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去過街天橋逛“浮島公園”
在膠寧高架橋和滄口路之間,一條銀色的“飄帶”呈現在眼前,靈動飄逸、美感十足……這是青島歷史城區首個集“交通+景觀+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基礎設施——浮島公園。
整個公園建于空中,在高架橋與地面車行道之間架設起了空中人行系統。站在護欄處遠眺,視野開闊,可以同時欣賞橋上和橋下景觀。近看有車水馬龍的城市快速路,遠望有極具韻味的歷史老建筑,將古樸與現代相接融合。
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中,青島著力推進城市“微更新”,運用先進設計理念,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設計,有序開展街角公園建設,做好高架橋橋下空間整治提升,打造園林式生態景觀,提升城市空間藝術美感和文化內涵,增強城市吸引力和辨識度。
作為彰顯這一理念的極具代表性的示范項目,浮島公園以“植入便民設施、激活老城空間、縫合歷史街區、貫通城市文脈”為設計初衷,結合橋面及地面空間進行景觀布置與綠化提升,在滿足人行交通的同時,兼顧居民休憩、觀覽以及城市形象展示等功能需求,把城市“邊角空間”做成了“金角銀邊”,推動了城市基礎設施轉型升級,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日前,浮島公園項目榮獲2023年度DNA巴黎設計大獎(DNA Paris Design Awards 2023)優勝獎。作為一項具備全球性和多元文化包容性的國際賽事,浮島公園的獲獎也意味著青島城市更新理念和實踐獲得了更大范圍的認可。
閑置邊角地變身時尚新地標
——浮島公園建設體量約為常規天橋的6倍,在青島開創先例
眼下恰逢旅游旺季,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游人如織,位于街區內的浮島公園人頭攢動。近日,記者來到這里探訪時,來自南京的游客蘇先生正一邊站在取景框前方的最佳拍攝點位上,一邊招呼著同伴給他拍照留念。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蘇先生背后不遠處的天主教堂清晰入鏡。“最近幾年,青島城市發展變化日新月異,特別是中山路一帶變得讓人耳目一新,在老城區游逛真是一種很美的享受。”經常來青島旅游的蘇先生深有感觸。
落地即“出圈”——今年夏天,浮島公園成為老城區新晉的網紅打卡地,為青島增添了一個時尚活力的新地標。在B站、小紅書等網絡平臺上,不少網友拍攝了浮島公園視頻,引來眾人圍觀點贊。像蘇先生一樣,慕名而來打卡體驗青島老城區更新之美的市民游客越來越多。
然而,就在今年初,這里還是一片閑置的城市邊角地帶。在推動城市有序更新過程中,市北區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指揮部統籌項目建設、設計、施工單位,充分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創新性實施了歷史文化記憶片區工程。浮島公園是該工程中的市政通行道路項目,總投資約1.1億元,由青島環海灣集團旗下青島市北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開發建設,青島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上海興筑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設計,中建筑港集團有限公司承建施工,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政公用監督站監督指導,于今年1月開工。
浮島公園西起濰縣路、東至聊城路停車場,跨度約330米,南起李村路停車場、北至市場三路,跨度約80米,橋面全長約600米,橋面面積約5000平方米。從功能和特色上看,浮島公園實際上是“浮島”+“公園”。作為浮島,它是在高架橋與地面車行道之間架設的空中人行系統。但不同于傳統過街天橋,它的跨度更廣、面積更大。“常規的過街天橋長度約100米,面積約700平方米,多數為跨路直線型造型,相對簡單;浮島公園的建設體量約為常規天橋的6倍,在青島并無先例。”中建筑港集團浮島公園項目總工孫新杰告訴記者。
造型別致是浮島公園不同于傳統過街天橋的一大亮點。結合地形特點,天橋將橋體的縱橫雙向均設計為曲線,上部設計四處雙曲異形景觀造型,東北造型跨度58米、高7米,西南造型跨度63米、高6米。若采用傳統方案在橋面整體搭設腳手架體系,將與其他工序交叉施工,施工效率低、周期長,曲率控制精度低。根據現場實際及設計情況,項目組織技術力量成立技術攻關小組,通過多次方案研討及技術性、經濟性和可行性的多方面比選,最終選定大跨度特異造型整體預制—分段蒙皮—吊裝合攏體系的天橋裝飾造型建設工藝,在減少安全隱患、縮短工期、降低環境污染以及減少對交通干擾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地處老城區,工期緊、任務重,交通調流壓力大,地下管線復雜、交叉作業多……面對充滿挑戰的施工環境,浮島公園項目一路攻堅克難加速推進,歷時半年時間全面建成,于今年6月初向市民開放。在青島環海灣集團浮島公園項目負責人柳兆哲看來,工程建設的高質量推進,離不開項目管理團隊的科學組織和VR全景、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先進施工技術的探索應用。其中,浮島公園項目BIM技術應用在2023第十二屆“龍圖杯”全國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賽、2023第四屆工程建設行業BIM大賽等業內極具影響力的評選中均斬獲相關獎項。
行走在鋪有木質地板的橋面,有種漫步木棧道的感覺。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橋面鋪裝最初設計采用塑膠地墊,因為橋梁一直承受風荷載及附近車輛的動載影響,容易引起基層裂縫從而反射到塑膠面層,影響塑膠使用壽命。“經過多方對比多地考察,項目最終決定選用竹木地板替代塑膠地墊。竹木地板不僅能降低開裂隱患,還具備耐久性好、養護成本低、美觀大氣、觀感質量佳等特點。”孫新杰說。
既是過街天橋又是“空中花園”
