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原天幕城與昌樂路文化市場合體 市民重拾“尋寶”樂趣

    原標題:對標潘家園,“老玩家”如何“樂淘淘”?

    原天幕城的一次華麗轉身,讓青島文化市場點亮了老城的“煙火氣”。4月20日,昔日天幕城的藍天與水幕變為了現實版的藍天白云,升級改造后成為青島文化市場正式煥新登場,一期的223間鋪位已全部交付,承載著無數青島人記憶的昌樂路文化街商戶已大部分喬遷至此。作為臺東城市級商業中心的西大門,“煥新”后的青島文化市場重任在肩,這里將著力打造城市文商旅的新高地,區域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相較網紅打卡地——北京文化市場潘家園,冉冉升起的青島文化市場如何成為下一個網紅打卡地?

    “尋寶”依舊是老青島的最愛

    20日上午,記者來到遼寧路與壽光路交會處的原天幕城2號門,門頭高懸著醒目的“青島文化市場”大字。伴隨著青島文化市場啟用儀式的舉辦,以文化業態為主導的復合型主題街區正式開街運營。物理空間的變化,吊足了市民們的胃口,大家期待著更為豐富多彩的文化場景。

    步入市場,原先天幕城的巨幕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露天集市。兩側商鋪面貌一新,玉石、手工藝品、茶行等各式商鋪紛紛開門迎客。主街區更是設有中華書畫展、嶗山綠石主題展等特色展覽,文化氛圍濃厚。天幕城與昌樂路文化市場“合體”后,吸引了大批文化愛好者和周邊市民駐足觀賞。“我已經有五六年沒來天幕城和文化市場了,聽說這兩個地方合并了,就特地過來看看。”從嶗山遠道而來的七旬老人張先生,特地乘坐地鐵2號線前來探訪這個新的文化市場。

    除了門頭房商鋪火熱營業,很多地攤攤主也“不甘示弱”。他們鋪開一塊長絨布,一方色彩斑斕的小天地徐徐立起。攤位上叫賣著書畫、瓷器、銅器以及文創產品。來來往往的市民絡繹不絕,市場上不時傳來攤主的吆喝聲和顧客的詢問聲。“我是昌樂路文化市場的忠實粉絲,不僅在這淘到了很多喜愛的古玩,更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愛好收藏古錢幣的張女士說,她來到新的文化市場,感覺“淘寶”場地更秩序化,自己也期盼著能有新商鋪入駐,淘到更多滿意的古玩。

    砍價、撿漏,是逛青島文化市場獨有的樂趣,大家需靜心挑選、慧眼識寶。“煥新”后的青島文化市場車位充足,交通也十分便利。遼寧路上設有緊鄰青島文化市場的臨時停車場,輕松步行即可抵達1號門。此外,青島文化市場距離地鐵2號線利津路站約400米,最近的公交站壽光路遼寧路站不足200米,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前來同樣便捷高效。

    培育老城文旅新增長點

    作為臺東商圈的西北大門,青島文化市場深入挖掘了傳統收藏文化與臺東市井文化內涵,以自身文化產業為支撐,豐富街區文化消費體驗,為區域聯動發展注入文化動能。從整體布局來看,青島文化市場緊鄰登州路啤酒街,又與臺東記憶館遙遙相望,既有特色啤酒文化與百年臺東商業文化的核心助力,又與城市的煙火氣和自帶的大流量互相成就。市北區也將以青島文化市場的煥新改造為契機,培育文旅產業的新型消費熱點,為島城旅游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據了解,全新規劃的青島文化市場項目約4.6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以傳統文化產業為特色,深耕“文化+”領域,導入文創體驗、創意辦公等新業態;二期1.2萬平方米,集中于文化博覽展銷領域,豐富文化市場的商業集群。目前,青島文化市場一期的223間鋪位已全部交付。項目在改造過程中,緊跟城市保護更新步伐,除了保留原文化街的歷史與韻味,還將建筑設計與業態定位進行了融合,展現出開放式街區的新姿態。根據不同業態的經營特點,劃分了文化藝術主力店、綜合展售業態區、古玩綜合樓等區域。

