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市的交響”奏響音樂之島
7月10日晚,“城市的交響”——青島交響樂事業發展30年主題晚會在青島大劇院舉行,以一場氣勢磅礴的交響樂演出奏響了青島本土交響樂發展走過30年的壯麗篇章,15個節目涵蓋了交響樂演奏、合唱、朗誦、講述、視頻短片等表現形式。
跨越30年的昔日重現
一個城市交響樂隊的創構和建設,是衡量這座城市音樂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一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1994年5月12日,時任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俞正聲與中國交響樂事業的開創者之一、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共同為青島第一支交響樂團揭牌,開啟了青島交響樂事業30年的成長發展之旅。這位一直關愛青島交響事業發展的交響樂指揮大師如今雖已逝去,但他的交響精神卻在青島這方熱土上不斷綿延發展。在“城市的交響”——青島交響樂事業發展30年主題晚會上,李德倫曾經使用過的指揮棒“轉交”到了他的關門弟子徐東曉的手中,他用恩師生前用過的指揮棒,指揮青島市歌舞劇院交響樂團進行演奏。正如徐東曉所言,30年前,這根指揮棒見證了青島交響樂事業發展的萌芽,30年后它又見證了青島交響樂事業的勃發。
同樣,在這場演出中,青島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也以30年的時間跨度實現著與自己的“隔空對話”。呂思清坦言,30年前,青島有了自己的第一支交響樂團,“我非常榮幸地參加了它的首場音樂會,與樂團的各位演奏家們一起演奏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直到今天一想起當年的演出盛況,我還是特別感動。這些年我一直在關注著家鄉交響樂事業的發展,看著它一天天成熟壯大,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青島是一方音樂的熱土,這里到處洋溢著音樂的氣息,也支撐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音樂人的成長,所以不管走過了多少地方,家鄉的舞臺始終有著特別的意義,希望更多的國內外優秀音樂人,來到這座音樂之島、藝術之城交流發展,祝福家鄉的交響樂事業根深葉茂,蓬勃發展。”
多院團合作奏響“青島交響”
晚會上,多支交響樂團同臺獻藝,青島交響樂團、青島市歌舞劇院交響樂團、中國海洋大學交響樂團、青島戰友交響合唱團等傾情演出,它們共同點亮青島交響樂的美麗夜空,成為“音樂之島”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主力軍。
演出曲目包括青島籍音樂人欒樹為家鄉量身定制的城市主題曲《我的青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經典作品,更以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選段、合唱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等作品展現了青島的多支交響樂團不斷創新,通過聯合委約、聯合推廣、共同演出等形式為歌劇、話劇、戲曲等藝術形式賦能,引領著中國交響樂發展的新方向,青島交響樂的形象也在一首首作品的奏響中越來越清晰:青島的交響樂事業走過30年,同時也推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國氣派和青島特色的、充滿創新性和包容性的精品力作,如《馬向陽下鄉記》榮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五月的風》入選文旅部2022—2023年度“時代交響”創作扶持計劃、《奧帆組曲》是青島交響樂團首部擁有獨立版權的委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6月啟動的“全城交響季”,作為“青島交響樂事業發展30年”主題活動的重要部分,以“交響+文旅”為主線,將高雅藝術與時尚浪漫的城市氛圍相結合、與青島的城市氣質相融合。目前已舉行20余場交響樂快閃活動,營造出交響樂在全城上空飄揚、音符在城市中流動的整體氛圍,讓更多市民、游客在“驚喜”轉身中,感受交響樂、感受“音樂之島”的藝術魅力。
“時光見證人”回望交響30年
主題晚會上,特別設置“時光見證人”環節,讓島城樂迷共同回味青島交響樂走過的30年美好時光。作為青島市歌舞劇院交響樂團第一任團長,青島交響樂團原黨總支書記、團長連新國一直收藏著青島市文化局1994年第一號文件“關于對青島市歌舞團《組建‘青島交響樂團’的請示報告》的批復”。李德倫為青島交響樂團揭牌當天,時任青島歌舞劇院副院長兼青島交響樂團團長的連新國更是參與了首場演出。他回憶道:“我當時不到40歲,作為貝司樂手,我跟那些從歌舞團管弦樂隊一起成長起來的伙伴們同臺演出,參與和見證了青島第一支城市交響樂團的成功組建、首場演出。如今再想起來,我依然認為這應該是青島這座‘音樂之島’文化發展歷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另一位“時光見證人”劉玉霞則是從2005年青島交響樂團重組開始講起,“從成立開始,青交就把‘外宣城市,內惠市民’當作自己的使命,青交用交響樂這一世界語言讓世界感知中國的發展、感受青島的時尚與浪漫。與此同時,青交每年都會開展進基層公益演出活動,在更多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顆音樂的種子。”
青交藝術總監張國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青島是一個美麗的旅游城市,一直為全世界的人民所向往,更重要的是青島有音樂,因此也被稱為“琴島”。“30年來,青島的交響樂事業蓬勃發展,也襯托著一個城市的精神、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內涵。”張國勇表示。
本場演出,青島本土專業的、業余的交響樂團都在舞臺上亮相,展現了青島交響樂事業的百花齊放,整場音樂會選擇的曲目呈現了各個樂團的特色與水平。
故事
每月都去賞“交響”
這一聽就是30年
城市交響樂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樂迷的細心呵護與鼎力支持,就如連新國在回憶中所言,建團之初,面臨著許多困難,樂團經費不足的消息被報道后,許多市民自發到歌舞劇院來捐款,“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歲小女孩,她跑到樂團把自己的壓歲錢給捐了。30年過去了,不知當初那顆熱愛音樂的種子是否已在她內心開出燦爛的花?正是因為有她,有千千萬萬個像小女孩這樣熱愛交響樂的人,青島交響樂事業才會有30年的繁花似錦。”
今年80多歲的車炳久也是青島交響樂事業發展的見證者。上世紀90年代,他無意間在廣場上聽到了樂團的演奏,被深深打動,“真沒想到,這一聽就是30年。”車炳久告訴記者,30年來,他每個月都會到劇場欣賞交響樂,這已經成為雷打不動的習慣。“交響樂總能讓我精神愉悅,每一場演出都值得細細品味,總能喚起美好的回憶,對于藝術情趣和審美情操都是一種培養。”27歲的胡漣漪則是年輕樂迷的代表,在母親的帶動下愛上了交響樂的演出,每次聽音樂會,她都會換上最為中意的服裝,精心打扮一番。“生活需要儀式感,每次盛裝打扮前來欣賞交響樂,是我的個人習慣。”胡漣漪說。
本版撰稿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 見習記者 吳涵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