——結合“公園城市”理念,將交通功能隱藏于綠色空間、城市動線之中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漫步青島,這座“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正向著公園城市進化,加快邁向更有溫度更加宜居的幸福美好家園。作為公園,該項目踐行“公園城市”理念,結合浮島空間開展綠化布置與環境提升,將交通功能隱藏于綠色空間、城市動線之中,設計布局景觀小品和綠化,將人行系統與“空中花園”融為一體,為周邊居民打造出家門口的好去處。
置身浮島公園,兩側的綠化帶植被翠綠、繁花盛開,宛若在街頭公園一般。“以前來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得繞到路口處等紅綠燈過馬路。如今通過浮島公園,一路看花賞景就到了,安全又方便。”對寧夏路街道仲家洼社區居民于明秀來說,這個家門口的公園讓她切實感受到了城市更新帶來的變化。
打造一個近悅遠來的網紅打卡地,需要在景觀功能設計上提升吸引力。
項目在綠化方面頗費了一番心思。按照設計方案,橋體上部栽植綠化面積約1000平方米??紤]到橋梁主體為鋼結構導熱系數大,橋上苗木生長環境溫度較地面溫度夏天更高、冬天更低,為保證橋體上部綠化的成活率及景觀效果,在業內專家的建議下,項目最終決定選用具備耐旱、耐熱、耐寒、耐風的“四耐”種類,如松柏類、迎春類、黃楊類等綠化品種為主,配合其他彩葉花木點綴,打造景觀公園效果。
除了綠化,項目橋體上部還設置亮化、智慧燈桿、智慧屏、多功能音響等。亮化設計包括彩色扶手燈、草坪燈、蘆葦燈、泡泡球燈、星星地燈、射頂燈、射樹燈、水滴燈等氛圍燈光組合,打造出沉浸式多彩亮化景觀效果。
“浮島公園項目將橋下和橋上的景觀有機地跟市政通行道路結合在一起,讓行人在通行的同時,能夠感受到橋下和橋上的景觀,提升市民游客的通行體驗。”中建筑港項目負責人楊慶一介紹,項目實施過程中,結合綠化需求整體提升環境質量,實現了人行道路、綠化花園、城市景觀等多專業協同設計和風格統一,促進慢行系統與城市景觀、功能的有機融合。
一處街角公園的樣本意義
——實現局部空間活化,縫合歷史城區、延續城市文脈
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城市骨架,還在于如毛細血管般的怡人公共空間。正如美國知名城市規劃理論家、歷史學家芒福德所說,“人們之所以聚居在城市里,是為了美好的生活,城市公共空間要滿足民眾對城市幸福生活的追求。”
當前,城市建設正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礎上,對已有城市空間進行小范圍、小規模的局部改造,從而實現空間活化與區域振興的目的,成為越來越多城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
以高架橋下空間更新利用為例。近幾年來,上海加快打造橋下空間的城市微更新,盤活空間資源,為居民提供豐富的滿足全齡段需求的活動空間,球類、親子活動、慢跑、廣場舞等均可容納,形成一道道靚麗的運動風景線。在長寧中環高架下、蘇州河邊,橋下空間在城市更新中引入專業運動場所運營商洛克公園,1300平方米帶頂棚的籃球場、600平方米的室外籃球場、五人制足球場、新涇港沿岸步道逐步開放,已成為運動愛好者的熱門打卡地。
今年7月,山東印發的《關于推動城市片區綜合更新改造的若干措施》提到,采取多種更新模式。根據更新片區資源條件,分類采用TOD(公共交通導向)、EOD(生態環境導向)、SOD(社會服務導向)等多種引導方式,一體化開發和更新改造,全面提升配套設施和環境風貌。
通過對高架橋下公共空間的精細化設計,小規模“微改造”的浮島公園項目正努力滿足民眾對城市幸福生活的追求。
公共設施的便利性和人性化是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重要保障。浮島公園共有5個出入口,橋面均為緩坡人行通道,與李村路停車場、聊城路體育中心、芝罘路路口無縫銜接,提升了中山路地鐵站、李村路停車場、聊城路停車場及體育中心等新建公共設施的便捷性與利用率。其中,李村路停車場的兩個出入口可以直接進入。從地鐵1號線中山路站A出入口出來,步行100多米即到。此外,在濰縣路、市場三路、招遠路路口還設置了無障礙電梯和扶梯,解決豎向高度差,便利市民通行。公園里設置有多種樣式的休閑座椅、多處智慧屏,可以手動翻閱瀏覽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相關介紹。
歷史街區展示了青島古今交融、海陸兼備、中西合璧的城市特色,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市北區,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與上海路—武定路街區、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比鄰而居,卻因高架橋及車行道阻隔而割裂。浮島公園建成后,縫合歷史城區、延續城市文脈、激活城市活力的功能進一步凸顯。一方面,位于中山路北端的浮島公園,與館陶路南端區域銜接輻射,激發中山路商圈、聊城路商圈的活力和潛力,為重振青島城市化建設早期最具歷史特色的南北主軸助力;另一方面,原來被車行干道分割的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重新縫合,可以促進街區空間深度融合,助力老城區旅游發展。
據了解,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定位為中國首個新派里院生活體驗示范區,目前已入駐商戶及產業辦公機構100余家,更新后的大鮑島休閑文化街區正在打造為國內首個“串里+逛院”沉浸式里院生活體驗區。隨著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北片區修繕基本完成,創意零售、網紅餐飲、體驗互動、博物展覽等業態招商持續推進,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將全面起勢,周末微度假、都市慢生活的休閑氛圍愈加濃厚。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正打造港口文化藝術小鎮,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劉子山別墅群正打造品質社交生活體驗空間。
一子落,全盤活。以浮島公園項目為鏈接,三大歷史文化街區將更加緊密地有機聯動協同發展,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集聚“煙火氣”。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周建亮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