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傳統”和“新興”相遇 探索人工智能更多可能

    原標題:“傳統”和“新興”相遇,探索人工智能更多可能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何讓中華傳統文化這一全人類的精神寶庫延續至今,并以更讓現代人接受的方式打開,無疑是極具現實性的破題。6月25日至27日,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將在山東曲阜尼山舉辦,對話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構建交流、互鑒、包容的數字世界”。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接過前人所遞交過來的接力棒,是時代賦予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扎根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沃土,中華傳統文化承載著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深刻思考——我們開放、包容、共享、共贏、文明的大國形象,努力構建的共建共享、美美與共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很大程度上正是對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

    得益于互聯網發展讓世界入口變得更寬,人工智能行業發生了深遠變化,這是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勢所趨。也要看到,當人工智能“越來越強”之際,很多人也衍生出理念層面的憂慮。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就曾指出,我們不僅僅在經歷技術上的危機,也在經歷哲學的危機。當技術已超然于時代,任何天馬行空的想象都可能被印證,不管是好是壞。尤其是人工智能所面臨著的數據隱私、安全隱患、技術瓶頸、算法局限性以及社會倫理等風險挑戰,都成為亟待作答的立題,引發整個人類的思考。

    互聯網時代下,沒有哪個地方是封閉的島嶼,沒有哪個人能夠獨自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各種風險挑戰。在瞬息萬變的發展語境之中,人類要深刻把握好人工智能這個“科技變量”,需要打開更多的“工具箱”,而儒家文化的智慧給了我們很多實質性的借鑒:“推己及人”的自省、“和而不同”的智慧、“天人合一”的境界、“仁民愛物”的寬容等思想理念,就蘊藏著解決人工智能所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

    從讓智能機器人來作為中國象棋博弈的對手,到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描繪傳統國風……領略到人工智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我們對于傳統與現代的“美美與共”更加篤定。人工智能的英文縮寫為AI,這恰恰與以尼山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強調的“愛”同音。

    是同音,更要同行——此次尼山對話,就將聚焦“構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等議題,探討人工智能技術給人類文明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相信,當“傳統”與“新興”相遇,就能探索人工智能的更多可能。

    對于現代人而言,讓以尼山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煥發新時代的光彩,一次理念創新的有益嘗試,就足以舉重若輕。“人工智能”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上的關鍵詞,就是一次積極的探索。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要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尼山是孔子的誕生地,在這鐘靈毓秀、文脈悠長的文化熱土上,在“人工智能時代:構建交流、互鑒、包容的數字世界”的對話主題中,我們共同見證“過去”與“未來”在此相逢。(謝偉鋒)

    [來源:光明網 編輯:孫寶震]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3 06/16 14:34
    · 來源 ·
    光明網
    · 責編 ·
    孫寶震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