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月12日訊 “時間就是生命”這是醫院急診科醫生最常說的一句話。作為醫院的窗口,急診科的工作狀況,往往體現了一家醫院的醫療水平。青島政協委員周長勇作為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內科主任,此次兩會他提案了關于大力發展急診醫學事業的提案。
急診病床資源緊張
信網見到周長勇時,他正準備在房間提交今年在政協的提案。作為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內科任職23年的大夫,周長勇可以說是看著急診醫學事業的發展變遷。
周長勇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分級診療的逐步實施,人民群眾對急診醫療,特別是優質急診醫療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由于歷史的原因,各大醫院對急診的發展相對其他學科較為滯后,這就造成了在大醫院急診科一床難求的現象。“就像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前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于學忠教授講的:急診科永遠缺少一張床的現象。在青島醫院里尤為普遍。我在醫院就診時就發現很多急診病人不相信二級醫院及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即便是很多經急診緊急處理的病人不需要繼續在三甲醫院住院,可以回基層醫院繼續治療,但由于病人對基層醫院缺乏信任,以及醫保政策原因,導致這些病人寧愿睡在地下也要滯留在急診,這就使急診資源被占用,效率也大大下降。”
居民就診首選大醫院現象嚴重
急診科是醫院里最忙碌的診室,周長勇告訴信網,現在市區內居民在需要急診服務時往往都會首選大醫院,而很多從基層醫院轉來的患者也不惜要到市區內幾所大醫院求治。“這就造成目前我市各大醫院急診科人滿為患、擁擠不堪,有的病人一等幾個小時也看不上病,這不僅直接影響了患者的就醫體驗,更重要的是難以保證醫療安全,甚至嚴重影響了危重病人急診綠色通道的暢通。”
“現在很多醫院急診科的發展遠遠落后于人民群眾對急診服務的需求。 對此,我們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員深有體會,醫院里經常出現救護車將患者拉到醫院,但醫院急診科沒有接待能力而無法將病人放下的情況。”這些現象,讓周長勇決定在兩會上提出提案,大力發展急診醫學事業。
多措并舉大力發展急診醫學事業
在周長勇看來,政府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加強醫聯體的建設和發展,借助大醫院的力量,促進基層醫院和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醫療水平的提高,并制定相關醫保鼓勵政策,才能讓急診病人愿意并放心地去治療。
在此次提交的提案中,周長勇表示還需要調整相關醫保政策,“在急診觀察治療的患者,除非特殊情況,原則上留觀超過72小時的,超過的部分不予報銷,這樣一些不需要繼續在三甲醫院住院的病人就會主動到二級醫院或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住院治療,急診資源就獲得了有效利用,并且會降低醫保費用。 ”
另外,周長勇還建議在政府主導、醫院積極參與下,無論從急診科規模、人員、設施等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大力發展急診醫學事業,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建議由青島市政府牽頭,組織相關政府部門、醫院、急救醫學包括院前急救專家們舉辦研討會,討論青島市急診醫學的發展。
信網全媒體記者 顧青青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