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字文明尼山對話丨這些山東智造,深入你的生活
數字化技術,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人們的吃穿住用行的日常生活中。6月25日,大眾日報記者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山東數字化發展成果展示”中看到,除了高大上的衛星發射系統、運載火箭、量子微納衛星等,吃飯、出行、體檢……都用到了智能制造化產品。
未來的動車,什么樣?
在尼山講堂入口右側,“復興號”高速動車組模型、時速可達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車模型,格外引人注目。
我國是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來自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鐵設計師于沛峻說,“復興號”高速動車組構建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完整技術標準體系,在提高速度的同時,保證了乘坐的舒適平穩感。
“這得益于動車上多達上萬個的智能傳感器,可監測軸溫、軸壓,把數據實時傳輸到車載主機、地面主機,迅速實現與健康數據的類比和分析運算,從而進行故障預測,提前排查。”
未來,動車還將具備哪些智能化功能?于沛峻說,除了提高運營時速和平穩性,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動車配置車載Wifi、顯示屏,乘客可以隨時聯網、手機投屏。“智能動車單節車廂的樣車預計8月下線,長編組最快明年下線。”
智能養殖的大黃魚,鮮在哪兒?
漁業養殖竟然用到了衛星通信、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由青島國信集團發起并聯合中國船舶集團、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研發建造的“國信1號”智慧養殖船,讓與會嘉賓嘆為觀止。
通過尼山講堂一樓中庭左側的“國信1號”智慧養殖船模型展示,大家了解到,“國信1號”可以模擬大黃魚洄游的生長路線,在海南、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半島附近海域進行游弋式養殖,達到仿野生的標準,口感上更能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
“國信1號”體量龐大,船舶總長249.9米、型寬45米,養殖水體9萬立方米,年產高品質魚3700噸。如此龐大的體量,如何實現智能養殖?
青島國信集團經營部主管王建全介紹,船體配備了196個攝像頭、2108個傳感器,并部署了魚苗入艙、自動投飼、成魚起捕等8套自動化養殖系統,通過物聯網、衛星通信等進行數據傳輸和實時監控分析,實現船岸協同作業。
“前段時間遇到臺風赤潮,岸上專家監控到天氣變化后,指導海上作業人員迅速轉移,保證了養殖安全。”王建全說,“國信水產·裕鮮舫深海野游大黃魚”入選國家級“特質農品”,去年起已在全國多地上市。
探測頭能“分析”,本領堪比15年經驗B超醫生!
通過小濟(山東)智能科技的智能體檢機,可以實現智能體檢!記者在現場看到,隨著探測頭在體驗者的頸部移動,相關影像視頻實時顯示到屏幕上,并識別和標注出疑似病灶區域。
小濟(山東)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延輝介紹,探測頭在探測的同時可以進行數據分析,為嘉賓提供頸動脈診療服務,本領堪比15年經驗B超醫生。這是一款人工智能+超聲影像結合并實現商業落地的產品,具有發明專利技術,針對高危疾病進行AI早篩醫學影像分析的前沿科技解決方案。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琳 楊帆 報道)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