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王哥莊入選山東省文化生態名村名鎮 鄉村“土”味文化也能成為城市“代言人”

    原標題:“土味”文化的桃花源記

    一直走到海水變藍。

    最近一個月,青島嶗山王哥莊街道的破圈出陣,給不溫不火的省內冬日游添了一把活色生香的“柴火”。

    先是,王哥莊入選山東省文化生態名村名鎮,系青島唯一入選鎮街。然后隔幾日,青島老鄉倪萍、張海宇,主持人朱迅等文藝界名人也來到王哥莊打卡助陣。當然,在這些“好事”紛至沓來之前,青島女婿、香港著名影視演員湯鎮業成為“王哥莊街道鄉村振興公益大使”,先行一步成為這個山海小城的“代言人”。

    風從海上來。王哥莊并不是近日才轟轟烈烈并紅紅火火成為“寶藏小鎮”,這里所擁有的風物、風景、風情形成的“金字塔矩陣”,一直都是通往海闊天空的城市后花園,被各色人等一并沉浸、陶醉和迷戀。

    鄉村文旅的旺興與振興,帶著年畫般的明艷與喜慶,其實是一種生發于泥土的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根性回歸。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說:“‘土’是中國鄉土社會的底色,是中國之根,我們依賴土地,生長于斯。”這10年來,馮驥才從作家“轉型”成為文化遺產保護者,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他說:“中國傳統文化70%在鄉村。”

    實際上,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鄉村文化IP被充分深耕與挖掘,用更接地氣的“土”味文化,輸出、引領并張揚著一條前衛盎然的文旅新賽道。

    文化符號 “鄉”遇美好

    縱觀這幾年從鄉村振興里脫穎而出,接受“潑天富貴”的地域,要么是文化傳承清晰有序,要么有著鮮明的文化印記。

    前幾日,榮成市俚島鎮的中我島村入選山東省文化生態名村。這個典型的北方漁村,春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夏天綠樹成蔭百草豐茂,秋天楓葉荻花瓜果飄香,冬日銀裝素裹粉雕玉砌,美美而成一段“從前慢”的舊時光。在沿海地區已經很少見的海草房和石磨鋪成的小路,常年吸引畫家前來寫生。

    在杭州亞運會博物館,一幅名為《余東畫村迎亞運》的畫卷,在一眾展品中格外醒目。這幅畫是浙江衢州柯城余東村村民的集體作品,這個村有300多名村民都會作畫,還開發了農民畫文創等100多種衍生品,發展出“農民畫+”產業。在青島,也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江北第一畫家村”——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大泥溝頭村。這里本身就是一幅大美的鄉村畫卷,一座座獨棟別墅錯落有致,一間間繪畫工作室隨處可見,一幅幅油畫作品栩栩如生……依靠油畫,這里走出了一條文化產業化發展路徑,有20余家畫企,文化產值破億元。

    擁有“最美中國符號”的江西婺源篁嶺鮮花小鎮,把當地晾曬農作物的農俗打造成特色曬秋景觀。浙江麗水松陽依托古村落,充分發掘生態田園和鄉土文化的優勢,打造“最后的江南秘境”。這兩處地方提煉自身的獨特資源優勢,鏈接起文化和旅游、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并將其放大為風格鮮明的鄉村文化品牌,成為游客熱衷的打卡地。

    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分批公布了1399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98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鄉)。根據省級旅游行政主管部門的匯總統計,全國共有6萬個行政村開展了鄉村旅游經營活動。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鄉村文旅具有鮮明的空間差異感和生活體驗性,有不同于城市的自然風光、各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本地食材和傳統烹調的農家菜肴、融入日常生活的民居宅院等。游客到訪鄉村,可以賞花、采摘、垂釣,參與農事、手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沉浸式體驗鄉村的美好生活。

    不負熱愛,不負山海。與以往中老年人熱衷“回鄉偶記”不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前衛年輕人熱衷下鄉“種文化”。有的用“藝術試驗”提升村莊品位,強力拉高鄉村的藝術品質;有的辦起了鄉村音樂節,讓音樂迷們在廣闊天地盡情“撒歡兒”;有的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創熱”的洪流中,打造文創主題村落;有的積極挖掘鄉村美食文化,把“農家樂”變為“洋家樂”;有的把咖啡館嵌入鄉村的美好街巷,比如青島的昨日鄉村、花嶼、爺司、何不……

