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桂東出海記 | 一天上岸十多萬斤!即墨鰲山衛海虹扇貝同時進入收獲季
隨著氣溫逐漸回升,即墨鰲山衛的扇貝以及海虹進入了收獲季。由于氣溫比較高,海里微生物比較豐富,今年的上市時間要比往年提前了一個多月,在馮家河碼頭上,兩種海鮮加起來一天上岸就要十多萬斤。不過,由于苗種的存活率不高,只有往年的五分之一,價格也較高。同時,記者采訪城陽水產品批發市場了解到,目前這兩種海鮮都進入到旺季,海虹一天的出貨量120噸左右,扇貝20噸左右,以本地為主。不過,目前本地扇貝的價格相對較高,要想便宜還得再等等。
探訪:
徒手拔海虹 百米繩上能收上千斤
3月7日,記者來到位于即墨鰲山衛的馮家河村,憑借著優質的海水資源,這里一直都是青島地區非常重要的水產品養殖區域。尤其是扇貝,附近的馮家河村、七級村等是青島著名的扇貝養殖村。
早晨6時許,記者跟隨漁民馮保峰一起來到了海里的養殖區。鰲山衛海域主要以吊養為主,海面上鋪滿了浮漂。浮漂用繩子串聯起來,下面吊籠里就養殖了海蠣子、扇貝,而海虹就生長在浮漂以及繩子上。
經過了前幾天的大風大浪,當天的海面非常平靜,漁民們已經開著小船到海里開始工作。由于還是早晨,海面上氣溫非常低,漁民都需要穿上皮衣皮靴。
記者看到,馮保峰來到養殖區后,利用鉤子將繩索鉤到船上,上面密密麻麻都是生長的海虹。往船上拖拽的過程中,馮保峰兩只腳踩在船沿上使勁用力,才將繩索拉上來。海虹纏繞在繩索上面,厚度有十厘米左右,他用雙手將海虹從上面擼下來。有些浮漂上面也長滿了海虹,在海里看起來像一顆菜花,他需要用工具才能將取下來。
“這個是純體力活,從水里拉上來最少得有六七十斤”,馮保峰說,海虹的密度不一樣,他們基本上按照一根繩來計算,長度大約100米,產量由1000斤。但是,整個操作過程全靠體力,一天忙下來晚上直不起腰。
海虹放養僅靠一根繩 提前一個多月上市
海虹基本上屬于最便宜的海鮮,現在市場上的價格也就兩三元一斤。為啥這么便宜?主要是養殖成本太低。
馮保峰說,海虹說是養殖,其實都是野生的,他們幾乎全靠一根繩,放到海里就等著收貨。每年5月份,海虹就會進入繁殖期,幼苗會附著在周圍的物體上面。此前的時候,村民還會買一些輪胎放在海里,然后收集大量的海虹幼苗,統一放到繩子上進行養殖。
而現在,當時養殖扇貝浮漂以及繩子,就是他們養殖的唯一工具。海虹附著在上面以后,到了冬季12月份就陸續開始變肥。一般情況下,到了來年二三月份開始上市。
“海虹主要就是人力成本,”馮保峰說,所以價格相對便宜。同時,價格便宜也導致真正大規模養殖的不多。馮保峰說,今年的海虹成熟比較早,肥度也比較高。從年前就是開始上市了,現在已經進入了尾聲。同時,當地的扇貝開始進入出貨高峰期。
扇貝接力上市 一天上岸七八萬斤
馮家河村,是青島著名的“扇貝村”,主要是養殖櫛孔扇貝。馮保峰說,今年的海鮮上市時間普遍早,比往年提前一個多月時間。
他開著小船來到了扇貝養殖區,提起一籠扇貝。扇貝籠上面全是海泥,需要進行簡單清洗。他簡單掂量了一下說,這一籠有近30斤,長得非常好。往年要到了清明前后,扇貝才能達到9成肥,這也是一年當中最好吃的時候。今年不一樣,進入3月份就已經可以上市了。
“每天的上貨量主要根據商販的訂單,”馮保峰說,前兩天海上的風浪大,基本沒有辦法出海,這兩天他們必須加緊出貨。扇貝從海里撈上來以后,還要進行沖洗、分揀。漁民們一般早晨五六點鐘就出海,忙到下午一兩點鐘才能結束,然后商販會過來統一收購。
每年到了扇貝的上市時間,馮家河碼頭的漁船上都會有一道特殊的風景。他們進行分揀基本上都是夫妻兩個人,有些漁民的頭發已經花白。
由于碼頭較小,再加上分揀的人力有限,碼頭上每年的上貨量并不大。據介紹,碼頭每天扇貝的上貨量也就是七八萬斤。加上海虹的產量,現在碼頭每天的出貨量也就十多萬斤。
算賬:
扇貝損失海虹補上 忙活一年能掙十萬
馮保峰說,他們主要還是以養殖扇貝為主,價格也比較高一些。即墨鰲山衛的扇貝個大味美,商販過來收購的時候,要比其他地方貴一元。今年的收購價比較高,一斤扇貝的批發價能達到7元,但是漁民的收入并不算太好。
他給記者算賬說,扇貝的養殖首先就是苗種費用高,他今年養殖了5000籠。換算下來的話,一年就要買500萬個小苗,基本上就要5萬多元。但是,扇貝苗度夏的時候死亡率比較高。
“去年的存活率大概只有五分之一,”馮保峰說,每年的管理經驗都是一樣的,但是成活率卻不一樣,他們也不知道具體的原因。如果按照全部存活的情況,5000籠能說活10萬斤。
