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剪紙制燈捏面塑 指尖上的“守”藝人
春節,這個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凝聚起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紐帶和情感寄托。隨著“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在承載著深厚文化意義的傳統非遺項目。春節臨近,青島的非遺傳承人又到了最忙碌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看看他們如何通過非遺技藝,傳遞對新年的期待。
嶗山剪紙非遺傳承人 蘇霞
巧剪靈蛇賀新春
剪刀飛舞,紅紙旋轉,蘇霞眼神專注,手指靈巧,不一會兒,一張圓形的蛇年生肖剪紙日歷就在她的手中誕生了,圖案的圓形輪廓象征著團圓美滿,蛇身上的花紋寓意花開富貴,生動的圖案令人贊嘆不已。
中國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在中國眾多的剪紙流派中,嶗山剪紙獨具韻味。嶗山剪紙自清代傳承至今已走過170余年,2007年被列為嶗山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今年60歲的嶗山區王哥莊街道西山社區居民蘇霞,是嶗山剪紙第四代傳承人。青島早報記者采訪蘇霞時,她正忙著創作最新的新春作品,包括蛇年剪紙掛歷、生肖文創、嶗山傳統民間故事《千年靈蛇守仙茶》等。
今年元旦后,蘇霞結束了在中國海洋大學等多所學校開設的剪紙課程,每天有了充足的時間專注在熱愛的剪紙事業上。“去年在多所中小學、大學開設了課程,往往是從早上7點到中午剪紙,吃完午飯后趕去上課,下午5點到晚上9點半又是剪紙時間。最近這幾天結束課程后,我幾乎是全天泡在工作室了。”蘇霞告訴記者,創造一幅好作品需要時間,容不得半點馬虎。
“要什么有什么,剪什么像什么。”幾十年前,當蘇霞從母親手里接過剪刀時,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將剪紙藝術發揚光大。她不僅遺傳了母親的藝術天賦,也有著和母親一樣的恒心和耐心。幾十年的沉淀與深耕,讓她能得心應手地展現任何題材與內容,蘇霞用一把剪刀剪出大千世界,展示著嶗山剪紙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她的作品關乎鄉情,關乎城市發展,關乎家國大愛:《山海小城王哥莊,千家萬戶饅頭香》盡顯原汁原味的嶗山特色;19.49米剪紙長卷《砥礪前行七十載,日新月異大嶗山》展現祖國開放包容的氣度;《青島印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家鄉風光,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作品向世界傳播青島的美;近期剛完成的《海納百川 繪制嶗山》則展現了張村河新貌等,歌頌嶗山城市發展;而目前正在創作的《千年靈蛇守仙茶》則屬于她原創的嶗山傳統民間故事系列……蘇霞說,“我喜歡從不斷變化的時代潮流中挖掘元素,讓傳統非遺剪紙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鮮活的生命力。”
嶗山面塑非遺傳承人 荊長艷
花樣餑餑蒸出來
進了臘月門,嶗山面塑非遺傳承人荊長艷就開始忙碌起來,當記者來到位于王哥莊街道的久香園鐵鍋大饅頭工坊時,她正忙著制作各式各樣的花餑餑、大饅頭等面食產品。
“快過年了,大家都希望餐桌上的年夜飯更喜慶漂亮一點,所以近期花餑餑類產品賣得比較好一些。”荊長艷一邊忙著給花餑餑貼花裝飾,一邊對記者說,“春節期間我們的銷量比平時多了幾倍,從早上6點到晚上12點不停地下訂單、籌備發貨,一天能賣四五千個花餑餑。”
“我們會根據每年的生肖主題來創新花樣,今年是蛇年,我們會做一些與蛇相關的圖案。”荊長艷說,“產品顏色也會更艷麗些,看起來更喜慶。”
年底是花餑餑銷售旺季,很多顧客會找荊長艷定制產品,也有人買了送給親朋好友。荊長艷說,“傳統類的花餑餑仍然最受歡迎,但年輕顧客更注重時尚,偏愛新花樣。因此,我們在制作時也會考慮到年輕人的審美需求,讓產品更加多樣化。”
荊長艷從2007年開始經營久香園鐵鍋大饅頭工坊,至今已有近20年,她不斷學習一些現代技術,讓大饅頭的花樣不斷更新迭代。“有時候我在視頻上看到別人做的漂亮饅頭,便會嘗試著去做。為了學習更多的饅頭制作技巧,我還經常外出參加培訓和比賽。”荊長艷說。
嶗山面塑跟其他地方的面塑有什么不同?
“鐵鍋和木材是王哥莊大饅頭傳統制作工藝中必不可少的,制作時使用的必須是嶗山山泉水。”荊長艷提到,現在的面食制作雖然有了模具和機器的輔助,但仍然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手工技藝,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正是王哥莊大饅頭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
作為非遺傳承人,荊長艷對嶗山面塑的歷史和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她認為,嶗山面塑之所以能夠成為非遺,與北方的面食文化分不開。從老一輩人記事起,過年過節能吃頓白面饅頭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手巧的老人更是被請去為村里的重要節日制作多彩多樣的面食,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青島市花燈非遺傳承人 孫志芳
一盞花燈傳匠心
花燈一點,年味滿滿。今年75歲的孫志芳是青島市花燈非遺傳承人。
說起自己制作花燈的緣由,孫志芳說,3歲的時候父親給他做了小白兔、小金魚的花燈,那是他第一次接觸花燈,從此在心里埋下了一顆明亮的“種子”。“那時家家戶戶都用煤油燈照明,我拿著父親給我做的小花燈走街串巷,看到別的孩子羨慕不已,我心里別提有多自豪了。”
27歲時,孫志芳親手制作了第一盞花燈,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一直堅持到現在。
“性子急躁的人是做不了花燈的。退休后,我一天中能坐七八個小時,專門研究和制作花燈。在制作花燈的關鍵時刻,哪怕是家人和我說句話都不行,要不然很可能所有的努力就白費了。”孫志芳說,為了制作花燈,自己經常忘記吃飯,有時睡到半夜突然想到一個好點子,會立刻穿衣爬起來,繼續制作。
“花燈制作的工序很繁瑣。”孫志芳說,他最引以為傲的一盞花燈是以皇家六角飛檐建筑為靈感創作的,首先按照古建筑的形式勾勒草圖,然后等比例畫出實際設計圖稿。制作時,先用鐵絲焊接出花燈的整體框架,再用打底布進行包裹,避免后期鐵絲生銹把綢布弄臟。做完這些工序后,用絹沿著框架把花燈蒙起來,然后在絹上畫畫進行裝飾,在絹上作畫是一門“內外兼修”的手藝活。隨后還要使用竹子等材料支撐六角,并粘上手工剪紙。到了這一步,花燈的雛形才算是做好了。接下來需要添加各種裝飾物,如縫排須、鑲邊、雕龍刻鳳、剪祥云、掛穗頭……為了讓畫功更加進步,孫志芳特意系統地學習了繪畫。
多年來,孫志芳陸續制作了20多對花燈,并參加了市北區舉辦的首屆花燈制作比賽。他還受邀參加了中國第七屆工藝美術展、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手工制作花燈技藝,多年來,孫志芳積極參加各種花燈節和非遺展覽,并受邀到島城的小學里普及花燈知識,教少年兒童制作花燈。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于倢 楊博文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