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眾幫辦|“反詐奶奶”現身說法,為什么要格外警惕保健品銷售騙局
在泉城濟南,有這么一群老人,他們穿著印有“泉城金融衛士”字樣的藍馬甲,走街串巷,進社區、進學校、趕大集,通過發放宣傳材料、案例講解、表演防詐騙文藝節目等方式,去提高群眾特別是老年人的防騙能力。
近日,記者來到泉城金融衛士志愿者宣傳團市中區工作站,看到一場有關“315”的文藝演出排練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我們團是公益性的群眾民間組織,由熱衷于公益事業的離退休干部職工、社區群眾等老年人志愿者自發自愿組成,濟南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指導我們工作。因為我們年齡都比較大,外界給我們起了個名字,叫‘反詐奶奶團’。”團長趙銀光笑瞇瞇地說,團里女同志居多,其實除了“奶奶團”,這里也有“爺爺班”,大家都是發自內心的投身反詐宣傳工作。
2023年的一天,一位老人來到工作站,她哭著告訴趙銀光,她購買阿膠和各類保健品共花了九十多萬,發現被騙后錢要不回來了。
“團長讓我跟著去看看,到底有沒有這么一個賣保健品的地方。”李學珍是泉城金融衛士志愿者宣傳團團委,多年來她和趙銀光一起,積極義務宣傳防詐知識。“我跟著到了八一立交橋附近一處賣保健品的地點,發現反映的情況屬實,在那里有年輕人一對一地給老年人‘講課’。”提起這次“臥底經歷”,李學珍心有余悸,她告訴記者,對方很警惕,在她離開后有一個年輕男子尾隨了她一段距離。
“我現在從事宣傳工作,發現老年人買保健品被騙的情況太普遍了,因此只要我碰到了,我就會提醒他們,一定辨別好保健品的真偽,守好自己的退休金。”曾經有一個老街坊對李學珍說,她也知道聽課時那些上臺分享的老年人是“托”,但是她一天去聽三堂課,三堂課能領三十個雞蛋。“去了以后架不住勸說,又是倒水又是陪聊天,被哄得一開心,得了,也買了保健品。”一提起來,李學珍痛心疾首,“這些人把錢騙到手了,就跑路了。”
趙銀光告訴記者,團里成員們基本上都是有被騙經歷的,她也是如此。“八年前,我被人騙了一百多萬,這也是我組建這個宣傳團的初衷。我們辦公室主任張愛萍可以現身說法,到現在她的家里還囤積著大量的保健品沒有吃完呢。”趙銀光對記者說。
“我是因為工作原因胃不太好,有胃潰瘍,年齡大了之后對身體保健比較重視,一次遇上宣傳活動,推銷員告訴我喝羊奶能治胃潰瘍,我就試了試。羊奶就是我最早接觸的保健品。”泉城金融衛士志愿者宣傳團辦公室主任張愛萍說,今年距她初入保健品“陷阱”已經過去五年了。
“最初是2019年,我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先買了5000多塊錢的保健品。后來還沒吃出什么效果,銷售員又給我推薦活動,說買50000送8000,還能成為會員,免費聽專家講座,我感覺很劃算,年紀大了聽不了勸,他推銷什么我就又買什么了。”就這樣,張愛萍一步步深陷其中,她先后五次,共購買了十萬余元的保健產品。
“現在針對老年人推出的保健產品種類那可真是五花八門,什么駝奶能消炎,羊初乳能治感冒,魚油可以降血脂,亞麻籽油最健康......”保健品公司直擊老年人養生“痛點”,再通過所謂的“專家講座”、“老顧客”分享食用保健品后的神奇效果等手段,將所賣的保健品包裝成“靈丹妙藥”,甚至宣稱不吃保健品病就好不了,而吃了保健品就可以不用再吃藥。“我老伴就是信了這些話,把自己平時吃的藥停了。”張愛萍說道。
2024年11月,意外發生,張愛萍的老伴在聚會上喝了小半杯酒后,突發心臟堵塞,被送入急救室搶救。這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張愛萍心中不禁生出了一絲疑慮,“吃了保健品身體應該更好,怎么反而會心臟堵塞呢?”
