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藍眼淚”點亮青島海 宛若星河落凡間
夜幕下的海面泛起璀璨藍光,綿長的海岸線變成了晶瑩的藍色飄帶,一簇簇藍光隨著海水的波動而起舞。更加夢幻的是,腳踩在柔軟的沙灘上,腳下藍色熒光呈片狀散開,好似闖入了童話世界……進入9月,青島的海岸線像鑲嵌了一條條藍色鉆石項鏈,如夢似幻的場景不僅讓市民稱奇贊嘆,甚至有人慕名而來,深夜“蹲海”至凌晨3點,只為一睹這片宛若跌落凡間的海上星河。這就是一直以來被無數人追捧,并稱之為“海洋極光”的“藍眼淚”。黑暗中的“藍眼淚”緣何閃爍藍光?它們從何處涌進青島這片大海?一起揭開“藍眼淚”的神秘面紗。
/ 現場 /
凌晨一兩點扎堆“蹲海”
只為一睹“藍眼淚”真容
在青島,密密麻麻的人群站在海邊看海不稀奇。但凌晨一兩點,成群結隊的人群在海邊突然集結,卻不常見。近日,早報記者在市南區八大峽附近的海邊發現,每到深夜就會有一大撥年輕人在此“蹲海”。有的攝影發燒友舉著長槍短炮,一邊調試光感和焦距,一邊靜靜望著遠方的海;有的女孩穿著唯美長裙,化著精美的妝容,一邊擺著各種姿勢,一邊仔細觀察海邊每一次涌上來的浪花。
凌晨的海邊,他們究竟在等什么?上前打探一番,記者才知道,原來他們在等“藍眼淚”。剛剛過去的8月,一些住在海邊的攝影愛好者,在青島的海邊發現了一道奇觀——每到凌晨兩三點鐘,海面會涌現藍色的浪花。這些藍色的浪花猶如晶瑩剔透的藍色寶石,鑲嵌在浪花里,每每拍打到礁石上,就像跌落凡間的燦爛星河。有人將這一罕見的海邊奇觀以短視頻和照片的形式上傳到個人視頻平臺,瞬間刷屏。不少網友看到視頻后慕名而來,青島大學的學生小王表示:“不枉我凌晨一點從被窩里爬起來,這片‘藍眼淚’真的震撼到我了。”
/ 說法 /
震撼刷屏的“藍眼淚”
原來它們是活的生物
記者了解到,今年三四月份,青島海邊也曾出現“藍眼淚”,網友“LF”就用相機記錄下了這一美妙景象。記者在“LF”拍攝的視頻中看到,海面藍光點點,讓人仿佛置身于科幻大片之中。“我是一名攝影愛好者,經常到海邊拍片,4月21日晚上10點左右,我在小麥島附近一處沙灘上調試設備準備拍照,沒想到意外發現不遠處一片海水泛著耀眼的藍光。隨著水流的涌動,藍光忽隱忽現,非常漂亮,我趕緊拿相機拍下了這一幕神奇的景象。”網友“LF”說,這是他第一次看到藍色的“熒光海”,后來上網查詢得知,它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叫“藍眼淚”。
記者查詢獲知,在每年的春夏或夏秋之交,我國福建、廈門等地方的一些海域會出現“藍眼淚”。在黑暗的夜晚,順著海岸線望去,翻涌的海浪尖處不時閃爍著一道道深藍色的光,十分美麗而夢幻。“藍眼淚”的出現總能引起不少人的注意,也吸引人們前去打卡拍照。在多名網友提供的視頻中記者看到,“藍眼淚”不僅能夠點亮大海,而且還能像藍色的寶石一樣點綴沙灘,連人們踩過浪花的腳,也能留下散發藍光的腳??;捧過浪花的手,也能散發晶瑩藍光……那么,海面上這些泛著藍色熒光的物質是什么呢?為弄清楚這一現象,記者與海洋方面的專家取得聯系。
“海邊看到的這種發光現象一般由發光的生物產生的,如夜光藻(夜光蟲)等,具體哪種需要取樣鑒定,一般在黃渤海以夜光藻為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工作人員表示。據悉,海水中能夠發光的生物種類相當多樣,從單細胞的甲藻類,到腔腸動物如發光水母、環節動物如海生多毛類、軟體動物如各種發光頭足類以及節肢動物的磷蝦和海螢等。從這次青島海域的“藍眼淚”現象來看,可以排除體型較大的水母和頭足類生物,而海螢等節肢動物無法產生如此強烈的熒光,最有可能的是甲藻類單細胞生物繁殖所致。
“藍眼淚”又被稱為熒光海,本質是一類海洋生物產生的發光現象。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曾曉起介紹,發光機制包括細胞內發光和細胞外發光兩類:前者較普遍,以夜光藻為代表;后者為從生物體排放出來的某些腺體中含有能發光的物質,以海螢為代表。“在北方沿海,發光的還是以夜光藻為主。”曾曉起說。這兩種海洋生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體內含有熒光素和熒光素酶,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會發生化學反應并發出藍色熒光,形成“熒光海灘”的美景。它們離開海水只能夠生存100秒,像流星一樣,短暫而浪漫。所以,想看到“藍眼淚”也不是隨時都能看到。曾曉起表示,夜光藻會在溫度較高、風力不大的環境中形成,適宜生長的溫度在10℃—25℃,最適溫度在18℃—20℃。所以一年之中的春夏季節,能看到“藍眼淚”的幾率比較大。而且,“藍眼淚”一般只在漲潮且風浪不大的時候才會出現,滿潮和風大浪急的海面環境基本不會看到。
/ 解讀 /
遇到刺激發出藍光
實為自保防御措施
據了解,甲藻是一類非常原始的單細胞藻類,它的很多特征介于屬于原核生物的細菌和屬于真核生物的原生生物之間,目前普遍將其歸為雙鞭毛藻類。甲藻軀體通常被纖維素質的甲板覆蓋,在甲板間形成的溝里具有2—3條鞭毛,藻體依靠這些鞭毛得以在水中游動和攝食。