    年輕人新鮮的靈感與動感的思維,給傳統的鄉村注入了無限活潑,也以裂變的集聚效應,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走進鄉村,“鄉”遇美好。

    文化傳承 “鄉”信美好

    1975年夏,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去嶗山寫生迷路,熱情的王哥莊漁民請他們一行吃了一頓名貴的紅磷加吉魚。后來,別人撿了一塊很堅實的嶗山石送他,他請人在上面刻了四個大字留念:誤入嶗山。這段故事,被收錄在他的自傳《我負丹青》當中。其實,吳先生周游寫生所到地眾,將“誤入嶗山”的故事專寫一篇,除了嶗山之美給先生的深刻印象,更是他對王哥莊風土人情的一種心心念念。

    據了解,省文化和旅游廳于2023年5月啟動了山東省文化生態名村名鎮評選工作。經各地申報、專家評審、公示等環節,王哥莊街道以文化特色鮮明、文化遺存集中,攜帶著青島鄉村特有的文化密碼入選,再一次成為“千難萬難不離嶗山”的集中代表。瑰麗的山海奇觀、奇特的自然景物、神秘的道教文化、厚重的人文歷史,古道熱腸的民風、豐饒充沛的特產,這里簡直是一個夢幻組合。

    每年8月左右,是青島氣候漸入佳境的美秋時令。這時候,位于王哥莊深處仙境般的黃山村,也迎來了一年中最歡天喜地的時刻。蜿蜒旖旎的海岸線,陽光像金子一樣打在海面上,點點漁船快活地穿梭在海上,仿佛一幅天然的“漁舟唱晚”圖。這是漁民們收獲海蜇的“魚獲”豐收場景。黃山村因海蜇而被稱為“中國特色海蜇第一村”,海蜇宴可謂盛大又別致,小眾但驚艷。

    海風與海浪彼此召喚。初冬寒風起,也是青島甜曬魚上市的狂歡時刻。王哥莊的漁民就地取材,將打的魚只去除掉內臟,一剝兩半,用海水簡單清洗,便掛在船頭晾曬至微干。久而久之,這種特殊的“魚干”,不僅成為青島漁家的風味小吃,而且還壯大為一種新的產業。

    “王哥莊注重農文旅融合,實現非遺文化‘兩創’,其中,王哥莊大饅頭實現了從餐桌面食到特色經濟領頭羊的華麗轉變。截至2023年10月底,王哥莊街道生產大饅頭1.2萬噸,產值1.08億元。”王哥莊街道黨工委宣傳統戰委員鄭磊先介紹,2023年11月17日,王哥莊大饅頭文化節集文化惠民、特產展銷、文旅融合、好物推介于一體,既是2023年嶗山農文旅融合特色節會的系列活動之一,也是嶗山區邀請四海賓客“回村過大年”的首張邀請函。王哥莊街道首次發布《王哥莊大饅頭團體標準》,為今后王哥莊大饅頭的生產規范和質量設下了“一把尺”。原創歌曲《想去王哥莊》、微短劇《向山海啟程》,“饅饅一家人”“饅饅喜歡你”等版權商標以及“山海王哥莊”長桌宴等,集聚了一系列山海小城的人間煙火氣和標識度很高的文化IP,成為冬天里的文旅一把火。

    “今年以來,我們的民宿持續火熱。最近,原本是常規的旅游淡季,卻一直訂單不斷。尤其到了周末,幾乎都是被團建的年輕人包場。”印瀾民宿的投資人秦程程告訴記者,她自己是一個“嶗山控”,出于熱愛與情懷,先是在王哥莊海邊開了一家高檔民宿,“沒想到客源出奇好,于是,我們又迅速開了另一家。名字就是印瀾一舍和印瀾二舍。”

    在秦程程心里,王哥莊就是風水寶地。“海邊風景、采制茶葉、登山健身、漁家宴等項目非常吸睛,很多游客來了之后都不想走,一玩就是好幾天。”秦程程說,民宿每年固定接待外地美院的老師前來度假,既游玩又寫生,許多美好就留在他們的繪畫中。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王熠冉]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3 12/04 08:37
    · 來源 ·
    青島日報
    · 責編 ·
    王熠冉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