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8月7日訊 信網(0532-80889431)從青島市人社局了解到,2017年,全市在青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10萬人,青島生源畢業生人數約3.8萬人,全年預計接收畢業生7萬人以上。截止6月底,全市接收非師范類高校畢業生58764人(博士184人,碩士5718人,本科25869人,???6993人),與去年(53540人)同期相比增長9.76%,完成全年接收人數的83.95%,在青高校應屆畢業生平均簽約就業率為89.43%,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應屆畢業生缺乏社會實踐經歷明顯,“慢就業”現象在日益增加,下半年,青島將重點促進就業,引領大學生創業。
上半年畢業生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接收畢業生最多的前三類單位分別為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接收人數占總人數84.13%,同比增長9.99%。民營企業吸納就業能力持續增強,已成為提供就業崗位的最大供給者。在接收的畢業生中,外地生源畢業生46722人,占接收總人數的79.51%,同比增長9.23%。
2017年上半年接收畢業生生源分布
上半年,青西新區、市南區、市北區分別接收22200人、11231人、7603人,占接收總人數的69.83%,僅黃島區接收畢業生人數占總人數37.78%。青西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17年上半年各區市接收畢業生分布情況
青島出臺的在青就業研究生住房補貼等一系列引才就業政策措施,對吸引高層次人才來青就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上半年,研究生學歷畢業生在青就業人數5902人,占總人數10.04%,同比增長22.75%。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制造業、建筑業列接收畢業生最多行業的前三位,受其影響,制造業、居民和其他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建筑業接受畢業生最多,接收人數占總人數的74.09%。以海爾、海信為代表的制造業企業吸納畢業生就業居首位,接收人數占總人數的18.63%。建筑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傳統行業需求人數略有下降,其中建筑業同比下降1.27%,金融業下降0.80%,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下降9.77%。
隨著青島市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工程,以創業“新優勢”培育新動能,助推創新創業人才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戰略支點。上半年,青島市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者3300余人,其中近八成大學生創業項目選擇分享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農業新業態和服務業新領域。
畢業生缺乏實踐經歷現“慢就業”現象
根據在20所在青高校開展的《2017大學生求職指南》調查情況看,在4000名接受調查的畢業生中,選擇“慢就業”的應屆畢業生比例高達11.3%,“慢就業”現象已成為大學就業現象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家長期望過高,大部分家庭生活條件較優越,沒有生活壓力,不想從事比較辛苦的行業,而畢業生就業能力相對較弱,缺乏職業規劃定位,就選擇“慢就業”來逃避現實的競爭。
據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理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等高校老師反映,很多企業在招聘時都要求有工作經驗,但畢業生在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中,主要以專業課程學習為主,且缺少實踐實訓機會,這在畢業生求職過程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對此,不少畢業生通過社會培訓機構,繳納高額學費來學習專業技能知識,培訓合格后由培訓機構給予推薦就業崗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成本。
重點放在促進就業引領創業
為穩步推進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下半年,青島將積極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重點做好就業服務工作前置。
建立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站,為大學生提供政策咨詢、崗位推薦、能力培訓等就業服務,將大學生就業工作引入快車道。通過組織舉辦“第四屆青島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開展校園招聘會、就業指導講座、校企對接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繼續打造青島大學生就業服務品牌。
完成2017年“三支一扶”計劃招募任務,招聘首批大學生基層服務崗位高校畢業生上崗服務。同時,青島還將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深入推進實施“海鷗行動”,繼續開展北創營各項活動。深入海大、青科大等6所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思享會”系列活動。舉辦海爾特訓班三期、“創·星”大學生創業訓練營四期、海爾小微企業創業見習和“聽我說”視頻課程等活動,充分利用創業中心教學點對申報企業進行入孵前創業培訓。
出臺《青島市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管理辦法》,開展市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園區)指導、認定、管理、獎補等相關工作。指導、組織市級大學生基地(園區)上報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做好材料初審、答辯、實地考核等相關工作。 信網全媒體記者 杜杲燃 通訊員 張強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