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地鐵“2024大數據”:載客5.29億人次
清晨,地鐵3號線列車平穩駛入青島站,站廳里人們步履匆匆,身著制服的工作人員微笑著為乘客解答各類咨詢——這是青島地鐵服務的微小縮影,也是萬千乘客可感可觸摸的溫暖細節。
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地鐵是支撐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和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為居民提供著快捷、便利、大容量的出行服務。
2024年,6號線一期和2號線西延段開通,青島地鐵運營線路增至8條、352公里,172座運營車站串聯起七區一市的主要交通樞紐、繁華商圈、大型醫院、熱門景區景點,如同跳動的城市脈搏,為這座品質之城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線網通達,支撐地鐵客流走廊承載力持續提升。2024年,青島地鐵運送乘客5.29億人次,日均144萬人次(最高235萬人次),比2023年增長12.44%;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44%(最大61%),比2023年提升近2個百分點。自2015年首條線路開通運營至今,青島地鐵已累計惠及20億人次出行,以交通的互聯互通不斷匯聚人流、物流等發展要素,延展著城市邊界。
“數”讀青島地鐵2024年“成績單”
●6號線一期和2號線西延段開通,青島地鐵運營線路增至8條、352公里,172座運營車站串聯七區一市
●全年運送乘客5.29億人次,日均144萬人次(最高235萬人次),比2023年增長12.44%;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44%(最大61%),比2023年提升近2個百分點
●從線路客運量看,居前三的分別為:1號線1.44億人次,2號線、3號線均為1.14億人次
●從車站客運量看,前十位車站分別為:青島北站、臺東、五四廣場、李村、青島站、海泊橋(海慈醫療)、井岡山路、苗嶺路、錯埠嶺、遼陽東路
去年青島地鐵首次實現“海陸空”全覆蓋
去年4月26日,6號線一期開通運營。這條線路位于西海岸新區,可與1號線、西海岸快線直接換乘,補齊了西海岸南北向的交通短板,全面加強了西海岸與青島東岸和北岸城區間的快速交流,深化區域協調發展。
6號線一期是全自主運行系統(TACS)線路,也是一條踐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理念的線路,最突出的特點是智慧化,實現了智慧建造、智慧運行、智慧運維全場景“軌道交通+人工智能”應用。全開放的駕駛室、“無人化”智慧客服、對特殊乘客“秒級”響應……6號線一期開通以來,各項服務水平優于同期線路,給乘客帶來智慧出行新體驗。
去年12月18日,2號線西延段通車,地鐵線網向輪渡所在的后海區域延伸,西部老城區接入快速公共交通走廊,既有效解決了西部老城區群眾交通需求,還實現了地鐵線網與國際郵輪港、輪渡等水路運輸樞紐的銜接,青島地鐵首次實現“海陸空”交通方式全覆蓋,水、陸、空換乘更加高效,“流動的青島”在軌道間加速融合。
這條長度僅有3.84公里的西延段起到了重要的“交通縫合”作用,為郵輪母港、輪渡等所在的西部老城區打通了“任督二脈”,成為激發老城區活力的關鍵“變量”,也為區域發展導入更多人氣和流量。
“一出地鐵就是海。”2號線西延段開通后,輪渡碼頭與四川路(輪渡)站實現無縫銜接,市民游客從地鐵站出站后,不到5分鐘即可抵達輪渡候船廳體驗“海上看青島”,大大降低了出行成本。結合海洋游船、地鐵及沿海景觀等優勢,青島輪渡持續蝶變,通過開通更多航線,促進區域文旅資源互通與產業協同,不斷構建海洋旅游消費新場景,打造后海文旅新地標。
以地鐵開通為契機,輪渡灣片區也在加快轉型。今年1月,青島青鐵置業、保利發展、中國金茂聯合競得輪渡灣片區住宅地塊,拍賣總價超過8.8億元,樓面地價14020元/平方米,這是青島今年成交的首宗住宅用地。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景資源和綜合交通優勢,該項目將以TOD開發為理念,為居民提供無風雨出行的優質生活,進一步提升輪渡灣片區的居住價值。
