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仲夏時節,齊魯大地滿目蔥蘢。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迎來了備受矚目的國際文化盛宴。6月19日至20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在青召開。借由大會打開的國際文化交流窗口,與會嘉賓觸摸青島的歷史底蘊、見證青島的當代發展,在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沉浸式體驗中,感受著中華文化的“新呈現”。
作為中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濱海度假旅游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青島擁有5萬余年的人類活動史、近7000年的農耕文化史和5000年的海洋文明史,孕育出山海城交織一體的城市歷史文化風貌。大會期間,通過開展“青島市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青島老城區實地探訪等活動,一幅生動的青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畫卷徐徐展開。
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面”
與萊西木偶戲的主人公“握手”、品嘗嶗山茶、欣賞精巧的即墨花邊……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期間,“青島市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精彩亮相。與會嘉賓對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充滿熱情,積極參與互動體驗。
“漂亮!”看到栩栩如生的萊西木偶戲表演,一位外國嘉賓用中文感嘆。萊西木偶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起源于西漢時期,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淵源。展演現場,萊西木偶以其創新木偶長綢舞《天女散花》驚艷亮相,緊接著,傳統京劇片段的展演更是將萊西木偶的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在萊西木偶第五代傳承人姜玉濤看來,能夠得到這么多國際友人的關注,是因為萊西木偶“很中國”。“外國友人爭相與我們合影留念,作為傳承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榮幸。”姜玉濤介紹,萊西木偶戲已經出訪過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通過木偶藝術,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桌旗、餐巾、書簽、扇子、手拎包……這些融入即墨花邊元素的精美文創,尤其受到國際友人的關注。魯繡(即墨花邊傳統手工技藝)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了中國傳統編織技術的較高水平,在國際上素有“抽紗瑰寶” 的稱號,它將“美”作為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更探索出一條產業化之路。動態展示區內,品茶、聞香、聽琴……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帶來的國潮文化體驗,更是讓外國友人頻頻豎起大拇指。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青島的非遺技藝,既體現著對本土海洋民俗的傳承延續,又包含著對外來優秀技藝的兼收并蓄。目前,青島不斷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建設,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活態傳承,每年開展非遺傳習實踐活動500余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擔負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任務的同時,更成為城市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和獨特展現。
沉浸式感受歷史文化名城
6月19日、20日下午,參加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理事會第二次會議的嘉賓在青島老城區沉浸式體驗了一場文化遺產之旅。棧橋、百年中山路、太興里、廣興里、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青島啤酒博物館……與會嘉賓與市民游客一起,近距離感受青島持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各項實踐,品味青島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城市魅力。
“建筑非常漂亮、宏偉,青島在建筑的修繕和保存、保護上做了很多工作,這些都直觀可見。再就是設置了集市等推動經濟的一些活動,使得這些古老的建筑不但留住了記憶,還煥發了新生。在這里可以看到很多的客人,非常的熱鬧,雖然是老建筑,但很多人進進出出,融入了生活。”洪都拉斯文化、遺產和藝術部部長貝萊斯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青島非常美,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風貌,都保存得非常好,青島對于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所做的工作值得贊賞,希望青島發展得越來越好。”
走進中山路城市記憶館,與會嘉賓跟隨講解重溫人氣、商氣與煙火氣交融的中山路百年時光。館內的高科技和沉浸式AR、VR等體驗,讓他們印象深刻,尤其是《百年中山路》沉浸式影片,贏得了與會嘉賓的掌聲。離開前,他們還購買了高粱飴、大蝦酥等青島特色食品。
“保護歷史建筑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這展現了城市的復興,也吸引了很多人來看新老建筑的融合。我們需要將新老建筑都保留,以便能夠展示歷史以及未來的面貌。所以修繕是必不可少的,我非常欣賞的是,青島一直保留著過去的元素。”從英國倫敦前來參會的梅麗娜·安東尼亞迪斯說。談及青島這座城市,梅麗娜·安東尼亞迪斯表示,“這里在海邊,還有山,氣候宜人,環境優美,人們非常熱情友好。”
近年來,青島持續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實施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行動,對百年街區40多萬平方米的建筑展開修繕和城市功能的系統提升,市民游客身處其中,既能體驗歷史的厚重,又能享受現代化的便捷。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青島啤酒博物館等更是成為知名的文化旅游打卡地,展現文旅融合的新場景。
涵養文化底蘊,賦能城市發展
今天的青島,文化遺產在展示城市文化底蘊、提升旅游品質、賦能人民幸福生活中煥發出愈發迷人的光彩。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條歷史文化街區,550處文物保護單位,近20萬件(套)可移動文物。市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7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6項,省級非遺項目72項?,F有市級及以上非遺傳承人123人,其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人,省級非遺傳承人38人。
正是多維度持續不斷的匠心耕耘,讓青島的城市發展更具文化魅力、文化內涵——
成立市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統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實施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行動,積極推進歷史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加強制度規范,先后出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工作方案》《關于推進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前置的實施意見》《青島市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條例》等,不斷夯實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基礎。
加強活化利用,擦亮文化品牌。持續叫響“博物館之城”品牌,出臺《關于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工作方案》,優化博物館集群布局及多業態發展,全國唯一的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落戶青島。鼓勵社會力量開辦博物館,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果全民共享。全市博物館達144座,居山東省首位、全國同類城市前列。組織開展八大關近現代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國家試點,舉辦“丈量青島——走近老建筑”等主題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
深化探源工程,梳理文明脈絡。實施“探源青島”工程,加強文物研究闡釋,提升文化影響力。對大珠山遺址、北阡遺址、趙家莊遺址等開展考古發掘,實證了青島地區是東亞史前“水稻之路”傳播的重要節點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樼鹋_遺址、三埠李家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獲評“山東省考古五大新發現”。同時,青島積極開展水下考古,助力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
以此次會議為契機,青島將持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極參與亞洲國家城市間的文化遺產保護合作,擁抱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燦爛未來。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曉婷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