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沿著黃河遇見海|小清河源頭有個睦里閘 排水補源作用大
在濟南市槐蔭區的睦里莊,有一座睦里閘,它建在東西向的黃河大堤下,這里四水交匯(黃河,玉符河,小清河,南水北調的長江水),承擔著排澇和生態補源的功能。汛期來臨時,從玉符河流下的水甚至漫過了大壩。這時候睦里閘就起到了作用。
據了解,1904年,為了沖刷河道淤塞,保證水量,維持航行,地方上進行了引玉符河水東入小清河的工程,并由此誕生了最早的睦里閘。新中國成立初期,睦里閘因年久失修而成為防洪工程中一大險點。上世紀50年代,睦里閘老閘進行了維修加固。
到了1965年,為了更好地保障水域安瀾,提高抗洪能力,有關部門在老閘的西側新建了睦里閘,于第二年竣工投用。當時為兩孔一聯箱式涵洞,共4節涵洞,全長44米;1982年,由于大堤加高,睦里閘進行了改建,拆除閘首建筑物后,按原涵洞尺寸向上游接長4節,共35米;如今的睦里閘,設計排水流量為每秒5立方米,加大為每秒10立方米,主要用于排除灘區積水和向小清河補源。
槐蔭黃河河務局局長張新介紹,睦里閘南側最早是一片農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了濕地,之前糧食收種的景象早已不見。
歷經百年滄桑的睦里閘在當地政府與槐蔭黃河河務局的精心裝扮下,充滿著盎然生機,以其為依托的睦里清源更是作為“槐蔭八景”之一,逐漸被沿黃居民熟知。置身大堤,近處,孑然佇立的涵閘望向遠方,郁郁蔥蔥的植被環抱其中,搖曳多姿的蒲葦臨水而居,好一派水草豐茂、相映成趣的濕地景色;遠處,來自東向的玉符河與來自西向的黃河緩緩匯入閘底,在黃綠交融中朝著萬里之遙的渤海悠然流淌,一幅“小河縈九曲,茂木郁千章”的動人畫卷在不經意間躍入眼前。
睦里閘所在的位置是四水交匯的地方(黃河,玉符河,小清河,南水北調的長江水),其主要功能是排澇和生態補源。防汛期間,臥虎山水庫通過玉符河進行泄洪,黃河水位升高時也會沿著玉符河倒灌至睦里閘,這就需要睦里閘開閘向小清河排澇;非汛期時,睦里閘的作用主要是排除黃河灘區的積水和向小清河進行生態補水。近幾年調引黃河水向小清河河道進行生態補水。通過小清河生態補水,小清河干流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根據濟南市水文中心對小清河干流黃臺橋、吳家鋪監測數據,水系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市民休閑、健身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和改善,沿途居民給予積極評價,社會反應強烈。
閃電新聞記者 陳志富 尹承謙 姚瑤 報道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