直到前不久的一次活動上,銷售員稱堅持每天吃靈芝就可以治療帕金森。這句話瞬間點醒了張愛萍,她意識到,所謂的保健產品不過是一場騙局。“我的哥哥就患有帕金森,所以我對這個病很了解。帕金森是世界難題,怎么可能靠吃靈芝就能治好呢?我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張愛萍解釋道。
現如今,羊奶粉、蛋白粉、亞麻籽油、靈芝、海參凍干粉等三十余箱未吃完的保健品仍堆積在張愛萍家中。“大家要理性地購買保健品,不要盲目聽信保健品的宣傳,看病還是要去正規醫院才行。”張愛萍用自己的切身經歷時刻提醒著大家也警醒著自己。
“保健品確實是害人!”泉城金融衛士志愿者宣傳團副團長田友娟的家人也深受保健品的危害。
田友娟的姑姑姑父都患有慢性疾病,姑父確診帕金森,姑姑長年受高血壓、高膽固醇的困擾。他們退休之后,在保健品銷售員“保健品能治病,吃了保健品就不用吃藥”等說詞的蠱惑下,開始購買各類保健品,每月花費高達五六千元。
2017年,田友娟加入泉城金融衛士志愿者宣傳,接觸到了大量老年人受騙的案例,她意識到姑姑姑父吃的保健品極有可能是一場騙局。“我勸我姑姑和姑父不要再吃保健品了,還是要去正規醫院看病,保健品只能保健不能治病,商家都是夸大宣傳。”然而,田友娟的姑姑姑父認為已經花了錢,不想浪費,并沒有聽田友娟的勸告。
2018年春天,田友娟的姑父意外摔倒,導致胯骨骨折,住進了醫院。由于田友娟的姑父長期依賴保健品,自行停止吃藥,本身原有的基礎病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最終因肺部感染過世。僅僅1年零8個月后,田友娟的姑姑又因突發心梗,在入院后不到12個小時內去世。
“我始終認為是我的姑姑姑父太相信保健品,沒有及時去醫院看病治療,才造成了這樣的悲劇。”田友娟回憶起自己姑姑姑父時,眼中泛起了淚花。保健品本身并無治病功效,卻被商家過度吹噓,也正是因為大眾對保健品的錯誤認知,才讓家庭陷入了悲劇的漩渦。
來源正規的保健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適用于特定人群,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如果對保健品功效夸大宣傳,就會使老年人步入誤區。“很多老年人把保健品當成救命稻草和長壽法寶,但是在我看來,購買保健品時需要鑒別保健品的真偽,千萬不要因為從眾心理跟風購買。”趙銀光說,她呼吁老年朋友們在購買保健品時要多學科學知識,多動腦筋,理性消費。
為什么老年人容易成為保健品銷售陷阱的主要受害者?除了缺乏子女的陪伴,年齡大了容易出現健康問題,更重要的原因是對于不斷變化的欺騙手段認知有限。保健品銷售公司會邀請所謂專家,假冒公益活動名義,吸引老年人來聽健康知識普及講座,為其推銷產品作鋪墊。一些銷售人員往往要求老年人填寫詳細的住址、病史、家庭情況等信息,同時通過贈送米、面、雞蛋等小禮品和陪伴聊天解悶的方式取得老年人的信任,讓他們心甘情愿掏出錢包。
怎樣避免老年人落入保健品銷售陷阱?除了通過定期組織講座等宣傳活動,讓老年人樹立正確的養生觀,老年人自身也要摒棄保健品能“包治百病”的錯誤觀念,對保健品銷售行為時刻保持警惕,遇到推銷,要懂得拒絕,不明白的情況首選向專業醫生咨詢。同時,家人應當多與老人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活動,及時發現異常情況。
畢竟,送上門的雞蛋,圖的不是您的健康,而是您口袋里的錢包。
(大眾新聞記者 劉姝彤 郭由 實習生 孫凌云)
[來源:大眾新聞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