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多措并舉滿足市民需求 健身場地“嵌入”家門口

    原標題:“金角銀邊”變身,健身場地“嵌入”家門口

    “下樓就能鍛煉,體育公園確實讓我們享受到‘健身就在身邊’的便利。”家住八大峽體育公園周邊小區的居民徐群麗向記者道出了她的獲得感。

    全民健身已是當今熱潮,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則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基礎支撐。徐群麗的獲得感背后離不開相關部門“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巧思與用心。

    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結構單一,這是市民身邊健身設施長期存在的短板與軟肋。從已建設的全民健身體育公園看,市體育局聯合市公園城市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市園林和林業局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動體育公園建設的意見》,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建設納入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中,納入山頭公園和口袋公園的整治中。

    觀念一變天地寬。如今,體育豐富了山頭公園、口袋公園、城市廣場等原有的功能,一個個富有生態底色和煙火氣息的公園城市健身新場景出現在市民的“家門口”,也探索出一條集成化、嵌入式建設健身設施、提升城市能級的新路。

    集成化,“鏈接”城市空間資源的巧思

    八大峽體育公園、齊魯康體公園、太平角公園是青島2023年改擴建體育公園的典型案例。八大峽體育公園是利用體育設施賦能已有廣場的范例,齊魯康體公園、太平角公園則是新建公園“鏈接”體育功能的代表。

    “數據顯示,居民在選擇體育鍛煉場所時主要遵循就近原則。那么,生活在老城區的市民到哪兒去健身?”市體育局局長蔡全記告訴記者,“一方面,老城區‘寸土寸金’,開辟出一片大塊場地專門建設體育公園幾乎沒有可能;另一方面,老城區人口密度大,存在著巨大的健身需求。如何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這是一道‘必做題’。”

    利用“廣場+體育”的改擴建模式,升級轄區現有廣場空間,這是建設全民健身體育公園滿足市民健身需求的一種方式。

    八大峽體育公園位于市南區前海一帶,前身是八大峽廣場,面積為6.9萬平方米,是市南區最大的廣場。“為改善群眾健身環境,打造海濱健身場地亮點,2023年,市體育局聯合市南區教體局合力更新打造八大峽體育公園,并列為市辦實事予以重點推進。”市南區教體局李非介紹,按照功能區域合理規劃八大峽廣場,補充智能步道系統和智能健身設施,并設置乒乓球健身區和時尚親子健身區,打造市南區時尚便捷的健身環境。

    2022年,市委、市政府印發《青島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方案》,公園城市建設攻堅行動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與以往更傾向于綠植補植、景點設置等生態、游覽元素不同,如今的山頭公園整治項目融合了更多體育元素。

    齊魯康體公園規劃面積233.85畝,公園建設以“雙環、一徑、兩區、十景”為框架,分為康體休閑、山林體驗兩大功能區。其中,康體休閑區是市民康養科普互動、健身運動的空間,山林體驗區為市民提供擁抱自然、登山健步的全齡段沉浸式體驗。作為浮山后區域稀缺的綠地活動空間,公園內的體育設施、健身空間備受關注。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受眾配建了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內容包括適合兒童的兒童樂園,適合中青年的籠式籃球場和足球場,適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市體育局群體處副處長高海明介紹,“為突出公園的康體功能,還配建了智能健身器材和國民體質監測儀,可以智能自助測量身體健康指標,并可掃碼獲取電子版報告。項目將惠及周邊1.1萬余戶居民。”

    占地6.18萬平方米的太平角公園同樣是“公園+體育”的范例。公園新建、更新了健身設施,破損地面實施塑膠鋪裝,“美景+健身”的深度融合,為市民健身提供了一個好去處。

    據悉,全民健身體育公園是指依托城市公共空間、商業街區或居住區等建設的,具有體育健身、游憩觀賞等功能,并能彰顯本市風貌特色的中小型開放健身場地。

    市體育局二級巡視員矯曙光告訴記者,體育公園的全面發展不僅能增加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突破體育設施不足的瓶頸,長期來看,還將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新范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城市的個性。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世紀90年代,“體育公園”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引入我國。2014年,我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公園作為群眾體育的新載體開始被納入各省市的城市公共設施建設規劃之中。2016年起,我國體育公園建設進入發展期。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自然資源部等7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新建或改擴建1000個左右的體育公園,逐步形成覆蓋面廣、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普惠性強的體育公園體系。

    “體育公園將成為全民健身的全新載體、綠地系統的有機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有效途徑、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標志。”矯曙光告訴記者,利用城市公園、公共綠地以及城市空置場所等建設全民健身體育公園等綜合中小型開放場地,并將體育公園內各類設備等與公園環境充分融合,這是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思路的創新,是對以健身路徑為主的傳統全民健身場地的有效升級。“廣場+體育”“公園+體育”等做法符合青島城區人口密度大、可利用空間少、市民健身需求旺盛的客觀實際。

