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網絡消費免密支付存隱患 消費者留心套路避免踩坑

    原標題:免密支付存隱患 謹防“便捷”變“踩坑”

    當前,我國網購用戶已超9億人,越來越便捷的支付手段讓網絡消費體驗更加“絲滑”。但免密支付、自動續費等方式在簡化付款流程的同時,也成為一些平臺“套路”消費者的手段,暗藏誘導消費陷阱。如何避免支付“便捷”變“踩坑”?怎樣才能織牢消費者權益保護網?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免密隱患不容忽視

    近期,消費者李女士在查看支付寶收支明細時,發現一筆來路不明的自動扣款,與客服溝通后得知,是因為點擊了某購物平臺上的抽獎鏈接,跳轉至第三方支付平臺后被自動扣款。未購買任何服務卻因免密支付“被消費”,李女士氣不過,投訴到中消協,追回了扣款。

    李女士的遭遇不是個案。5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免密支付、自動扣款已成為誘導消費的主要元兇。一些網絡保險銷售廣告以低價或免費為誘餌,誘導消費者購買或體驗后連續自動扣款;有的短視頻平臺推送離奇浮夸的“微短劇”,以極低價格誘導觀眾觀看并默認開通免密支付,自動播放下一集并按集扣費。

    截至5月末,在網絡投訴平臺“黑貓投訴”的累積案例中,有近5萬條投訴中包含搜索詞“免密支付”,涉及眾多網絡平臺和應用。大量投訴反映用戶在不知情或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私自”開通免密支付,也有用戶在不知情時被免密扣款、盜刷。

    江蘇省消費維權公益律師團成員、北京市盈科(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孫韜認為,免密支付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減少支付過程中的繁瑣操作。然而,不少消費者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免密”,甚至因此遭受經濟損失。

    留心套路小心“坑”

    為推廣免密支付、自動續費,不少網站和商家花樣百出,消費者要留心這些套路,避免“踩坑”。

    警惕默認勾選開通,以防扣款“悄無聲息”——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魏先生最近查了下支付寶,意外發現自己居然與打車平臺、共享單車租車平臺、停車服務平臺、電商平臺等10多家機構,簽約了免密支付或自動扣款的服務。

    專家提醒,一些網站或應用在支付頁面,常常自動勾選開通免密支付選項,并用“0元下單”“極速付款”等模糊表述誤導客戶,而相關免密支付提示字體小、顏色淺,用戶稍不留神就會“被同意”。

    小心“價格刺客”,遠離首月低價、次月高價——

    免密支付通常和自動續費綁定開通,支付渠道可不驗證會員賬戶密碼、支付密碼、短信校驗等信息,從用戶綁定的賬戶中直接扣劃下一個周期的費用。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的留言中發現,有網友用0.88元購買了某音樂類App首月會員,并默認自動續費,次月被自動扣款時才發現會員價格變成每月15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相較于顯眼的首月開通價格,自動續費說明和次月價格往往不明顯,稍不注意極有可能忽視。不少消費者次月按高價自動扣費時,才發現價格相差較大。

    切記逐個端口關閉,解除免密支付莫嫌煩——

    與簡單幾步便開通相比,免密支付的解約相對復雜。個別平臺或應用中,消費者要想取消免密支付,還會被以詢問關閉理由、承諾持續改進等一再“挽留”,自動續費更是一鍵開通、N鍵取消。

    北京的莊女士告訴記者,她曾開通某網盤包月會員,并立刻通過App關閉了自動續費,可次月仍收到了扣費消息。聯系客服后得知,除了在App上取消續費,如果通過蘋果訂閱渠道開通的,還需要在蘋果賬號中退訂;如果通過支付寶或微信購買,則要到相應App中進行取消操作。

    織牢消費者權益保護網

    “是否使用免密支付、自動續費的決定權在消費者,默認或誘導開通、設置小字條款等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劉俊海說,將于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重點細化了經營者義務,對自動續費等新領域新問題作出了專門的規定,也有助于引導經營者合法合規提供免密支付服務。

    根據條例,經營者采取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

    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柳軍近日表示,將會同相關部門,針對網絡消費可能會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持續優化網絡消費環境,更好維護廣大網絡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消費者提高警惕和加強自我保護也很重要。專家表示,目前支持免密支付的網站可設定單筆支付限額,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也能設置單筆、單日免密支付限額,消費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設置額度。

    劉俊海說,消費者要仔細閱讀相關服務條款、定期檢查賬戶交易記錄等,看好自己的錢袋子。

    (吳雨 潘曄 蘭天鳴 韓昊鵬)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編輯:孫寶震]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06/07 10:11
    · 來源 ·
    新華每日電訊
    · 責編 ·
    孫寶震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