵排放物。

    空氣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為改善空氣污染現象,青島大力推廣使用添加固硫劑的型煤取代散煤,將分散供熱改為集中供熱,并將一些污染較重的企業遷出市區。經過治理,我市在1999年摘掉了“全國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

    “戴帽”的觸動、“摘帽”的努力,給全社會上了一堂深刻的環境保護課,并由此拉開了青島持續治理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序幕。從2008年開始,我市啟動老企業搬遷工作,共下達了13批次老城區企業搬遷計劃,涉及老四方西部片區、老滄口煙墩山片區、樓山后片區、板橋坊片區等,列入計劃的企業全部完成搬遷、轉型、關停,實現“騰籠換鳥”。

    樓山后區域的變遷,只是我市環保事業發展的一個“小切口”,卻展現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大格局”。如今穿行在樓山后區域,曾經林立的煙囪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碧空如洗的艷藍天空,居民們安居樂業,盡情享受著美好時光。

    數十年來,青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氣污染宣戰,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以不可動搖的定力保衛藍天,一點點拭去天空的霧霾,一根根拔掉城區的老煙囪。如今,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已從百姓的迫切期盼,轉變為生活的平常景象。

    翻看近十年來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青島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22年,大氣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連續三年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PM2.5、PM10、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濃度均為2013年《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實施以來歷年最低;空氣質量優良率88.5%,同比提升3.6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二。

    有為而治,一河碧水向西流

    李村河是青島市區最長、支流最多的河流,發源于百果山畢家上游水庫,自東向西穿越李滄區全境,蜿蜒向西注入膠州灣,全長約17公里,流域總面積約143平方公里。

    多少年來,李村河哺育著兩岸人民,卻也難逃城市發展帶來的污染沖擊。上世紀80年代,工業發展和人口增加給李村河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壓力,李村河由清澈變為污濁,生活廢水沉積而成的淤泥使河床不斷升高,雨季汛期頻頻出現險情。加上沿岸養殖戶隨意排放,導致河道內污穢遍地。

    劉美科就住在李滄區莊子社區,房子拆遷之前,離李村河河道只有200余米距離,她親眼見證了李村河由污變清的全過程。

    自2009年起,市、區兩級政府合力開啟了李村河十多年的系統治理之路,構建起“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綜合工程體系,努力補上水環境治理欠賬。通過做好源頭治污、系統治水和生態治河等工作,李村河流域治理效果初顯,探索出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北方大型缺水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模式。如今的李村河,已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更是周邊居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拆遷后住上了新房的劉美科每天都要到李村河“打卡”鍛煉,生活在河邊成為她最幸福的事。

    一條河的重生,不僅能改變一座城市的人居環境,更能激活城市發展新動力。李村河的華麗變身,只是近年來青島碧水保衛戰的一個縮影。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市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推進“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工作,實施抓好提高河湖巡查管護水平、加強工業水污染防治、強化水環境風險防范等保障水生態環境的綜合性措施,促進全市水生態環境總體持續改善。2022年,全市20個國省控斷面全部達標且水質均達到Ⅳ類及以上,4個斷面水質實現躍升;16處城鎮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

    作為今年新“入列”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的第十大攻堅行動,眼下,李村河(張村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攻堅行動正在穩步推進,將按照“14155”的總體思路,著力構建生態宜居的城市“綠腰帶”“金腰帶”,織就“城市發展的幸福紐帶”。

    作為海洋城市,青島的碧水之美不只在河湖,更在蔚藍的海洋。多年來,我市堅持海陸同防同治,嚴格落實灣長制,系統推進海灣綜合治理,6174個入海排污口“一口一檔”,已完成排查整治和驗收銷號6161個,數量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為歷史最佳;靈山灣成功獲評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第一名,成為省內唯一入選的案例。

    逐綠而行,公園城市換新顏

    晴天艷陽,邀上三五好友到家門口的浮山享受浮生半日閑,聞花香馥郁、聽流水潺潺,已成了王淑云的生活日常。今年71歲的王淑云,從小就生活在浮山腳下,見證了這座城市“綠肺”的養成。

