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微短劇市場規模近400億元 山東多地“入局”

    原標題:微短劇如何走向精品化

    今年開年,“微短劇春節檔”的概念橫空出世,在《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等微短劇接連刷新行業紀錄后,原本就火熱的微短劇賽道競爭更加激烈。據不完全統計,超過800部作品競逐“春節檔”,創下了8天8億元的市場紀錄。

    近日,第十一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舉辦,會上發布的《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微短劇市場規模近400億元、日付費高達6000萬元。今年市場規模預計還將大幅增長。

    數據不是行業的全部亮點。隨著《逃出大英博物館》等優質微短劇的涌現,微短劇行業迎來了一個肉眼可見的轉變——在經歷了草莽時期的野蠻生長、自我淘洗后,微短劇精品化成為新議題。

    2022年開始入局微短劇行業的獨立導演張子川,常年在濟南等地從事拍攝工作。對微短劇近兩年的全面爆發,他有著切身的感受。這兩年,他經手過的微短劇項目,制作經費已經從最初的5萬元漲到最高50萬元。

    在張子川看來,山東的微短劇行業已經初具規模,特別是在青島,微短劇行業發展所需的人才、設施、平臺方等都已經很完備,初步形成西海岸東方影都、城陽原流亭機場航站樓短劇基地、即墨天泰山藝文小鎮三大微短劇創作基地,山東的微短劇行業即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走向精品化和行業融合的道路。

    不管是制作水準還是內容質量,微短劇一度被影視圈“嫌棄”。張子川最初入行微短劇,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盡管如此,微短劇的變革仍然是利于影視創作者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降低了從業門檻,讓創作者憑借較低的成本就能實現自己的影視夢想。”因此,不管從受眾還是從業者的角度看,微短劇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一段時間里,“土”和“俗”是捆綁在微短劇上的重度標簽。除了認為微短劇內容無營養的詬病,更深刻的擔憂還是部分微短劇中存在不良價值導向。不過眼下,這種刻板印象正在逐漸被改寫。

    去年,一部現象級爆款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刷新了人們的固有認知。它用擬人化的方式講述“國寶回家”的故事,將國風玄幻與現實題材相融合,引發全網的追劇和討論熱潮。這種高質量、正能量作品的出現,讓很多從業者和觀眾對微短劇精品化有了更多期待。

    如何產出更多高質量的作品回饋觀眾對行業的期待?張子川認為,內容監管是必要的,需要通過一定的標準讓創作者把控內容方向和尺度,使創作者注重內容創作的多元化,擺脫爆款路徑依賴,不能一味靠噱頭去招徠觀眾,而是要提供多種類型、多元豐富的優質內容。

    2024年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于開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的通知,鼓勵“微短劇+文旅”融合促進消費。文旅和微短劇的攜手,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行業趨勢。

    在山東,各地也在探索“微短劇+文旅”的發展模式。譬如,由濟南本土青年導演翟郅煒執導,正在拍攝中的微短劇《匠匠琉璃心》,聚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山琉璃,將淄博旅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在濟南和淄博取景,用短劇展示兩地的風土人情;鄆城也在去年推出了兩部大型系列網絡劇《好漢街》和《水滸酒魂》,將水滸文化系列故事引入社交類自媒體、短視頻平臺等領域,借助影視載體助推文旅發展。

    “微短劇與文旅的攜手,可以從受眾層開拓文旅產業覆蓋不到的消費群體。”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影視文化藝術傳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于曉風表示,微短劇作為一個內容形態,擁有跟很多產業相結合的能力和潛力,如醫療、新能源等,空間前景極大。

    “微短劇行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想要實現行業的長遠發展,仍需政策的引導和約束。此外,目前監管環節仍然存在缺漏,制定規則、加大內容管控力度也是必要環節。”于曉風表示。

    本報記者 李夢馨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李源菁]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04/06 09:52
    · 來源 ·
    大眾日報
    · 責編 ·
    李源菁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