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鯨落”無聲:離去時他們留下生命的禮物
清明臨近,人們在寄托哀思的同時,也在思考著生命的意義。一鯨落而萬物生,遺體器官角膜捐獻,如同世間最美的“鯨落”,在生命的盡頭播種希望,成為青島這座大愛之城的生動注腳。
“又過去一年了,我們來看看你。”3月30日是青島第十個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緬懷紀念日,白發蒼蒼的老人、雙手顫抖的父母、眼角含淚的孩子來到福寧園紅十字奉獻林里,參加市紅十字會組織的以“生命·希望”為主題的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他們擦拭著紀念碑上親人的名字,獻上鮮花,寄托哀思。當天,300多名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共同致敬1386位遺體捐獻者、1437位器官捐獻者、2334位角膜捐獻者。
就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紀念碑上新增了231位捐獻者的名字,每個名字背后都有一個平凡人的大愛故事。
傳承43年,榜樣力量激勵后來人
紀念碑上的捐獻者名單,便是一部青島遺體器官角膜捐獻事業的發展史,展示著城市大愛的傳承脈絡。
在沈福彭、束星北兩位科學家的塑像前,擺滿了鮮花,青島遺體器官角膜捐獻事業便起源于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的約定。
1982年,人體解剖學專家、原山東大學醫學院的創始人之一沈福彭教授去世,將遺體獻給醫學教育事業,使后人從他“多病的軀體上再獲得一點資料,以供研討”,他的骨骼經過精心處理制成了骨架標本,擺設在幾十年前他親手創建的教研室內“繼續站崗”。他是青島第一位遺體捐獻者,也是我國捐獻遺體以骨架制成標本的第一人。
1983年,與他有奉獻之約的中國理論物理學家、“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去世后,成為青島第二位遺體捐獻者,他的遺愿是解剖自己超乎尋常好用的大腦,以作醫學研究之用。
繼兩位先驅之后,20世紀90年代,劉樹莊、陳波萍等作為青島首批遺體器官捐獻倡導者,在社會普遍存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傳統觀念的背景下,通過簽署遺體捐獻協議并公開宣傳,成為青島移風易俗的標桿人物,推動市民對遺體捐獻的認知從“禁忌”轉向“科學奉獻”。
隨著捐獻遺體被更多的人了解、接受,青島遺體角膜捐獻事業也在全國率先起步。2006年年底,楊占奇的生命因為車禍永遠停在了32歲,他的角膜被捐獻,用于幫助眼疾患者重見光明。楊占奇成為青島實施眼角膜捐獻第一人,他的事跡掀起了遺體角膜捐獻的熱潮。2007年,山東省首個紅十字眼庫在青島成立,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在“離開”時為他人留下“光明”。
正因為這些奉獻者奠定的群眾基礎,2010年,青島成為全國首批器官捐獻試點城市,器官捐獻和移植事業以此為契機蓬勃發展。
2011年7月19日23時40分,22歲的女青年喻楊停止了呼吸和心跳,經她的父母簽字同意,她的器官被用來挽救3個飽受疾病折磨的生命。繼青島首位器官捐獻者喻楊之后,陳希玉、王輝、梁玉冰、紀晨……一位位器官捐獻者的大愛故事從青島傳遍全國。
“她的眼睛漂亮,就把眼角膜留下來,多看看這個世界;她的內心美麗,就讓她的器官,給這個世界多添一份溫暖。”幾乎每個途經奉獻林的人,都會在“九月天使”的雕塑前駐足懷念。2018年6月21日,青島4歲半小女孩九月因病離世,她捐獻的器官讓5個患者重獲新生。九月及其親人的大愛義舉感動了青島,也感動了全國,成為青島大愛精神的象征和化身。
紀念碑上近幾年新篆刻的名字中,有沈福彭的學生——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骨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周秉文教授,他是青島市第1293位遺體捐獻者;還有2025年1月21日剛剛因病去世的沈福彭的長子沈伯威,他是青島市第1327位遺體捐獻者。
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的題詞“奉獻后人,千年仰慕”,先驅榜樣的崇高精神感動并帶動著一代代的青島人,以奉獻為生命禮贊。
走向大眾,捐獻引領社會新風尚
“死亡從未帶走我的親人,他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守護人間。當生命走到終點,我愿像親人一樣,化作一?;鸱N,在黑暗中為他人燃起微光和希望。”在3月30日的紀念活動現場,來自勁松一路社區的家政服務員劉玉蘭緬懷著3位捐獻遺體和角膜的至親。
“我的二姐劉福香因為別人捐獻的腎臟,生命才得以延續,她以捐獻遺體的方式傳承大愛,回報社會。”劉玉蘭說,從她的二姐開始,“奉獻”成為他們的家風。她的大姐劉玉香夫婦離世時分別捐獻了角膜和遺體;她和女兒也先后在2019年和2023年完成了遺體和器官捐獻登記。劉玉蘭以捐獻者家屬與捐獻志愿者的雙重身份,倡議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到遺體器官角膜捐獻志愿者行列,用一次無私的抉擇,點亮他人生命的曙光。