地鐵與鐵路、機場換乘銜接覆蓋率均居全國最高水平
作為一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青島擁有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青島膠東國際機場是省內唯一4F級國際機場,2024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618萬人次,比2023年增長22%。鐵路方面,形成了由青島站、青島北站、紅島站、青島西站組成的“三主一輔”鐵路客運樞紐格局,外向交通體系通達便捷。
地鐵是市內公共交通的“主力軍”。依托四通八達的線網,青島地鐵實現了與鐵路和機場的便捷互通互聯,旅客聯運和樞紐綜合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大大提高。目前,青島地鐵與鐵路、機場換乘銜接覆蓋率分別達98%、86%,均處于全國最高水平。
地下,3條地鐵線交織,高峰時單日地鐵客流達到10萬人次;地上,每隔幾分鐘就有高鐵列車呼嘯進出,站內人流如織……走進青島北站,人們會具象化“看見”一個門戶樞紐的活力。2024年,青島北站日到發鐵路旅客最高達20萬人次,其中到達旅客最高達9.3萬人次,是省內最繁忙的高鐵車站之一。根據客流調查,約有60%的到達旅客選擇在地下一層綜合大廳換乘地鐵出行。此前,由于地鐵進站需要安檢,遇鐵路客流集中到達時段,地鐵安檢點極易發生排隊擁堵現象,對旅客出行造成不便。今年1月,青島北站開始實施鐵路出站換乘地鐵單向免安檢試點,乘坐火車到達青島北站的旅客無需安檢即可便捷換乘地鐵1號線、3號線、8號線。“以往人多排隊,換乘地鐵可能需要花費十幾分鐘,而現在的換乘時間節省一半多,同時省去了反復放、取行李的麻煩,讓換乘過程更加輕松便捷,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經常去北京出差的旅客王先生表示。
從主城區前往青島膠東國際機場,乘坐地鐵8號線是很多人的首選。2024年,青島地鐵服務600萬人次往返機場。其中,早晚開行的機場直達列車,更是成為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與青島北站兩大樞紐之間速度最快、價格最低、性價比最高的交通方式,全年開行約1500車次,惠及15萬名乘客,累計節省2萬小時出行時間。今年1月,青島機場青島北站城市航站樓換乘服務中心啟用,空鐵聯運水平進一步提升。后期將逐步升級拓展行李預安檢、行李托運、巴士運輸、地鐵運輸、物流快件運輸等延伸業務,打造“到車站即到機場”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
東岸城區內部軌道通勤聯系量占比超六成
在城市綜合交通體系中,由快速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組成的快速干線交通系統是支撐城市高效運行的骨干系統?!蹲》砍青l建設部關于全面推進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有序推進城市快速干線交通系統建設。人口較多、交通壓力較大的大中城市,應聚焦促進城市及周邊高快速路一體化、提升城市通勤走廊出行效率、完善城市貨運物流通道網絡、優化軌道交通線網及提升客流效益等重點任務,因地制宜有序開展城市快速干線交通系統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要符合城市發展戰略,積極發揮軌道交通優化城市功能布局的作用。
青島,山海灣城交融,城市框架很大,城市組團距離較遠,對跨區域貫通性道路存在著高度依賴性。2022年起,青島發力城市更新建設,遼陽快速路、重慶高架路、跨海大橋高架路二期、地鐵4號線等一批快速干線交通項目陸續建成通車,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提高了城市交通出行效率,有效支撐了城市空間拓展。
基于百度地圖慧眼職住大數據,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對青島軌道交通通勤空間分布、距離分布、接駁特征等展開分析。結果顯示:軌道線網已成為都市區交通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軌道服務的通勤者平均出行距離大,在廊道上分擔了大量的向心交通量。都市區范圍內,東岸城區軌道線網密度高,軌道方式通勤占比達到約25%,其中到達市南區的就業人口中約38%采用軌道方式通勤出行,表明軌道對前海一線通勤出行起到強有力支撐。