但是,今年的收成只有2萬斤左右。算下來話,毛收入大概有14萬元。這中間還要除去油費、人工費等等。算下來的話,也就能剩下自己的人工費。馮保峰說,他們村里普遍養殖規模都不大,如果遇到忙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夫妻兩個人一塊干,很少會雇人工。因此,他們的人工開始比較小,即便遇到產量不高的時候,也不會有太大損失。
同時,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漁民們也總結出了一些多樣化的養殖辦法。比如海虹的養殖,如果扇貝的成活率高,漁民們都會把海虹從繩子上弄下來,防止他們影響扇貝的生長。今年的扇貝產量不高,他就將一些養殖區域空了出來,讓海虹在上面生長。
馮保峰說,相對而言,海虹沒有啥成本負擔,全部都是野生苗,而且產量也非常高。一根繩大約100米,平均能產1000斤左右。按照現在的批發價,也能有一兩千元的收入。他今年放養了5根繩,差不多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
除去各類開支,一年忙活下來大概有10萬左右的收入。馮保峰說,前幾年產量高的時候,收入要高不少,但是他們年紀都大了,沒有太多的出路。尤其是對于他們而言,上有老下有小,出海雖然辛苦一點,還能保障一點收入。
市場:
扇貝每天上市20多噸 要想便宜再等等
“現在正是海虹最肥美的季節,”城陽水產品批發市場袁經理介紹說,海虹是非常便宜的海鮮,每年的2到5月份都是最好吃的時候。海虹基本上以本地生產的為主,其他還有一些從煙臺、日照等地運過來。目前的情況下,城陽水產品批發市場一天的出貨量大概在120噸左右,基本上都是本地商販過來批發,一直能持續到五一左右。
同時,這也是本地扇貝開始上市的時候。按照水溫的不同,扇貝也是從南到北逐漸開始成熟。比如年前的時候,日照等地區的扇貝已經開始上市,然后是膠南,即墨鰲山衛。現在市場上的出貨量大概在20噸左右,也是以本地消費為主。隨著氣溫逐漸回升,煙臺等地區的扇貝也會陸續上市,市場上的出貨量會逐漸增加,價格也會相對更便宜一些。
人物:
30多年見證海上變遷 漁民們盼轉型
今年48歲的馮保峰,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年輕漁民”。馮家河村有300多戶村民,從事捕撈、水產品養殖的有50多戶。作為著名的“扇貝村”,他們傳統上并不是以養殖為主。
馮保峰說,他十七八歲就跟著父親一起出海打魚了。作為傳統的漁村,當時村里基本上都是以出海打魚為主,很少進行養殖。后來,隨著漁業資源的減少,出海捕撈的收益相對較低,不少漁民開始嘗試轉型養殖。
“大規模養殖扇貝也就是20多年前,”馮保峰說,剛開始的時候,漁民也沒經驗,養殖扇貝不賺錢。后來,他們轉型養殖海虹。當時,他們從廠子里購買廢舊輪胎,然后用放在海里搜集海虹苗。這些經驗都是漁民們總結出來的土辦法,慢慢有了不錯的收益。
但是,海虹的價格相對較低,村民們又開始嘗試養殖扇貝。隨著大家經驗的積累,相互之間也互相學習,形成了他們現在的一套養殖方法。每年11月份,他們從外地購買苗種,放養到吊籠里進行養殖。到了第二年的五一前后,他們再次進行一次分籠,一直等到扇貝長大。
“前些年的時候扇貝收益不錯,一年忙活下來能掙二三十萬,”馮保峰說,但是這幾年產量不穩定,價格雖然高了,收入反而降了。于是,有不少漁民又開始嘗試養殖海蠣子。“剛開始產量還行,他們也在加大產量,”馮保峰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漁民,出海就是他們為數不多的技能。雖然在海上辛苦一點,尤其是到了冬天,零下十幾度也要出貨。海水滴在臉上都能結冰。但是,他們都盼望能有一個好的收入。
馮保峰說,作為海邊的漁民,他們更盼望周邊的旅游能夠更好發展起來,帶動他們增收。他介紹說,現在他們的扇貝、海蠣子基本上都是賣給了批發商,價格并不高。如果周邊游客增多,經過碼頭的時候,肯定就會買一些新鮮上岸的海鮮。他們在碼頭上按照市場價銷售,這樣每斤的收益都能增多。不過,海上的漁民多以五六十歲為主,他們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在做一些網絡上的宣傳等等。他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銷售渠道,比如直播帶貨等,讓他們有一個更好的收入。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孫桂東
[來源:半島新聞客戶端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