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I大模型創新性突破 看山東新質生產力如何持續“上新”
新質生產力如何持續“上新”
AI大模型的創新性突破,為數字技術賦能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打法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過去一年來,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有關新質生產力的競逐“熱氣騰騰”。今年是“新質生產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第二年,圍繞書寫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敘事、更優解,全國兩會會場內外坦誠交流、熱烈討論,最大限度凝聚信心與共識。
場景“哺育” 讓“新苗”更茁壯
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附加值高、溢出效應強,推動其聚鏈成群、積厚成勢,對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意義重大。“低空經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民建山東省棗莊市委會主委、棗莊市政協副主席王凌委員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格外關注。
去年11月,山東印發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明確了到2027年低空經濟規模達到1000億元的目標。“低空經濟的舞臺看似在‘空中’,根基卻在地面。”王凌介紹,棗莊依托高端裝備制造業和鋰電新能源產業兩大優勢產業,建設低空經濟動力谷,并同步發力“頭部”、“腰部”企業引進,“配件+部件+整機”的低空飛行器產業生態正加快構建。目前,進駐棗莊低空經濟動力谷的首個項目航景創新重載無人機項目穩步推進,全部達產后可年產無人直升機200架,棗莊由此邁出無人機整機研發制造的第一步。
“新興產業想持續壯大,離不開在落地應用中加速技術迭代?,F在低空經濟的各種應用場景還不夠豐富,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在王凌看來,加快低空產業集聚的同時,下一步需要重點聚焦“低空+觀光旅游”、“低空+物流運輸”、“低空+城市治理”等,依托機場、無人機起降點等基礎設施,在旅游、應急、醫療、測繪、警務等領域分別培育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實現以場景“化”產業、以場景“育”產業。
傳統產業“破繭” 向創新要答案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是制造業發展的“基本盤”。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開展標準提升引領、深入推進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等,政府工作報告為新一年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劃出重點。
“山東傳統產業家底厚,其綠色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自身,還直接影響到一些新興、未來產業的競爭力。以紡織為例,我們與復旦大學合作,織出的‘布’已能初步用作柔性顯示屏;又比如,基于高性能化學纖維技術生產的鋰電池隔膜能很好地提升電池安全性,可用于算力中心等場景。”國家芳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泰和新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西全代表認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必須要依靠創新破解老問題、拓展新空間,這也給予了創新能力強、轉型速度快的區域和企業很大的躍升機會。
“傳統產業對新質生產力的需求是極為迫切的。”宋西全提到,去年全國生產了7000億件衣服,消耗4000萬噸纖維,但受限于技術,回收進程較為緩慢。“這次我帶來的一件軟殼沖鋒衣,就來自我們正在實驗的再生滌綸技術,對比同類衣物生產過程,可減少污水排放60%、化學藥劑使用84%、二氧化碳排放12%。”宋西全表示,目前,泰和新材在氨綸與間位芳綸再生方面,一年已有大約2000噸的規模,由此減少碳排放大約4000噸;棉花、滌綸、腈綸等賽道上也在持續推進技術攻關,未來將有更多相關領域的示范工廠誕生。
“人工智能+”加什么怎么加
涵蓋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今年以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大模型實現創新性突破,又為數字技術賦能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打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聊城市市長張百順代表帶來了當地軸承產業智能化升級的最新實踐:“聊城有上萬家軸承生產企業、上萬種軸承型號,是國內最大的軸承交易市場,我們把智能化轉型作為發力點和突破點,通過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建設起‘產業大腦’,開發行業指數、金融服務、原材料集采等應用場景。”張百順表示,這就讓軸承產品實現了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質量檢測、倉儲物流到銷售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生產管理成本高、原材料采購資金占用比例大等企業長期頭疼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山東完備的工業體系為推進‘AI+’提供了肥沃土壤;近年來,濟南、青島等城市建成多個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等方面,山東也已積累起堅實基礎。”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技術總監張宇翔表示,推動“人工智能+”行動,山東需促進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暢通銜接,比如,在化工、紡織等領域加快引入智能機器人和AI質檢系統,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在裝備制造行業,通過普及大模型技術來分析生產數據、優化供應鏈管理甚至預測市場需求;同時,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家居等產業,在全國新一輪工業變革中搶占先機。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付玉婷 毛鑫鑫)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