    時間拉回到十幾年前,彼時的浮山,采石場、垃圾、違章建筑等讓大家避之不及。翻天覆地的變化源于山體整治的持續有序推進。尤其是自去年以來,我市將公園城市建設納入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濱海綠道建設、山頭公園建設、口袋公園建設、林蔭廊道建設、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工程,以浮山和太平山為代表的公園城市建設效果顯現,“望山能登山、近山能游園、游園能環山”的期待逐漸照進現實,也走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青島實踐。

    “以前爬浮山經常走‘野路’,沒想到現在我都能推著小車帶孫子來了。”“刷短視頻看到太平山上有座網紅彩虹橋,特意和閨蜜來拍照。”談起浮山、太平山的變化,來游玩的市民們感觸頗深。眼下,綠意滿滿的浮山、太平山綠道,已成為人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越來越多的新景點成為網紅打卡地。對于來青游客來說,又多了一個旅游新視角:登山游園觀海,盡覽大美青島。

    綠水青山的回歸,不斷增加的“綠色”,讓青島更有底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家底,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例證。自去年我市啟動嶗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項目(一期)以來,已完成一整個周期的外業調查及物種鑒定工作,共調查記錄到物種2300余種。青島市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結果顯示:近岸海域共獲浮游植物89種、大中型浮游動物67種、中小型浮游動物65種、大型底棲生物165種。

    有碧海藍天的自然稟賦做底,用綠水青山的生態環保理念起筆,如今,綠水青山不僅是展示青島的“金名片”,還是青島可持續發展的“聚寶盆”。去年,青島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碩果累累:嶗山區、城陽區成功創建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即墨區通濟街道、膠州市李哥莊鎮、萊西市日莊鎮成功創建第三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西海岸新區大村鎮成功創建第三批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西海岸新區、膠州市成功爭創首批全省生態文明十強縣。

    乘勢而上,環境監測更智慧

    當鳥兒劃過一抹湛藍、當魚群穿過一股清澈、當孩童踏過一寸青翠,碧海藍天中印刻著生態環境監測人堅實的腳印,紅瓦綠樹下綻放著生態環境監測人守望的笑臉。

    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環境狀況監測被譽為“哨兵”和“耳目”。從沒有實驗室和設備的“一窮二白”,到如今各色先進儀器齊全的“人給家足”;從手提肩扛全城采樣,到在線監測鼠標點動;從開展簡單分析測試項目,到擁有現代化實驗室和豐富分析測試能力……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不論是技術力量還是監測儀器設備,都有了長足進步和發展,在信息技術的加持助力下,如今的環境監測智慧化水平更高,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每年可出具上億條數據。

    “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已經退休的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原技術負責人譚丕功回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始建于1976年10月,剛成立時近20人擠在一間辦公室里,沒有實驗室也沒有設備。為采集管道煙氣,譚丕功記不清爬了多少根工廠煙囪;為監測河流污染物質,數不清走了多少座橋梁。“有了監測數據的支撐,才能做出正確的環保決策。”譚丕功說,當年的監測工作,更多靠的是“腳力”和“體力”,隨著硬件設施的更新、智能設備的使用和監測水平的提高,環境監測過程越來越輕松和智能。在自動在線監測領域,空氣和水質主要指標自動在線監測技術得到了規?;瘧?;在應急監測領域,無人機、無人船、走航車、激光雷達等高科技得到充分運用;在衛星遙感監測領域,利用遙感遙測新技術,實現了對生態環境高精度、全方位、短周期的監測。

    環境監測是保證全市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保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信息化賦能下的智慧監測,讓環境管理更加“耳聰目明”。青島以監測的現代化助力生態環境治理的現代化,服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天越來越藍、水越來越清、地越來越綠的青島,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越來越強。站在歷史交匯的新起點,時代呼喚著更美的生態,人民渴求著更和諧的生活環境。青島將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度謀劃發展,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建設山風海韻、魅力宜居、活力善治的美麗青島。

    吳帥  王榮  華麗  張建峰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戴慧慧]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3 06/05 08:49
    · 來源 ·
    青島日報
    · 責編 ·
    戴慧慧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