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只金戒指,還撈車撈沉船
三年前掉河里的金戒指撈上來了,這條熱搜讓職業水底“摸金”走進大眾視野。4月17日,記者聯系到一個職業打撈團隊,揭秘鮮為人知的行業故事。
一名資深潛水員介紹,在青島從事該行業的有上百人。每年,會有不少人會因為不小心,將手鐲、項鏈甚至鉆戒掉到水里,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手機,因為物品重要選擇找潛水員打撈……具體打撈價格,手機一般1000元起步,金銀首飾一般按照價值的30%來收費。
“算是小眾行業”
撈過20萬元鉆戒
西海岸新區星海救援隊樊繼偉是名資深潛水員,也是團隊里公認的“老師傅”。“我們這個算是小眾行業。”樊繼偉介紹,潛水需要專業技能,還存在很大危險性,“對于整個青島而言,從事我們這個行業的就100多人,有能力適應各種情況的就二三十人。”
“尋求我們打撈的有金鐲子、金項鏈、戒指以及手機等,我們一年能遇到上百起。”樊繼偉介紹,一般情況下當事人都比較著急,然后通過網絡方式聯系到他們。
“打撈過最貴的是一個鉆戒,價值20多萬元。”樊繼偉告訴記者,他們打撈最多的是手機,“尤其是到了夏天,一天能接到二三十個電話。不少人是海邊游玩時將手機掉入海里,還有人是釣魚起身時手機從口袋滑落出來……”
樊繼偉介紹,很多人是在網上搜索水底打撈人員,有一些人通過短視頻平臺聯系到他們,也有一些人是通過朋友介紹而來。
“一些高端手機的防水功能比較好,落水兩三天撈上來還能使用。不少人手機里有重要文件資料,所以他們才想方設法找人打撈。如果沒有啥重要資料,手機本身價值又比較低,我們會直接建議對方放棄打撈。有時候我們去水里打撈,一下子能撈上來四五部手機,很多已經無法使用。”樊繼偉介紹,目前該行業沒有統一價格,他們一般情況下根據物品價值來收費,金銀首飾會按照價值的30%來收費,打撈手機1000元起步……
撈車撈船撈鉆頭
也免費參與救援
“我們經常會接到打撈沉船、汽車甚至鉆頭這樣的活。”樊繼偉說,之前就接到一家公司的求助,“對方在海里放置了波浪推進器,由于信號不好失去聯系,便找到我們進行打撈。我們派出三個人搜尋了兩天,最終將波浪推進器撈回。”
去年,有司機在唐島灣附近游玩,不小心將車輛陷在沙灘里,由于沒能及時救出來,車輛被海水沖到距離岸邊200多米處。“保險公司賠付以后,便找到我們,希望能將車輛打撈上來,賣一點殘值。”樊繼偉介紹,潛水員潛入海中,用繩子將車輪系好,然后用吊車耗時四五個小時拖到岸邊。
前年,樊繼偉和團隊在海里打撈過沉船。“一艘漁船發生事故,整體翻扣在海里,需要我們潛水將繩索綁在船上。船體在海底已經重新平衡,我們如果移動時不小心可能導致船體再次翻轉,就會陷入里面出不來了。”樊繼偉回憶,當時幾名潛水員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導致船體再發生變化。
在樊繼偉的從業經歷中,難度系數最高的一次發生在工地,“當時一個鉆頭掉入十多米的泥坑里,能見度幾乎接近零,完全靠雙手在里面摸索。”
“如果超出能力范圍,我們會拒絕打撈,畢竟安全第一。”樊繼偉說道。
因為有潛水方面特長,樊繼偉加入了救援隊,免費參與海上救援。“比如有人落水,我們更專業、經驗更豐富。”樊繼偉說,一旦遇到突發救援情況,如果不是有重要工作,他都會抽出時間盡快趕到現場。
一年能掙20萬元
有時卻“白忙活”
樊繼偉表示,潛水員有償打撈手機、金銀首飾只是副業,很多人主要是到海里尋找野生海鮮。
“一般下水尋找海參比較多,個頭大點的能賣到一斤120元,個頭一般的能賣到一斤70元左右。”樊繼偉告訴記者,“我們一次潛水三四十分鐘,每天工作三四個小時,算下來一天能收入2000元左右。如果海水比較渾濁、能見度比較低,就沒有辦法到海里工作,有時候一個月能干20多天,有時候只能干幾天。”
“總體來說,現在這個行業收入比較高。”樊繼偉說,“一年忙下來,干得好掙個20萬元沒問題。”
樊繼偉告訴記者,目前有償打撈手機、金銀首飾,雙方多是通過電話聯系商定價格,“一般情況下,我們打撈上來才會收取全部費用。如果沒有打撈上來,只收取來回的路費。”
“我們有時也會遇到有人逃單。比如潛水員都下水了,我們都穿著厚重的潛水服。一般撈上來手機以后,會先拿給對方確認一下。對方趁我們不注意拿著手機就跑,我們只能自認倒霉。”樊繼偉說道。
此外,樊繼偉和團隊在打撈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人故意炒作,“有人謊稱有金鏈子掉入水里,結果我們撈上來的是假金鏈子,對方卻拍個視頻發到網絡上博取流量,我們也無法進行反駁。”遇到了這種情況,樊繼偉只能讓對方支付來回的路費,自己權當做了一次水下訓練。
高收益有高風險
容易患上減壓病
樊繼偉告訴記者,在潛水過程中會面臨很多不可知的風險,“在內陸河流、湖泊或者水庫,經常會有很多水草,如果不小心被纏住,一旦沒能及時擺脫,可能會面臨氧氣耗盡的危險。”因此,他們在潛水的時候,從來不會一個人出發,最少需要兩個人結伴出行,相互之間有個照應。
相比于內陸水域,海里的危險性更高。尤其是海邊的礁石分布不均,有些地方還會形成小洞穴,如果在工作條件不好的情況下莫名闖進去,一旦著急會將周圍的泥土翻起來,周圍狀況就會看不清楚,只能靠徒手摸索尋找出來的路線。
對于潛水員而言,更大風險在于上浮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減壓病”。
“下潛越深,水壓越大。尤其是下潛超過十米以后,水下壓力會非常大。如果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每上潛到一定水深需要停留幾分鐘,否則就容易造成‘減壓病’。”樊繼偉,如果是癥狀輕一點的身上會起紅疹,癥狀嚴重的可能會導致關節疼甚至大小便失禁,“對于我們團隊而言,下水的時候都會要求嚴格按照規范操作,盡量避免受這些職業病影響。”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孫桂東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