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島城建筑可聆聽
上周末,位于大學路的青島美術館開了“夜場”,鋼琴與古箏在這座老建筑的穹頂下奏響了“樂動紅墻”暑期音樂季。在紅墻外打卡網紅地的游客市民進入館內,被青島籍青年演奏家的演奏打動,深味了“音樂之島”的文藝。
與此同時,在大鮑島歷史文化街區廣場,青島市文化館打造的“城市音樂角”,為華燈初上的老城配上了時尚、浪漫、動感的旋律。聽著島城歌手的現場演唱,漫步百年老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個夏日的青島老城,因為可聆聽而更富有魅力。
紅墻里的青島音樂“震撼場”
“看看人家青島,美術館里都有這么棒音樂會。”“我經常帶孩子在會堂和音樂廳聽音樂會,沒想到美術館里也有專業音樂會。”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上周末在青島市美術館同時收獲了預期之外的音樂滿足。
“樂動紅墻”暑期音樂季在8月4日傍晚開啟,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鋼琴演奏與文學博士、青島大學音樂學院鋼琴系教師劉逸琳奏響《詩人的話》。閉館后的美術館羅馬廳,在夕陽里格外華美瑰麗;這個具備天然混響的展廳,以專業的演奏廳姿態迎接觀眾。“觀眾滿座,一個多小時的演奏,沒有一個人提前離場。”青島市美術館副館長葉蓉介紹。8月5日,著名青年古箏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青年教師王茜,以及她的箏樂樂團,又用古箏和打擊樂的婉轉鏗鏘、跌宕起伏給了現場觀眾“震撼第二彈”。“沒想到在美術館里聽到這么震撼的音樂會。沒想到可以這么近距離和演奏家接觸。”
接下來,“樂動紅墻”還有“深淺節奏”進擊打擊樂團專場音樂會,演奏團隊是國內頂尖的以熱愛當代中國藝術文化為依托,專注創造中國獨特打擊樂舞臺藝術的室內樂組合。而任教山東藝術學院的邢伯南、徐小迪、周楊,則會帶來一場單簧管、豎琴、大提琴的音樂會。四場音樂會邀請的青年演奏家,都與青島淵源深厚,大多有留學經歷,都是青年演奏家和高校專業教師。“他們的經歷和演奏,能夠很好地展示青島作為‘音樂之島’的人才實力。”葉蓉說,這幾位演奏家是從報名的十余位演奏家中脫穎而出的。其實去年第一季“樂動紅墻”已經在“音樂之島”小有名氣,今年第二季邀請到的音樂家以及到場觀眾都“水平更高”。為保證演出效果,美術館特意選擇了閉館后再開演音樂會,“安靜的環境更適合在這座老建筑里感受音樂。”
沒有“高高在上”的舞臺,仍有非常專業的演奏家。觀眾與演奏家面對面交流對話,這樣的“身在其中”感受音樂,讓觀眾欣喜。“我們的音樂會都是公益性質,觀眾免費來聽。”葉蓉說,美術館的官方預約消息一出,一小時就基本被約滿。“美術館是多元化藝術平臺,是藝術的聚集地。希望游客市民通過‘樂動紅墻’等活動,走進美術館,了解美術館。”在青島美術館,不僅有藝術作品的展出,更有青島音樂的展示。
老街里的街頭旋律“新體驗”
在大鮑島歷史文化街區,尋找青島百年故事的痕跡,抑或找尋“小時候”的“記憶之中”。夏日的傍晚,老街里的游客市民格外多。在休閑廣場,“城市音樂角”彈彈唱唱的歌手,用一首歌、兩首歌、多首歌,為“上街里”增添了幾分情調。
這也是“青島之夜”的文藝打開方式之一。青島市文化館館長陸玲表示,全市文化館一起打造了“歡樂四季”“城市音樂角”系列活動,用藝術點燃島城各大廣場、街區。“注重打造沉浸式演出,吸引群眾走上舞臺,展示自我,拉近舞臺與群眾的距離,傳遞新風尚。”觀眾與舞臺沒距離,觀眾與歌手零距離,演出“沉浸”在老街里。這樣的“音樂角”,是外地游客通過視聽認識青島老城的極佳媒介,也是島城市民“聽城”的文藝形式。
《山海漫步》《膠州灣畔舞蹁躚》《炫動青島》《你的青島我的家》等等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演出,在“城市音樂角”彰顯著青島聲音。“青島音樂作品的創作水平得以‘廣而告之’。”陸玲介紹:“我們的演員也是青島的優秀演藝人才,從他們的演出可以看出青島群眾文化的高水平。”
“城市音樂角”是“青島夜色美”的品牌延續,今年以提升群眾文化滿意度為主線,打響“季季有主題、月月有亮點、周周有熱度”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每當華燈初上時,從浮山灣畔到城市街頭,遍及十區(市)的景區、廣場、休閑娛樂等區域,“城市音樂角”與游客市民一起書寫最美的詩行。這一系列可看、可聽、可游、可互動、可消費的文化新體驗,讓游客市民用最浪漫的方式邂逅這座“音樂之島”。
不僅在城市街頭,還會在鄉村“村頭”。不同的音樂融入不同的青島城市風貌里。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