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算好生態賬 建設“零碳島”(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

    原標題:算好生態賬 建設“零碳島”(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

    黃渤海交匯處,山東煙臺長島孫家村漁港。

    馬達聲起,一輛運輸船載滿人工藻礁緩緩駛向大海。孫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成偉攤開手中的“海洋牧場布局圖”:“趁風浪小,往海底投藻礁,給魚兒‘蓋房子’。”

    布設人工魚礁、移植藻類海草,這是近年來長島推行的“固藻集魚”養殖新模式,降耗減排、更低碳更綠色。

    長島曾是山東唯一的海島縣,長期靠海吃海,走過彎路——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島近岸漁業養殖迅速擴張。孫家村發展海參育保苗產業,一座座大棚沿著海岸線“瘋長”。腰包鼓了,可代價沉重。“育苗場的煤炭鍋爐,一到冬天要‘吃’1萬多噸煤,黑煙嗆鼻;養殖廢水排進大海,海水變得五顏六色……”孫成偉回憶。

    變化始于2018年。這一年,山東省政府正式批復設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長島轉身向“綠”——

    離岸1公里范圍內,圍網養殖、筏式養殖全面騰退。孫成偉帶領村民主動轉身,2020年孫家村拆除最后一座苗場。短短幾年間,長島騰退近海養殖1.8萬畝,拆除岸線育保苗場86萬平方米,修復岸線89公里,自然岸線和旅游岸線占比由38%提升至87.7%。

    傳統產業做“減法”,環境修復做“加法”。2018年以來,長島栽下苗木80多萬株,推進裸露山體修復,全島植被覆蓋率超過60%。生態向好、風景變美,游客紛至沓來,海島游成為島上新的富民產業。

    綠色低碳發展,長島目標長遠。禁止新上工業項目、城區集中供暖電代煤改造、淘汰燃油公交車……一項項硬舉措,都對標2035年實現長島全域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打造“國際零碳島”的目標。

    再奮進,依然靠改革——

    兩年前,一筆“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成功落地孫家村。“這是真金白銀、點綠成金!”孫成偉說,海草床、海藻場每年固碳量產生的遠期收益權可以作質押貸款,“今年計劃投放藻礁1000個,可以為村民創造更多碳匯價值”。

    島上的傳統漁業,向綠也向新。長島南隍城島海域,8座智能化養殖網箱矗立,單體網箱年產漁獲可達1000噸。從近海到深遠海,從“傳統”到“綠色”,從人工到智能,一座座“藍色糧倉”崛起。

    長島“國際零碳島”建設不斷迎來新突破:2022年,長島所轄的大黑山島成為全國首個負碳超過2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負碳海島”;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現,白江豚、鯨魚頻頻現身……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我們更有信心加快改革步伐,堅定不移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李明濤表示。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李源菁]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12/01 15:30
    · 來源 ·
    人民日報
    · 責編 ·
    李源菁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微信 "扫一扫" 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