甲藻中的許多種類可以發光,我國沿海最為常見的是夜光藻,也包括其他如膝溝藻等種類。夜光藻是甲藻中形態較為特殊的一類,其藻體沒有甲板包被,藻體較大,通常缺乏葉綠體,多依靠其鞭毛攝食原核生物或其他藻類為食。對于甲藻來說,這種生物發光現象可能是一種防御措施。當被以它為食的浮游生物等捕食者擾動時,發出的熒光吸引感官更敏銳的魚類等更高營養級捕食者,從而驅離其直接捕食者。
/ 提醒 /
9月迎來爆發期
邂逅“藍眼淚”趁現在
“藍眼淚”并不是海水的顏色,是由夜光藻等生物形成的。當海水漲潮,使得較多夜光藻向岸邊聚集,便形成了“藍眼淚”。“藍眼淚”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主要包括溫度、鹽度、光照和食物等。當這些條件適宜時,海螢和夜光藻就會大量繁殖并聚集在海水表層或近岸區域。當夜晚來臨時,如果有船只駛過、波浪拍打或其他擾動等刺激,這些生物就會被激發出熒光,并隨著海水的流動而閃爍變幻,形成一片絢麗的藍色海洋。
“藍眼淚”出現的條件比較苛刻,對水質要求很高。一般4月—5月可以看夜光藻“藍眼淚”(成片“藍眼淚”)、6月—9月可以看海螢“藍眼淚”(顆粒感“藍眼淚”)。不僅如此,想邂逅“藍眼淚”,還要抓住對的時間。據多名攝影愛好者表示,進入9月后,就進入了“藍眼淚”爆發期。此外,出現“藍眼淚”的時間點也是獨特的,普遍在夜晚8點至凌晨4點出現,一般在晚上12點后才能漸漸看到它們的到來。
答疑
能不能用手觸摸“藍眼淚”?
觸碰“藍眼淚”會不會對身體有傷害?曾曉起表示,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一般不會對環境造成明顯危害。也有專家表示,“藍眼淚”可能會吸附看不見的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因此不建議直接用裸露的肢體接觸“藍眼淚”。
對于不少網友提到的“可不可以把‘藍眼淚’帶回家做紀念”的問題,曾曉起表示,“夜光藻需要在適宜的水環境條件下才能生長繁殖。如果把發光的海水帶回家,可能當晚還能看到點點藍光,但兩三天后夜光藻就會死亡。”
海洋藻類是海水天然過濾器
“藍眼淚”是由夜光藻等海洋生物形成的,而夜光藻并沒有毒性。此外,夜光藻白天在陽光下呈紅色,高密度聚集才會形成赤潮,但目前我們白天沒看到海邊有赤潮出現,說明夜光藻密度不大。
此外,夜光藻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分布極其廣泛,幾乎遍及全球近岸海域,主要通過外界獲取營養生存,并以釋放熒光素與熒光素酶的方式來產生熒光。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工作人員陳淳曾在媒體采訪中介紹,在潮流和風的影響下,海洋底層大量的營養物質被帶到表層,在缺少捕食壓力的情況下,這種富有營養的水體能夠促進夜光藻餌料大量繁殖。若遇上適宜的鹽度及溫度,夜光藻就會以極快的速度自我繁殖,并迎風聚集,在夜間受潮汐或海浪拍打等刺激發出淺藍色的光。陳淳表示,汪洋大海之中,“藍眼淚”同樣遵循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由于夜光藻對環境依賴程度高,受外部環境的變化影響易消亡,如暴雨或梅雨季會造成夜光藻表層水體鹽度驟降,這對夜光藻種群具有巨大的破壞力。
在海洋保護中,海洋藻類起著重要的作用。海洋中的藻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植體生物,早在前寒武紀便出現在地球上。它對于海洋環境、海洋動物乃至整個地球生態系統都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在凈化海水、維護海洋生態系統平衡、固碳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洋藻類是海水的天然過濾器,它通過吸收和同化海水中的溶解有機物質,使得海水的自凈能力得到加速,從而改良水質。另外,大型海洋藻類通過吸收、吸附海洋中的一些污染物質,保持海水溶解氧和相關元素的平衡,從而延緩了海域富營養化。作為海洋生態系統平衡的守護神,海洋藻類通過生態控制和環境調節,影響海洋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維系著生物種群的數量,其興衰過程影響著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產力。
海洋藻類雖然生活在海里,但對整個地球、大氣都具有重要作用。海洋素有“碳吸存槽”的美譽,其中海洋藻類在二氧化碳的循環和固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實的賣“碳”翁。約34億年前,藍藻和綠藻就進化出來了,它們借助光合作用將原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固定,并還原成糖類等有機物質,為異養生物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約18億年前出現的大型海洋藻類,為大型海洋動物的出現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戴慧慧]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