    嵌入式,騰挪城市社區空間的用心

    建設體育公園,最關鍵的因素在于空間。土地是城區的稀缺資源,尤其是在城市核心區,單獨拿出更多土地規劃建設體育公園,確實存在難度。相關部門、區市都有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惱。

    顯然,“+體育”模式的探索牽住了全民健身工作開展過程中“健身去哪兒”的“牛鼻子”,用一種集成化的思維為全民健身空間的拓展獻出一計良策,而統籌城市的拆遷騰退地、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等建設全民健身體育公園的嵌入式新范式則是治療空間不足這一“硬傷”的另一“良方”。

    何為嵌入式?主要是指在社區、公園綠地、濱??臻g、海塘堤壩、橋下空間、屋(樓)頂等區域,“見縫插針”地建設可供全年齡段人群運動健身的公共體育設施。

    從市體育局公布的已完成的寧家體育公園、大棗園體育公園、河套街道市民運動公園、桃源居全民健身體育公園、三里河池子崖全民健身體育公園等項目看,大多是在有限的資金和社區空間中實施嵌入式布局,目標就是要滿足市民“水漲船高”的全面健身需求。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青島新老城區社區體育場地與設施分布不均,老城區缺乏免費體育場館,尤其缺少羽毛球場、籃球場、足球場等適合青少年的體育設施。

    “體育設施分布不均、功能失衡,顯示出城市公共健身設施普遍存在的建設困境。”一位曾參加“傾聽與商量”的專家告訴記者。“青春版”體育設施少見于主城區:一方面,老城區空間資源稀缺,而籃球場、足球場等體育場地所需場地更大、資金更多,配建難度顯而易見;另一方面,近年增設的體育設施更多傾向于滿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而且適老化健身器材通常占地少、性價比高且更易安裝,適合青少年的體育設施只能“讓位”。

    在城市功能的存量與增量的優化中,如何更好地均衡體育資源配置,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已是城市公共健身體系建設的“新考題”。

    “可以說,‘去哪兒健身’的問題解決與每個人都有直接的關系,因為它關乎我們的健康,關乎我們的生活品質。”市體育局群體處處長李莉告訴記者,體育公園建設應該說是解決體育設施分布不均、功能失衡等問題的重要路徑,也有利于改善“青春版”體育設施的現狀。經過努力,2023年完成新建、改擴建全民健身體育公園10處、健身步道和設施407處。全市各類健身設施增加到1.1萬余處,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加到3.3平方米,實現了城市社區“8分鐘健身圈”。

    寧家體育公園位于城陽區紅島街道寧家社區。“在居住區里‘見縫插針’地尋找了一片空地,建設了兩片標準燈光籠式籃球場、一片燈光籠式足球場,以及3000平方米的塑膠健身場地、1套兒童娛樂滑梯等,并預留了廣場舞區域。”寧家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里每天都能看到居民健身的身影。

    桃源居全民健身體育公園位于桃源居小區外側,以青少年運動娛樂設施為特色。體育部門配建籠式籃球場、籠式足球場各1處,智能健身路徑1套;嶗山區自建健身步道2處、兒童游樂設施3處,為周邊居民提供了完備的健身設施保障。

    “當公園、廣場增設健身空間‘化身’為體育公園后,這里就成為城市與市民新的聯結。”李莉說,對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而言,城市公共空間是他們參加公共活動、享受公共服務的開放性場所,體育公園是他們展現自我魅力、參與活力競爭、傳遞志愿精神、凝聚團結力量的公共空間。在青島,與城市共同成長、向居民傳遞真正的體育價值的體育公園應該越來越多,這是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交給市民的一份答卷。

    對此,市政協委員、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段詠欣表示,青島正在實施公園城市建設,山頭公園、口袋公園不再僅僅注重綠植,“嵌入”適合不同年齡段人群鍛煉的體育設施是一種不錯的做法。此外,青島可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在新項目規劃之初,為“青春版”體育場地、適老化健身設施預留足夠空間,而對那些條件有限、沒有足夠空間設置體育場館的社區,城市管理者更要集思廣益,盡量盤活轄區內的邊角地、空閑地,“見縫插針”地建設三人制籃球場、五人制籠式足球場等“小而美”的體育運動場地,即使是一處非標準化體育場,或是在社區、公園綠地,或是在濱海綠道、橋下空間、屋頂等區域,也會給健身者帶來近在咫尺的運動快樂。