在青島的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名單中,有院士、教授、醫務工作者,但更多的是像劉福香、劉玉香這樣的平凡人。遺體器官角膜捐獻在青島不斷從小眾走向大眾,從一群人的關注發展成為一種社會風尚。目前,青島已有6.3萬人登記成為捐獻志愿者,難能可貴的是,像劉玉蘭這樣的捐獻者家屬,不僅支持親人的決定,更成為志愿者,用親身經歷傳遞生命教育的火種。
“我母親教書育人一輩子,她的遺愿是‘走的時候最后再當一次老師,用自己的身體做一個不發言的老師’,我們作為兒女一定要支持她。”捐獻者家屬陳朗濱講述了母親去世前的場景。2024年9月,99歲的青島科技大學“中國橡膠機械行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何月梅教授已到彌留之際,她強撐著瘦弱的身體,指著床腳的盒子再三叮囑家人“別忘了”。盒子里裝的是老教授分別在1983年、1996年和2003年相繼填寫的遺體捐獻申請書和登記表,承載著她40多年不曾改變的對遺體捐獻的執著。
近年來,公眾對遺體器官角膜捐獻的觀念逐漸發生了改變,醫務工作者對此有著更為直觀的感受。青大附院OPO(人體器官獲取組織)器官捐獻協調員胡學寶參與過300多次器官捐獻。他奔走在青島和日照各家醫院的急診搶救室和重癥監護室,從彌留之際的患者中尋找適合的捐獻者,在不可逆腦損傷甚至腦死亡的情況發生時開展捐獻協調,陪伴并引導家屬在緊迫的時間窗內,做出延續生命的重大抉擇。
“面對悲痛欲絕的家屬,我們的話語顯得蒼白無力,甚至有些殘酷。家屬拒絕、辱罵、摔門而去都屬人之常情。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屬愿意聽完我們的講述,同意讓親人即將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胡學寶說。
2024年年底,一名3歲的幼童因為一場車禍,生命即將走到終點,蜷縮在重癥監護室門口的年輕父母眼睛里滿是悲傷。但與胡學寶僅僅交流了5分鐘,他們便做出了艱難的抉擇,同意捐獻孩子的肝、腎和眼角膜,救助其他患病的小朋友。胡學寶從他們身上真正看到了傳遞生命火種的希望。“2014年,青大附院一年完成22例器官捐獻。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已經躍升到了143例,這背后是無數人對生命的重新認知和城市文明的進階。”胡學寶說。
“青島模式”,播種下更多生的希望
遺體器官角膜捐獻,標志著一個生命走到終點,同時也是很多生命新的起點。
72歲的陶永康曾因嚴重肝硬化導致腹水,累及心臟,一度掙扎在生死邊緣,生活陷入了絕望與黑暗,是愛心人士捐獻的肝臟讓他重獲新生。此后,他經常到貯水山公園遛彎鍛煉,主動參加器官捐獻志愿者活動。“我會好好珍惜恩人賦予我的第二次生命,等到生命終結的時候,也會捐獻器官,將這份大愛延續下去。”陶永康說。
截至2025年3月,青島已實現遺體捐獻1386例、器官捐獻1437例、角膜捐獻2334例。這串數字意味著,近5000名角膜致盲者得以重見光明,超過5000名器官衰竭者因此受益,而這更是對醫學教育、傳承、創新的巨大貢獻。因為,沒有捐獻就沒有解剖,沒有解剖就沒有現代醫學的進步。愛心人士捐獻的遺體是醫學生的“無言良師”,也是醫學教學、臨床應用和醫學科研的重要資源。
隨著醫學事業的發展,醫學院校對遺體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遺體標本緊缺是困擾許多醫學院校的無解難題。但青島遺體捐獻起步早、發展迅速,數量居全國前列,青島大學臨床醫學本科生的解剖學實驗以及研究生、附屬醫院臨床醫生的臨床實踐需求得以基本滿足。
“他們生前都是善良且溫暖的人,都有一顆大愛之心。”青島大學青島醫學院的大學生們組建了“生命暖陽——生命敘事”實踐團,從2024年9月開始走進遺體捐獻者家庭,整理記錄“大體老師”的生平事跡,宣講這些彰顯人性光輝的“凡人善舉”,也更堅定了他們成為一名好醫生的決心。
青島遺體器官角膜捐獻登記志愿者數量和捐獻數量均為全省第一、全國前列,成績的背后是市紅十字會建立的一套具有中國區域特色的青島捐獻模式。
多年來,市紅十字會從增強人文關懷、爭取政策支持、突出品牌引領、促進社會合作等多方發力,建成了省內首個“青島市志愿捐獻遺體者奉獻林”“紅十字生命奉獻展廳”;組織了“青島市捐獻遺體志愿者之友”和青島市紅十字遺體器官(角膜)捐獻志愿者大隊;確定每年3月30日為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緬懷紀念日;建設“大愛無疆”捐獻平臺,暢通群眾辦理遺體器官角膜捐獻渠道,完善對捐獻志愿者及捐獻者親屬的人文關懷。
2024年以來,市紅十字會圍繞貫徹執行《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聯合青大附院開展器官捐獻信息員培訓,組織微塵大愛生命禮贊主題音樂會,并牽頭倡議市文明辦、團市委等15個單位成立青島市“微塵大愛”生命教育聯盟,以生命教育為切口,在社區和高校開展捐獻政策解讀和典型宣講,營造了全社會參與支持遺體器官角膜捐獻的良好氛圍。
遺體器官角膜捐獻是一項奉獻大愛的人道事業,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2025年3月到4月,市紅十字會組織的大愛捐獻緬懷紀念月活動已拉開序幕,各醫療機構及各區市紅十字會也將組織志愿者和紅十字會基層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大愛捐獻宣傳紀念活動。市衛生健康委與市紅十字會將聯合推進在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設置捐獻登記服務站,共同營造“大愛捐獻無上光榮”的社會氛圍,助力青島遺體器官角膜捐獻事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