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膠州秧歌扭進新時代 膠州迎來第五屆中國秧歌節

    2018-09-22 18:28:03
    來源:信網
    作者:于曉 劉偉 攝影 王昭
    責任編輯:可可

    信網9月22日訊 安徽省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家鄉的紅繡球》、遼寧省撫順市地秧歌民間藝術團《山花鬧》、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藝術團《紅紅火火慶太平》、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孤月杳然》,以及以“三彎、九動、十八態”聞名的《秧歌扭進新時代》……16個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歌舞節目同臺展演,由此也拉開了第五屆中國秧歌節的序幕。

    信網(熱線0532-80889431)了解到,本屆秧歌節為期三天,期間舉辦“秧歌樂萬家”精品膠州秧歌巡回展演、中國優秀秧歌基層展演、首屆中國漢族民間舞蹈研討會、全國精品秧歌匯演,以及“百珍薈萃”文化活動等。

    國家非遺源遠流長 秧歌一扭就是300年

    300年來,在山東膠州一直上演著一出出源于生活、熱情活潑的情節小戲。這就是膠州秧歌,它與商河鼓子秧歌、海陽秧歌,并稱為山東三大秧歌。2006年,膠州秧歌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戲中,有“釵荊裙布髻盤鴉”的賣花女,有“纖腰倦舞嬌無力”的扇女,有“巧將艷曲按紅牙”的小嫚,有“唐突歌場恁他枉”的鼓子與棒槌,還有“羅傘高擎笑拍肩”的膏藥客……他們或滿場對舞,或絕活盡顯,或插科打諢,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民間平淡日子最為歡快、熱鬧的調味品。

    膠州秧歌最早誕生于膠州市東小屯村,據膠州秧歌傳人楊茂坤介紹:“東小屯村馬、趙兩姓為膠州秧歌的始祖,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史料記載,早在1864年,膠州樓子埠村人劉彩收生坐科,教習秧歌。同年,膠州馬店中村人紀鳴珂、殷洪琴口頭創作了小戲劇本《裂裹腳》,這是有記載最早的秧歌劇本。此后,人們把膠州秧歌舞蹈部分稱作“小調秧歌”,把戲劇部分稱作“小戲秧歌”。因演出多在地頭、空場等,膠州秧歌也被稱為“地秧歌”“跑秧歌”。

    “雖然同為秧歌界的‘大腕’,但無論在起源還是表現形式上,膠州秧歌與其他二者均有截然不同之處。”楊茂坤說,膠州秧歌的表演形式以小調秧歌和小戲秧歌相結合。秧歌表演時,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的扮演者,通常根據劇情的需要,隨意組合,即興發揮各自的技藝絕活。其中,尤以女角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最具特色,舞蹈理論界總結說:膠州大秧歌“三彎九動十八態”,是真正的“扭”秧歌,被稱為中國民族舞的“活化石”。

    “聽見鑼鼓點兒,擱下筷擱下碗;聽見秧歌唱,手中活兒放一放;看見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在秧歌興盛的上世紀20年代,沒有什么娛樂活動,能看個秧歌就是普通人莫大的視聽享受了。

    秧歌情懷世代傳承 10歲小女孩也是秧歌“老演員”

    “俺外孫女還在今年6月份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開幕式上表演了《齊風魯韻》秧歌舞,和小伙伴們一起向全世界展示了膠州秧歌的魅力。”64歲的膠州秧歌國家級傳承人吳英民驕傲地說,10歲的權慧琳可以說是膠州秧歌的“老演員”了,第一次模仿秧歌動作時才二十幾個月,四歲正式學習秧歌,六歲起就經常登臺演出。

    “民間藝人把傳承看得比生命還重。”吳英民告訴信網,35年前他的老師李敬賢對膠州秧歌面臨失傳的擔憂讓他感觸很深,決定接下老師的班,并逐漸成為膠州秧歌國家級傳承人,他的三個女兒也都繼承“父業”,深深熱愛著膠州秧歌,是自己傳承膠州秧歌過程中最好的幫手。2006年,在膠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吳英民擔起重任,協助一大批村莊建立了自己的秧歌隊。

    “膠州非常重視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在經費投入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現在村里和學校里的秧歌隊伍已經發展到1000多支。”吳英民告訴信網,他在膠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膠東分中心內有寬敞明亮的排練室和演出室,每周都會在那里給村民們排練秧歌小戲,并帶隊去附近的村莊演出。

    “群眾是非遺保護的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活’在百姓心里,才能真正‘火’下去。”膠州市茂腔秧歌藝術保護中心主任劉宗濤介紹說,目前,膠州市成立了膠州市歷史文化研究會、膠州秧歌研究會及茂腔研究會,重點對膠州秧歌、膠州茂腔、膠州八角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系統挖掘、整理和保護。通過委托培養、從大中專藝術院校招聘等方式,為膠州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招收青年演員。建立了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庫,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個,省級6個,青島市級9個,膠州市級42個;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名,省級3名,青島市級11名,膠州市級74名。