    如何建?期待規劃建設思維的破題

    青島要爭創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配置情況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打分項”。而建設全民健身體育公園,可以說是新建、改擴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方向之一。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閆永濤從需求側、供給側方面給出分析。在需求側方面:一則,“體育即生活”“生活即體育”已成為全社會共識,體育的公共服務功能逐漸由“非必需”向“必需”轉變,體育健身需求成為一種基本權益;二則,公眾關于體育功能的認識由“觀賞比賽”向“參與運動”的需求轉變,體育運動更廣泛地融入社會生活,成為提高文化品質和幸福指數的重要因素;三則,公眾對健身設施的要求由“低標準”向“高標準”轉變,開始追求多樣化、品質化的設施及環境,更好地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在供給側方面:一是健身設施從“政府主導建設”向“多方參與建設”轉變;二是從“注重大型設施建設”向“鼓勵中小型設施建設”轉變;三是從“單一類型設施建設”向“多樣化設施建設”轉變。

    閆永濤表示,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正是上述轉變的切實體現,非常“接地氣”,又極具新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意見》改變了原有的“工程思維”“場館思維”等傳統思路,在建設方式的多樣、設施類型的多元、存量用地潛力的挖掘等多方面為各地健身設施的規劃建設提供了新依據。而利用好城市的“金角銀邊”是解決存量建設地區健身設施短缺難題的有效途徑。

    記者從市體育局了解到,2024年,青島將再新建和改擴建10處全民健身體育公園,不斷建設新的全民健身空間。

    那么,“如何建”將再度成為考驗城市管理者的“破題之選”。

    李莉告訴記者,規劃建設更多滿足不同年齡段群體的需求、方便可達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健身廣場等,租賃、購置、置換、改造等方式皆是可探索的路徑,位于主城區里的高架空間、屋頂、廠房、倉庫、停車場、商場等“城市邊角料”都有可能成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的“空間新資源”。

    “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程,不僅是一項惠民行動,同時也為社會主體提供了更多機遇。在規劃建設過程中,不妨定期發布規劃建設資源目錄及機會清單,支持引入多元社會主體參與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建、運營等。”一位專家指出,資源包括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城市空閑地、邊角地、公園綠地、城市路橋附屬用地、廠房、建筑屋頂等空間資源,以及可復合利用植入體育設施的文化娛樂、養老、教育、商業等設施資源。

    “2024年,青島要力爭在體育場地的建設和挖掘上下功夫,通過‘+體育’空間復合利用,打造全民健身空間新范式,讓體育元素‘賦能’公園、廣場、閑置地,從而‘長’出一些體育場地。”李莉介紹,在推進過程中,推廣土地空間復合利用,加強體育和文旅、綠化、養老、商業等其他服務設施功能整合,挖掘可利用的體育場地,充分釋放主城區不同空間布局里的健身功能。未來,全民健身舉步可就、“10分鐘體育生活圈”觸手可及的生動畫卷也將在青島徐徐展開。

    記者點評

    找尋“健身去哪兒”的最優解

    許 諾

    健身去哪兒?這是老百姓關心的話題,也是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必須解決的問題。

    如何解決?構建公園城市特色體育設施布局體系是關鍵。具體而言,就是在強化“三級三類”公共體育設施體系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挖掘剩余空間、生態空間,有機規劃布局各級各類運動場地設施,以點帶面形成豐富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強化“家門口”運動空間打造,結合各類空間資源條件和群眾健身需求,建設社區運動角、綠道健身新空間、體育公園等特色項目。

    如果說,大型體育場館是市民體育健身的“大劇院”,那么,社區周邊的體育設施則是“小劇場”,而那些建在“家門口”的“小劇場”,正是市民更為期待的健身新場景。

    當然,要建好這些既有生態底色又有煙火氣息的健身新場景離不開巧思與用心,也考驗著城市管理者能否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健身設施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結構單一等短板精準施策,集成化、嵌入式地植入和開辟運動新空間,在提升城市能級的同時避免出現資源浪費。

    體育在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經濟生產力、市民健康力、社會親和力、文化傳播力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為城市發展增添新活力,為城市能級提升提供新動能,規劃建設全民健身空間則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真切體現。

    從全國范疇看,在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需求和供給中,各地都有著各自的探索與實踐。資料顯示,廣東和重慶等著力發展社區型體育公園,而安徽、浙江、湖南等則側重建設綜合型體育公園。青島在探索中也將不斷推出創新、務實的新舉措,尋找到解決“健身去哪兒”的最優解,讓健身設施更“好建”、更“好用”,推動新時代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目標的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實現。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許諾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戴慧慧]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01/17 16:32
    · 來源 ·
    青島日報
    · 責編 ·
    戴慧慧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