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物理課開播三年張朝陽開啟清華演講

    信網11月4日訊 11月3日,受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邀請,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到清華大學物理系講物理。恰逢《張朝陽的物理課》開播三周年,他攜科普新作重返母校,現場推演了第三卷新書中關于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學原理,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線下課。

    張朝陽現場總結了物理課堅持三年的動力:帶著做這件事有意義、對物理的興趣,以及直播互動式學習的激發。他表示,物理科普是他近年來的一種新嘗試,通過直播、短視頻、文字和書籍的立體式新媒體組合,讓象牙塔里的基礎物理知識變成大眾關心的一種文化現象,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張朝陽受邀到清華大學物理系講物理

    張朝陽受邀到清華大學物理系講物理 硬核研算核磁共振原理

    “少小離家老大回”,畢業數十年后重返清華大學物理系令張朝陽十分感慨,他笑稱自己到清華物理系的講堂講物理是“班門弄斧”。這堂別有意義的物理課持續了近4個小時,一如既往硬核燒腦。

    本場線下課聚焦號稱“諾獎收割機”的核磁共振,作為量子理論成功走向工業實踐的實證,背后是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的重大進步。直播中,張朝陽運用量子力學的“十八般武藝”對各種磁場背景下的自旋系統進行了求解。對于磁矩在旋轉磁場中的變化,存在能量不再守恒、常規方法失效的挑戰,張朝陽巧妙引入“參考系變化”,順利求得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核心公式。他強調,“核磁共振是質子的自旋在共振,跟核輻射沒有關系。”

    張朝陽硬核研算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學原理

    隨后,張朝陽與現場學子圍繞核磁共振的理論原理和應用展開了進一步探討。張朝陽解釋,核磁共振的信號強度、頻率與質子數量和所處環境有關,可以相當精準地“透視”物質結構。他還指出,不同于X光使用射線探測,核磁共振探測技術更強大更復雜,但是由于磁場太強會導致金屬磁化,因此做核磁共振掃描時不要帶金屬,會很危險。

    現場有學子表示對“張老師”全程硬核推導受到了沖擊,自己作為核磁共振專業畢業的人從來沒有推導過這些基礎原理公式,這次課程跟著“張老師”從最基礎的態空間開始推導,“感受到張老師做物理科普的專注。”

    物理課開講三年動力:意義感、興趣和直播互動

    活動當天,在新落成的清華大學物理樓,張朝陽還以“清華大學物理系杰出校友”身份向母校贈送了《張朝陽的物理課》系列叢書。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段文暉向張朝陽頒發紀念證書,表示他作為企業家抽時間做科普非常難得,“中國需要這樣的人。”去年8月,張朝陽也曾回到母校演講并由此開啟了物理課高校專場。

    張朝陽向母校贈送物理課系列叢書,清華物理系主任段文暉為張朝陽頒發紀念證書

    220余期直播課、28場線下課、4場高校專場、在線時長超過22,000分鐘、全網粉絲426.93萬……這些數字見證了《張朝陽的物理課》開播三年來的成果。以基礎的數學和物理知識研算世界,《張朝陽的物理課》既包含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等基礎理論,也有對地月潮汐、恒星末日等自然奧秘的探討,還解析醫療設備、汽車等工業領域背后的物理原理,其出版的三本科普著作均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孫昌璞曾推薦道,“不管是從傳播科學精神的角度,還是從通識教育普及的角度,這本書都很有意義。”

    現場有高校學子提問為何采用公式推導的授課風格,張朝陽表示希望用自己手推公式的研究,沉浸式地帶動大家對嚴肅科普的認識。他認為,物理是必須計算的學科,不親自算理解不了背后的本質。他還表示,雖然物理課研習的是歷史現存理論,但自己在處理路徑上會有一些變化,比如計算白矮星的錢德拉塞卡極限時對星體密度的估算,比如對偶空間的克氏符公式也能拿來做平直空間的推導。

    張朝陽分享物理課開講三周年的感受

    回顧物理課開播三年,張朝陽用“意義感”“興趣”和“直播互動”三個關鍵詞總結堅持物理科普的動力。他表示,正是帶著做這件事有意義、對物理的興趣,以及直播互動式學習的激發,使自己的物理研習效率極高,“三年時間把基礎物理迅速摸了個遍。”他希望在視頻和文字方面對中文互聯網上物理學的內容做出貢獻,“有成就感。”未來他將會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繼續研習引力波、宇宙學。(信網記者)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
    信網版權稿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保留完整信息,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11/04 16:47
    · 來源 ·
    信網
    · 責編 ·
    孫寶震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