    傳承經典融入創新 秧歌扭出新的膠州故事

    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膠州市全面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專門編寫了適合學生使用秧歌書籍,錄制了教學視頻,在全市126所中小學開設了秧歌基礎課程或選修課,成立了200多支學生秧歌隊,建立校園傳統文化基地60余個。同時,膠州市把秧歌老藝人、各級非遺傳承人分配到各個鎮辦,讓專家手把手地教。一些農村學校更是進一步創新,用專家編排的現代秧歌舞代替了枯燥的課間操。

    膠州秧歌在校園實現了有效傳承、蓬勃發展和再度重生:膠州市常州路小學表演的秧歌《喜洋洋》和《豪情鞭鼓俏秧歌》,參加了由中國舞協與央視“舞蹈世界”欄目組聯合制作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展演,獲得第一名;膠州市職教中心參演的《豪情鞭鼓俏秧歌》參加了教育部主辦的第四屆全國中小學生藝術節,榮獲藝術表演一等獎、優秀創作獎、精神風貌獎和指導教師獎四項大獎;膠州市三里河小學原創的秧歌舞蹈登上了全國中小學生春晚。在全市設立村莊(社區)秧歌傳承基地65個,群眾已成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力軍。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傳統秧歌一般是找幾個固定動作,編排一下,所有的音樂舞蹈都能重復用。而現代秧歌是有故事、有情節,因此編創難度大,音樂、動作的唯一性強,但節目質量高、演出效果好。

    在創新理念引領下,《秧歌鄉的故事》《豬王娶親》《豐收的喜悅》《菜園童趣》《櫻桃紅了》等一批采用膠州秧歌元素編創、特色鮮明、故事飽滿的原創秧歌戲紛紛涌現,膠州秧歌的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

    這些原創秧歌作品不僅與傳統文化結合,更多的是與膠州本地特色相結合。作為《豐收的喜悅》秧歌戲的編創者,膠州秧歌第七代傳人姜萍特意到膠州市農業局和膠州大白菜基地去了解和現場感受大白菜的收獲過程,隨后畫場記、挑演員、排隊型、合音樂,花費三個多月才最終完成。

    除了加入故事情節,如今膠州秧歌的動作,也與時俱進融入了不少西方舞蹈元素。姜萍說,芭蕾、爵士等舞蹈中有能表現出“三彎九動十八態”韻味的動作,現在都能在膠州秧歌里看見。“配樂也有發展,以前是清一色的鑼鼓喧天、吵吵嚷嚷,現在會出現一些非常沉靜、有內涵的伴奏,讓人耳目一新。”

    秧歌之鄉再續繁華 文化軟實力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如今的膠州,每當夜幕降臨,全市811個村居的文體廣場上活躍著800多支秧歌隊,無論耄耋老人,還是稚嫩幼童,人人都能跟著音樂扭上幾段膠州秧歌。“可以說,膠州秧歌保存了整個膠東地區民族的深沉記憶,成為一個民族的性格、審美價值及追求的濃縮和體現。”吳英民說。

    “在舉國上下歡慶建國69周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喜慶日子里,在中秋佳節來臨前夕,第五屆中國秧歌節終于開幕了啦!”劉宗濤難掩心中喜悅激動地告訴信網,猶記得2008年首屆中國秧歌節的主題是“扭著秧歌迎奧運”,彈指一揮間,“中國秧歌節”已走過了10年光輝歲月,膠州秧歌藝術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藝的繁榮,膠州秧歌舊貌換新顏,屬于它的舞臺也越唱越大,秧歌粉絲也越來越多。膠州秧歌已經成功走出國門,登上了韓國、意大利、法國、菲律賓等國家的舞臺,成為膠州市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一張重要名片……

    金秋九月,以“秧歌扭進新時代”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秧歌節序幕再起。更恢宏的陣容,更豐富的活動,更絢麗的舞臺,更年輕的身姿,伴隨著膠州幾代人的努力和無盡期待,傳承數百年的膠州秧歌,正扭出新花樣、扭進新時代。

    “樓房高了,道路寬了,城市更漂亮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了。”現場觀眾肖方卉揮舞著熒光棒說,尤其是膠州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后,市民更有面子,笑容更加燦爛了,扭起“三道彎”的膠州大秧歌也更帶勁了。

    “文化繁榮離不開經濟繁榮,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膠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錦秀表示,作為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主陣地,膠州闊步邁入發展的新階段,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本屆秧歌節也將向全國乃至世界充分展示膠州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

    文化,是重要的軟實力,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硬支撐”。我們相信,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興盛,膠州高質量的全面發展將邁出更加堅實穩健、鏗鏘有力的步伐。 信網全媒體首席記者 于曉 通訊員 劉偉 攝影 王昭

    [來源:信網 編輯:可可]
    信網版權稿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保留完整信息,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8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