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才走進市南、留在市南?青島市市南區堅持人才強區戰略,將人才作為發展的“第一資源”,帶著滿滿誠意,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以產業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加快推動產業、人才雙向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基因。
真金白銀 打造產業高層次人才“熱土”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市南區優化政策供給,圍繞科技、教育、文化、金融等重點領域實施產業人才專項,“真金白銀”扶持產業高層次人才792人,以人才發展帶動產業升級。推動要素匯聚,新認定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增長65%,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總量實現翻番,重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占全市8.6%;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超75億元,同比增長10%。
作為青島市中心城區,市南區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聚焦“1+6+1”主導+創新產業體系,分類繪制發展路線和招商圖譜,助力藍色種業研究院揭牌,吸引包振民、陳松林院士領銜的12位領軍專家入駐,加速青島海洋發展集團落地,生命科技創新產業園加快建設,落地時代基因、易睡眠等引領性項目,實現人才“關鍵變量”最大限度轉化為產業“有效增量”。
千方百計 推動產業高層次人才“破土”
產業發展有“速度”,人才服務有“溫度”。對此,市南區聚焦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迭代升級人才政策,暢通人才成長通道,讓大有可為、大顯身手的藍圖清晰可見。市南區鼓勵自主薦才,2024年以來,15家企業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成功認定技能人才近1770人次。加大創業扶持,在全省率先完善創業擔保貸款免除反擔保流程,打造定點快辦網點。
2024年以來,扶持創業3214人次,創業擔保貸款規模1.43億元,發放創業補貼202萬元。筑牢平臺支撐,新增市級技術創新中心13個,建設區級以上重點實驗室31個,新認定市級孵化器、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平臺17家,依托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搭建國際化“線下+線上”專業化服務平臺,為駐區企業和高校院所提供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服務超1000家次,加速海內外人才創新元素充分涌流。
真情真意 厚植產業高層次人才“樂土”
今年年初,在“高校學子看家鄉”暨“青雁歸巢·智匯市南”青島學子新春座談會上,20余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的市南籍學子參觀松立集團等市南名企,接受職業指導助力活動,近距離感受家鄉發展變化和引才誠意。
“這次活動,就像是家鄉寄給我們的一封信。里面不僅有著家鄉對我們成才歸來的殷切期望,更有家鄉對我們未來發展的保駕護航,讓我更加堅定投身家鄉建設的信心。”青島大學英俄雙語專業的韓抒睿表示。
鳥無定棲,林茂則赴。市南區厚植產業高層次人才“樂土”,集成服務資源,完善人才卡“碼”服務機制,為人才發展提供有力保障。2024年以來,“一站式”提供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健等10項服務內容99次。創新服務模式,全省首創試點并全域推進建設“街區創業生態圈”,持續豐富“輕騎兵”創業服務品牌內涵;開展“名企游學”系列活動,組織人才到企業現場體驗“場景式面試”,邀請就業導師講解求職技巧,推動人崗精準匹配。
針對人才創新創業,市南區在東海西路核心路段落地全區首家“優徠青年社區”,為近200名青年人才提供房租優惠、就業幫扶、創業支持;依托青島百年里院建筑形態,高標準新打造4處青年驛站,為208名外地來青求職大學生提供3天免費入住等服務;打造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務陣地,選定隆德花園作為首家“青年人才社區”,打造精品房源300余套,讓人才來市南創新創業更有保障。
“市南區深耕人才沃土,持續提升‘雙招雙引’效能、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營造良好人才生態,以最大誠意、最優政策、最好服務,與人才雙向奔赴。”市南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周文文說。文/陳樂 于曉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