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機械化時代 “鬧春?!睘楹芜€能連辦12屆?

    原標題:機械化時代,“鬧春牛”為何還能連辦12屆?

    《周禮·月令》有記載:“出土牛以送寒氣。”在剛剛過去的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上雙疃村“鬧春牛”活動中,村民莊會福帶著他的老牛再次摘下桂冠。“鬧春牛”辦了12屆,老莊和他的“明星牛”年年都參加,奪了8次冠軍。

    在如今現代化機械早已代替牛耕的年代,“鬧春牛”為什么還能連辦12屆?

    作為一項民俗活動,“鬧春牛”從厚重的鄉村土壤中翻滾出來,為的是圖個好彩頭,寄托了農人們一年的祈盼。據了解,至少從明朝初年,黃墩鎮就有“鬧春牛”的傳統,已經延續了近600年,是目前山東省唯一還保留有“鬧春牛”民間習俗的鄉鎮。不僅在上雙疃村,黃墩鎮各個村的村民都會在春耕開始前把自家的牛牽出來遛一圈,這是屬于農民們的儀式感。如今的耕牛,不再僅作為生產工具而存在,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印記,是祖祖輩輩扎根在這里的村民鄉土情懷的寄托。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民俗文化的存在無疑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如今黃墩鎮“鬧春牛”活動成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留住鄉村記憶的重要形式。在該村不遠的浮蓬山上,至今仍保留著方圓幾十公里唯一的牛王廟遺址,流傳在這一帶的耕牛號子、賽牛、打囤子、試犁等原汁原味,對于保留目前日漸消亡的鄉村文化具有較高的鄉村記憶價值。

    在民俗傳統以及鄉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黃墩鎮下足了功夫。2014年,黃墩莊戶劇團心樂娛樂團成立,在嵐山區政府和黃墩鎮政府的支持下,逐漸恢復傳統呂劇劇目,同時著手黃墩皮影戲的復演。

    心樂娛樂團對于非遺的宣傳不僅僅局限在黃墩鎮,他們還去到東港、莒縣、嵐山區的幼兒園、小學參加“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孩子們的童年里,烙下傳統文化的烙印。

    黃墩鎮的農民畫,既能登大雅之堂,亦能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大放異彩。黃墩鎮本土農民畫畫家劉明作的作品多次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精品展,畫作《安居樂業》還曾被評為金獎。而民俗文化滲透到村民日常生活當中的具體呈現,則表現為一幅幅農民畫被搬到了樓前屋后的墻壁上,以立繪的形式表現農民的日常勞作、民俗傳統。農民畫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也讓百姓在無形中提高了文明素養。

    作為鄉村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鄉村文創園在傳承鄉村文脈、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旅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黃墩鎮采取村企共建的方式,打造了侯家溝文化產業創意園,對古村落進行了修繕、重建,恢復舊容舊貌,打造集民宿、康養、攝影基地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走在侯家溝村,舊磨盤、老門窗、廢瓦罐等鄉土物件在此“變廢為寶”,它們是村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村民們的共同記憶,如今成為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參與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動力。

    不出意外,明年老莊仍然會帶著他的老牛參加“鬧春牛”比賽,心樂娛樂團不會放棄每個演出黃墩皮影戲的機會,鄉愁會把侯家溝那片老房子帶入到離家游子的夢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丁兆霞 通訊員 王亞楠 報道)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編輯:胡晨薇]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3 02/27 09:03
    · 來源 ·
    大眾日報客戶端
    · 責編 ·
    胡晨薇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