從區域分布來看,呈現出明顯圈層關系:軌道發展成熟區,居住地與工作地客流吸引占比達到約30%,如市南區;次成熟區達到約20%,如市北區、李滄區;發展區達到約5%,如西海岸新區、城陽區;最外圍的即墨區、膠州市為2%左右。從通勤空間分布上看,東岸城區人口崗位及軌道線網密集,區域內各行政區軌道通勤量所占比重較高。東岸城區內部軌道通勤聯系量占整個軌道網的63.4%,1號線全線貫通及8號線北段通車運營促進了西海岸新區及膠州與東岸城區的通勤聯系,讓跨區域出行不再遙遠。
2024年的地鐵運營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從線路客運量看,居前三的分別為:1號線1.44億人次,2號線、3號線“旗鼓相當”,均為1.14億人次;
從車站客運量看,前十位車站分別為:青島北站、臺東、五四廣場、李村、青島站、海泊橋(海慈醫療)、井岡山路、苗嶺路、錯埠嶺、遼陽東路。
青島地鐵平均旅行速度44公里/小時,通勤時間較地面出行節省一半。地鐵線網平均運距14.99公里,拉近了東岸、西岸、北岸的時空距離,全年5500萬人次跨越東西海岸。值得一提的是,錢谷山至董家口火車站地鐵乘車距離在全國同一城市中最遠,達到158公里。
為提升出行效率,青島地鐵持續優化列車時刻,全年運力調整25次,最小行車間隔2分25秒,列車最大滿載率控制在80%以內,運營服務時間調整38次,靈活開展延時運營。16座換乘站通過“一對一銜接”優化,讓平均換乘時間縮短2至4分鐘,以地鐵為中心的城市公共交通網絡持續完善。此外,青島地鐵還上線特色引導廣播與PIS提示,PIS界面顯示與國際接軌,到站時間顯示更簡約、更醒目,線網廣播系統進行了降噪處理,實現“靜音”環境,帶來舒適的視聽體驗。
“一小時交通圈”激活文旅新動能
風馳電掣的地鐵,改變的不僅是人們的通勤方式,它還以“一小時交通圈”的集聚效應,重構城市文旅經濟和消費生活新版圖。
今年春節,緊鄰地鐵中山路站的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以“傳統民俗+國潮時尚”的創新表達,吸引市民游客紛至沓來。市民李先生一家四口乘地鐵來到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他告訴記者,“小時候,每次過年父母都騎著自行車帶我來?,F在有了孩子,我也帶他過來玩,只不過換成地鐵出行,更便捷也更舒適了。”
通達的地鐵線網猶如一條“文化絲帶”,將歷史城區、濱海景觀、現代商圈“串珠成鏈”,讓更多的市民游客像李先生一樣“乘著地鐵逛青島”,沉浸式體驗這座濱海旅游城市的獨特魅力。鄰近景點的中山路、青島站、五四廣場、燕兒島路、浮山所等熱門站點客流屢創新高。2024年,乘坐地鐵前往歷史文化街區游玩的游客數量占到總量的六成,助力歷史文化街區持續煥發新活力。2025年春節,中山路站日均客流增長2.5倍,火熱的數字印證著軌道交通對老城復興的強勁帶動力。
趕集是一種傳統習俗,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景象。青島地鐵串聯起泊里、皋虞、沙子口等5個大集,全年帶動200萬人次坐著地鐵感受集市“煙火氣”。
夜幕中,青島多個文旅景點人氣旺盛,浮山灣燈光秀、明月·山海間不夜城、方特夢幻王國等地“熱力值”較高。青島地鐵全力護航夜經濟,去年旅游旺季首次推出“一元通城”服務,共持續92天、近300小時。一條條飛馳的地鐵溫情守護著市民游客暢游夜市、商圈,推動夜經濟“越夜越精彩”。
從交通動脈到經濟走廊,從出行工具到文化載體、公共空間……八線交織的青島地鐵已成為推動城市能級躍升的強勁引擎。
目前,青島地鐵累計獲批13條線、506公里。2號線二期、5號線等8條線路、154公里正在加緊建設。這些線路預計至2028年陸續建成,屆時日均客運能力將達500萬人次,初步建成“軌道上的青島”,進一步織密骨干網絡,緩解交通擁堵、提升城市品質,更好地服務沿線居民出行,帶動區域發展。
當清晨的陽光再次灑向膠州灣,地鐵的呼嘯聲與海浪聲交織成歌,正在引領這座城市駛向未來可期的明天。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建亮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