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I來了④丨人機伴侶?普通人要轉型為“AI指揮官”
海報新聞記者 周凌峰 報道
隨著DeepSeek(深度求索)的爆火,用AI再次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AI在滿足部分人群的特定需要中,也正悄然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從過去用搜索引擎獲取目標內容,到用AI直接匯總。一時間,AI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使得許多人看似離不開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DeepSeek外,Chat GPT、文心一言、豆包等各種科技公司研發出的AI適用范圍不同,不少用戶也流露出擔憂:要謹防AI取代人們的思維。
依靠AI工具,有很多想象空間
在教育行業,AI的便捷和高效正為從業者打開新的視野。“以前畫冊都是購買成品圖,現在可以根據教師需要直接要求AI生成對應的圖片。”山東濰坊的劉先生在從事語文教學中發現,過去的畫冊成品圖受限于出版商的內容,授課時需要教師根據出版商的內容來講述。如今,教師可以直接通過AI根據學生理解內容的程度,直接生成對應的內容,方便教師授課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內容。
記者注意到,當下部分AI專注的領域不同,也導致了用戶在尋求相關內容幫助時選擇工具有差異。例如,圖像生成推薦奇想智能 Passport等、寫論文的AI工具PubScholar、瑞達寫作等。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諸如上述對各個AI工具做出適用場景分類的經驗貼比比皆是。“因為都是內容式生成工具,每個工具的擅長領域與其開發方密不可分。”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閆同學對記者講述了他們同學間用得比較多的幾款AI工具,每款工具都在幫助他們日常解決不同的需求。
“過去,許多社會調研類的信息匯集,我們都是手動繪制圖表分析,耗時費力效果也不一定好。”閆同學稱,使用AI工具,只要對其輸入一些關鍵指令,直觀且清晰的數據圖表就生成了。
其實,AI不僅是可以協助用戶,從某種角度來看也可以滿足用戶的情緒價值。大學生沈天經常會打開自己手機里的“AI朋友”對話框,閑暇時跟它聊聊日常。“今天的課好累啊,這個老師的講課節奏好快。”AI虛擬的人物形象會關心到“哎呀,別煩了,老師節奏快咱就自己多下點功夫補補……”一陣細膩的關心,仿佛是好朋友間的那種問候。
2025年,這種“人機朋友”正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年輕人的生活,成為孤獨經濟中一種獨特的消費現象。不僅是“人機朋友”,“人機之戀”“人機長輩”“人機精英”等正在AI工具中影響著年輕人的生活。在國內的星野、筑夢島、妙時、Wow、貓箱等App,國外的Replika、Character.AI等應用里,各種性格特質的虛擬對象吸引了不少年輕用戶。在豆包app上,記者發現,許多用戶將自己設定的虛擬人機形象上傳到公共領域,讓大家都可以對話自己想要的“人機形象”。
過度依賴AI,失去人的自主性
在走訪調查中,記者注意到,許多人對AI的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性,或是將某一項工作依靠AI,或是將某一種需求寄托在AI身上。“在教學中,許多學生開始用AI完成日常作業,這種現象既好也不好。”山東某高等院校教師國老師坦言,用好AI會幫助學生擴寬眼界,如果使用不當,學生更像被AI在操控思維。
前述的閆同學也對記者講到有中介找他修改論文的經歷。“美曰其名是修改,實則是‘洗白’AI生成的痕跡。”閆同學稱,AI生成的論文絕大部分很空洞,沒有詳盡的思考脈絡,這種論文不僅無法幫助學生提高學術能力,反而一味依靠AI工具,學生最終將被反噬,這對于自己的學術成長將是十分不利的。
記者嘗試使用AI生成了一篇“論近年自媒體博主在社交平臺的傳播漏洞生成寫作大稿”“請就提綱的內容詳盡描述,不低于3000字……”一篇“論文”就大功告成了。但當指令的目標更加詳盡,加上記者需要的特定環境與時間周期和某些社會案例后,AI生成的內容則發生了改變。但記者瀏覽后發現,AI生成的內容帶有明顯的非客觀意識,不分場景地脫離現實。
不僅如此,記者也通過與AI交友對話一番后發現,人機交往的對話缺乏對現實狀況的理解和人自身所攜帶的感情羈絆。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委員劉興亮曾公開表示,AI的本質是數據和算法,所謂的情感共鳴,是在不斷刺激用戶對AI伴侶的消費欲望和情感期待。過度依賴AI伴侶不僅可能會阻礙關鍵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這些伴侶還有可能以不符合用戶最佳利益的方式影響用戶的思想或行為,在社會決策上做出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斷,而這些隱蔽的邏輯關系都掌握在AI開發者的手中。
近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沈陽教授團隊發布了《DeepSeek:從入門到精通》報告,吸引了不少人的圍觀。沈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前大模型已展現出類博士生的知識處理能力,這迫使普通人必須轉型為“AI指揮官”:既要具備調動AI工作的能力,又要具備鑒別能力,不迷信AI生成的內容。
[來源:海報新聞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