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上的衛星,原來離咱這么近
□ 本報記者 王洪濤 曹儒峰
“天地一體立體監測體系數據顯示,岱岳區某地PM10濃度持續升高,需盡快排查。”1月4日中午,天地一體立體監測體系的提示消息,在泰安市環境監察群里炸鍋了。
不到15分鐘,泰安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負責人葛衍珍和同事就驅車來到現場。經過精準排除,某渣土場未落實揚塵管控措施,必須立即整改。
如此精準高效的環保監測,得益于泰安市引進的北京英視睿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黑科技”——天地一體立體監測體系。“這是基于高分辨率氣象數據、多來源衛星遙感數據,結合高密度空氣質量監測設備提供的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計算,實現空氣質量數據智能質控及多源數據融合,精準識別污染源頭的一種技術。”北京英視睿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衛星事業部公共事務總監梁曉晨介紹。
一個小盒子,看上去比家用路由器大不了多少,可以安裝在小汽車頂部,或者直接裝入背包,車開到哪,人走到哪,空氣質量數據就可以實時獲取。
“這樣的小盒子我們布設了229個,組成了高精度的三維立體空氣質量監測體系,這就是我們的‘千里眼’。通過衛星遙感,可以精準監測到500米×500米的空間,徹底改變了以前通過眼睛看、鼻子聞來發現大氣污染問題的執法監管模式。”葛衍珍介紹。
空氣質量好不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朱德彬是泮河邊上一家小餐館的老板,他告訴記者,以前冬天經常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現在空氣質量變好了,來游玩的人也多了,生意比以前好了許多。
說起天地一體立體監測體系的應用,當地還有一段不愿被提起的故事。
2019年1—9月,泰安市在全國地級市中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排名倒數第一,先后多次被約談。是搞“一刀切”扭轉不利局面,完成上級任務?還是擔當作為,精準解決污染問題?泰安堅定地選擇了后者。
僅僅兩年時間,泰安市的空氣質量就得到大幅改善。2022年,泰安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幅度從全國倒數第一躍升至第八位,獲得國務院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督查激勵。
利用衛星遙感治理環境污染,是泰安市大力發展衛星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泰安市一體推進衛星互聯網、運載火箭、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逐步形成“箭、星、網、端”全鏈條協同發展新格局,全力打造泰山衛星互聯網之城。
2023年7月,“泰安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是由國星宇航研發的首個以地級市命名的商業衛星。“聽說咱泰安自己的衛星上天了,真是做夢都沒想到。”朱德彬笑著說,“以后游客用高德地圖搜索咱家的小餐館,說不定就能用上咱自己的衛星了,想想都驕傲。”
在全球爭相競逐空天信息產業這個萬億級“藍海”的比拼中,泰安從無到有,何以突出重圍、占有一席之地?泰安市衛星產業工作專班副組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金萍道出玄機:瞄準高端謀劃產業,全產業鏈招商,從制造到應用,涵蓋衛星制造、發射和運營等多個關鍵領域,以延鏈補鏈強鏈為著力點,持續做好產業鏈延伸,全力打造產業集群。
逐夢蒼穹,泰安已繪就最新藍圖。“我們將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引領,以航空航天、低空經濟、數字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布局未來產業,推進實施衛星互聯網產業園、寰宇航天動力產業園、百度數據標注基地等項目,著力培育新動能,更大力度推進新型工業化。”泰安市委書記楊洪濤表示。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