    老顧客轉場“淘寶”習慣沒有變

    在青島古玩圈,昌樂路文化街商戶的搬家、青島文化市場的開業,都是大家口口相傳的“頭等大事”。雖然文化市場的地點變了,但粉絲群逛市場“淘寶”的習慣沒有變。從事藏品和茶葉行業的劉利利,是第一批由昌樂路文化街搬遷至青島文化市場的商戶。2010年,劉利利出于對玉器、奇石、竹器等藏品的喜愛,在昌樂路文化街經營起了自己的小店。14年來,她已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每逢周末,她的小店便成為朋友們聚會的好去處,大家圍坐一起,品茶論道。“新商鋪比以前更加寬敞明亮了,我的許多老顧客也向我反映,他們來店里有種心情舒暢的感覺。”劉利利的新店有上下兩層,面積大約150平方米。隨著新商鋪的重新開張,許多老顧客也跟著她轉場至此。

    接過昌樂路文化街的店家,對青島文化市場而言,無異于接下了他們自帶的“流量”。這些年,昌樂路文化街在青島可謂家喻戶曉。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昌樂路文化市場始建于1994年,全長約600米,最初是由一些簡陋的臨時建筑和幾座舊廠房組成。建成初期市場周邊環境較差,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為了改善這一狀況,2005年市北區政府啟動了昌樂路文化街改造工程。2006年6月30日,改造后的昌樂路文化街開街。當年,昌樂路文化街被青島市政府命名為“青島文化街”。2008年,被山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街區共有各類經營業戶500余家,匯聚了音像圖書、古玩字畫、工藝品等數十類文化產品。2023年,青島地鐵5號線(昌樂路站)項目啟動征收,昌樂路文化街的部分建筑物列入征收范圍,不少商戶陸續搬遷至遼寧路對面的青島文化市場。

    文化市場“觸網”變成網紅打卡地

    對城市來說,打好文化這張牌帶動的不僅是旅游業、服務業的發展,也能為產業發展升級提供新契機。在網絡迅速發展的時代,不超前一步便很難“出圈”。天幕城的徹底革新讓青島文化市場成為了冉冉升起的新地標。如何打好“文化”這張牌,喚醒更多青島人以及游客的文化熱情,青島文化市場需要讓青島人的“尋寶”習慣為更多人所知,甚至成為時尚的新常態。

    這里不得不提的是北京的潘家園,它是眾多“尋寶者”耳中最為熟悉的文玩交易圣地。如今,潘家園里的面孔除了“老北京”外,還多了許多年輕人的面孔,他們中有不少是慕名前來打卡的游客。其實細究潘家園的火爆,與其多年來積淀的文化底蘊和順勢而為的市場定位、創新發展密不可分。作為文玩市場的代表,潘家園除了匯聚眾多的古玩、藝術品和民間工藝品外,還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非遺手工藝品交易博覽會、春節交易會等,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技藝傳承和商品交易的舞臺。潘家園定位的目標客戶群是多元的,特色活動以及親民價格等吸引了許多非文玩愛好者前來打卡,從而贏得了更廣泛的市場認可。更有趣的是,潘家園文化市場在30周年慶活動期間,推出IP形象“潘呦呦”,這讓老牌文化市場與現代潮流文化來了一次碰撞,瞬間拉近了老市場與消費者的距離。如今,擅長線下銷售的潘家園市場還成功“觸網”,逐步孵化電商、文創、拍賣等新板塊,衍生下屬子品牌,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提升交易效率和服務質量。

    對標潘家園,青島文化市場除了物理空間上的革新外,在市場定位、文化內涵、創新經營模式和服務方式等方面仍有潛在空間等待挖掘。假以時日,青島文化市場能否成為青島的“潘家園”?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掌上青島 記者 璩驪儒 于波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王熠冉]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04/22 07:50
    · 來源 ·
    青島晚報
    · 責編 ·
    王熠冉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