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音樂廳穿越90年重新“解鎖” 打造全新藝術空間

    原標題:穿越90年,青島音樂廳重新“解鎖”

    9月的青島灣風光旖旎,棧橋如長虹臥波,上有飛閣回瀾,吸引游人無數。就在青島灣畔,一座歷史建筑今年迎來了自己的90歲生日:從公共禮堂,到群眾藝術館,到銀行辦公樓,到青島地標性音樂殿堂,再到國際(青島)打擊樂演藝中心……名字幾經更迭的青島音樂廳在近幾個月內進行了全新升級,并計劃國慶假期正式亮相,呈現出表演形式創新化、藝術體驗科技化、動線游覽多元化、活動設置新穎化等特點,為市民、游客打開全新的音樂空間,也為漸成風潮的藝術場館跨界提供了一種“新解讀”。

    青島音樂廳鉤沉90年

    始建于1934年的青島音樂廳,位于市南區蘭山路1號,南與棧橋隔街相應,西與百年老街中山路相鄰,東與亨利王子飯店舊址相望,是一座較為典型的歐式建筑。

    根據史料記載,上世紀30年代初,青島沒有公共會堂。市政當局將第四公園的一塊地皮出售給中國銀行青島分行、中國實業銀行青島分行、金城銀行青島分行等一批資金雄厚的金融企業建銀行大樓,作為交換條件,由這些金融資本家捐資建造一座公共禮堂。該建筑最終由建筑師鄭德鵬設計,美化營造廠負責施工。建筑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高14米。平面呈“凸”字形,中間主體三層,軸線居中對稱,與中部凸出部分同寬的后側為大禮堂。正門南向,為木制包銅皮大門,門兩側是凸出的壁柱,柱頂為花紋刻石。正立面有4根花崗巖貼面石柱將大門分割為三部分,柱頭有蝶形雕飾。門上方以4個鈍方錐形花崗巖石裝飾,中央為一圓形大鐘。禮堂外墻壁選用剁斧石面,大廳內地面為黑白相間磨光石,廳頂雕有圖案。建筑建成后,時稱“青島市民大禮堂”,設有700多個座位,是青島市當時最大的公共禮堂,重要集會均在此舉行。

    青島解放后,該建筑曾由青島市群眾藝術館使用,后為光大銀行青島分行總部辦公樓。

    2006年,市南區實施了專業音樂廳改造工程,改造后的建筑取名青島音樂廳,成為彼時青島唯一的專業音樂廳。2008年,該建筑被列入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屬市優秀歷史建筑。

    2021年7月,市南區人民政府與上海市打擊樂協會簽署了國際(青島)打擊樂演藝中心戰略合作協議,國際(青島)打擊樂演藝中心項目落戶青島音樂廳。此后,青島音樂廳除了承接專業演出、租賃演藝場地,每年著重舉辦上百場公益演出奉獻給青島市民,打造地標式城市文藝名片,進一步繁榮青島市演藝市場。

    打造全新藝術空間

    “大約從兩年前起,總有游客朋友被音樂廳極具年代感的外立面吸引,詢問我們的工作人員,能進去看看嗎?”作為一名專業的西洋打擊樂演奏員,國際(青島)打擊樂演藝中心總經理王荏瑄對藝術的理解是,“藝術源于生活,應該貼近大眾,所以我們不能僅將音樂廳向觀眾‘打開’,而是要讓更多人走進來看一看。”

    確定想把大門打開之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讓大家進來之后“看”什么?看歷史建筑的厚重?看典雅的裝潢?看精湛的聲學設計?看專業演員彩排、演出?……在王荏瑄看來,這還不夠,“最終我們決定以音樂廳建立90年為契機,對廳內空間進行了全新升級。”

    記者現場體驗了即將面向公眾開放的游覽動線。從正門進入后,首先來到劇場,這里將打破傳統音樂會的形式,通過舞臺布置燈光特效等多種表現形式,讓觀眾在沉浸式音樂體驗中近距離感受音樂作品。隨后進入二樓樂印創意館,這里被打造為歐式風格,展架上有藝術文化元素印章近萬枚,“迎合”年輕人集章打卡的喜好,印出他們獨家游覽記憶,還有專業演員隨機為游客帶來一場快閃演出。

    在三樓的樂吟夢幻館,每隔一段時間會推出不同主題布陳和打擊樂器展示。隨后進入三樓平臺的閱海藍天閣,絕美的棧橋景區盡收眼底,這里還將定期更換打卡裝置,供大家拍照,定位目標是網紅出片地。

    沿臺階下行至一樓樂音沉浸館,中國鼓、馬林巴、非洲鼓、空靈鼓、沙錘、镲片等打擊樂器猶如一件件藝術品被放置于墻上、展架上,游客可體驗如何演奏,同時借助AR、VR技術,身臨其境欣賞打擊樂,收獲音樂互動的新體驗。與沉浸館相鄰的則是文創禮品店,精美的文創產品也可以成為連接游客與藝術的一條紐帶。

    因為1957年全國民族工作座談會在此舉行,音樂廳內還設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館。在這里,游客可在“紅色印跡·銘初心”“光輝歷程·譜華章”“團結奮進·續新篇”主題展中重溫歷史。

    當藝術場館開始跨界

    當德國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為所有年齡段的游客提供研討學習、參與共創音樂活動的機會;當深圳音樂廳啟動“藝術名畫+意大利時裝+京劇國粹”的東西方跨界時尚展;當深圳美術館與深圳交響樂團夢幻聯動,策劃“ART DATING秋月樂薈音樂會”;當蘇州灣數字藝術館通過全場景數字化技術,為觀眾帶來了沉浸式、參與式體驗;當青島的小紅樓美術館以超高顏值、打卡潮拍、文藝畫展釋放復古魅力值……近年來,藝術場館的跨界運營逐漸成為文化領域的一股風潮,從美術和音樂的交融,到藝術與科技的碰撞,藝術場館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變化,探索新的傳播渠道和表達方式,以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文化需求。這一趨勢不僅打破了“陽春白雪”式藝術與公眾之間的壁壘,也促進了藝術與其他領域的深度融合,為城市文化藝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梳理當下部分藝術場館的跨界方式,打造多樣化功能空間、融合消費業態相對最為常見,而且有相當一批藝術場館選擇與專業運營公司合作。記者了解到,青島音樂廳的這次跨界則是國際(青島)打擊樂演藝中心內部“思想碰撞”的結果。“我們的工作人員本身都是學藝術的,畢業于音樂學院,是專業的演奏家或者演奏者,我們在升級音樂廳的過程中呈現出的是自己對于藝術多元發展的理解。”據王荏瑄介紹,市民、游客只需要一杯奶茶的錢就可以走進重新“解鎖”后的音樂廳,來感受數字科技+沉浸演藝、研學體驗+非遺演藝、文創音樂+互動演藝、網紅打卡+潮流演藝等形式的“混搭”魅力,拉滿情緒價值。

    “成功跨界通常不會一蹴而就。”談及可能面臨的困難,王荏瑄認為,資金投入要跟上,觀眾接受度如何、市場競爭和品牌塑造面臨的挑戰等都是中心要考慮的問題。不過重要的是,要敢于先邁出“把門打開”的第一步,更理想化的狀態是持續引入流量,催化集聚效應,讓音樂廳不僅只是積淀厚重的歷史建筑、充滿藝術氣息的殿堂,也可以是充滿人文情懷、時尚前衛、精彩紛呈的青島文化新空間,以更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城市文化新故事。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掌上青島 記者 張琰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王榮]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09/27 07:10
    · 來源 ·
    青島晚報
    · 責編 ·
    王榮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