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20 12/30 12:21
    · 來源 ·
    信網
    · 作者 ·
    于曉
    · 責編 ·
    亞麥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從建議提案到落地實現 這一年代表委員們的“寫到做到”

    信網12月30日訊 大到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事關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命脈;小到居民小區里垃圾桶的設置、燃氣費如何充值,生活里的細枝末節也同樣不容忽視——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目光一直緊緊追隨著青島的大事小情。據悉,2020年青島市政府系統承辦市“兩會”建議提案1057件,平時建議提案86件。同時,承辦全國和省“兩會”建議提案及政協大會發言意見建議23件??傮w來看,全市政府系統建議提案辦理工作成效明顯,各承辦單位圍繞建議提案辦理工作的各個環節,突出機制創新,完善工作鏈條,注重落地落實,代表委員滿意率達99%,創歷史新高。

    那些寫在紙面上的建議和提案,有的經過代表和委員們實地調研,進一步規劃出了細致、清晰的藍圖;有的經過各部門單位的共同推進,已經有了具體的實施,將真實地改變著萬千青島市民的生活。

    南要“下車看海” 北要“老城復興”

    2020年10月30日上午,隨著一塊塊破拆的樓板被吊下,青島灣項目的拆遷工作正式啟動,這也代表著“下了火車就能看海”的場景有望盡快實現。

    開發青島火車站站前地塊,打造城市公共文化新地標,這是青島市政協委員逄銘新在今年的提案之一。在他看來,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和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都離不開地標性建筑的支撐。打通火車站站前廣場的景觀視野,讓老火車站、棧橋以及沿海一線成為青島的新地標,拉近游客與大海的距離,這不僅能夠打造青島的城市文化新地標,也能夠極大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

    在逄銘新委員的提案中,對這一地塊的創新開發不僅是打通一個站前廣場,而是要將建設城市文化綜合體與完善城市文化服務體系結合起來,進而有特色的地帶動青島文化產業的發展。

    國風大酒店是青島灣項目中第一個拆遷的大樓,這座18層、建筑面積約2866的建筑物將在60天內拆除。與此同時,市南區綜合性市民文化中心的規劃選址已經開始,與尚未征遷的“三樓一地塊”產權單位補償談判同步進行,還與多家大型企業洽談了投資合作意向……

    市南沿海一線的蛻變升級正在進行,老工業區的“騰籠換鳥”的腳步也沒有停止。樓山后片區是青島傳統的老工業區,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隨著近年來老企業環保搬遷的逐步實施,青鋼、堿廠等原有污染企業逐步實施搬遷,樓山后片區騰挪出約16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老工業區的后續發展自然成為代表委員們持續關切的事情。

    青島市人大代表張東華提出要“支持樓山片區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民革青島市委也提出“將樓山片區打造成國際院士產業基地和國際產業合作高地”。這片承載著幾代青島人記憶的老工業區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也被期待著呈現產城融合的新面貌。

    面對委員代表們的關注,樓山后的變化也在悄然進行。今年,李滄區政府、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研究借鑒上海世博園、徐匯濱江區域,以及深圳南山、光明新區先進經驗和做法,完成了《樓山后老工業區城市更新規劃》的編制,要將樓山后打造成為科技創新與現代生產服務高度融合,創新創意創業要素匯聚,高效集約的國際化濱海科創引領區。而要讓老工業區換新顏,環境整治要先行——違法建筑的查處力度和效率在提高,那些擅自搭建的房屋樓體不見了;樓山河兩岸和山體綠了起來,城市道路網系統正在逐步完善,產業空間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約利用、市民方便宜居的老城區準備好要復興而來。

    政協委員建議AED進校園 青島已有八所學校配好設備

    教育無小事,校園安全更是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防范校園安全事件,一方面要提升師生的應急處置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增加靠得住、用得上的硬件設施。近日,自動體外除顫儀在同一天將兩名突發心臟疾病的深圳市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這種設施的強大功能再次引發社會關注。青島市政協委員劉常青也早將“在學校配置應急設備自動體外除顫儀”寫入提案,而目前青島市已有八所學校配備上了這種“救命神器”。

    青島市在校生近170萬人,教職工15.1萬人,學校師生數量龐大而且密集,是典型的人群集聚之地,在學校配置一定數量的AED以備不時之需,非常有必要。劉常青注意到,清華大學在2019年3月開始實施“公共電除顫計劃”(簡稱“PAD計劃”),將341臺自動體外除顫儀和10臺訓練機布設到校園。5月7日,清華大學的學生使用宿舍樓內配備的自動體外除顫儀成功救治了一名大一學生。劉常青認為,自動體外除顫儀進校園,不僅是要將設備送到校園里,而且還要提高校園AED布防規范化,開展相關應急培訓,開展相關應急培訓。

    今年8月,青島市政協就在學校及公共場所安裝、推廣普及自動體外除顫儀的提案開展了重點提案協商督辦活動,考察了青島市第二中學、青島國信體育館和中鐵大廈青島中心自動體外除顫儀的配置情況及“第一響應人”培訓情況,并聽取青島市學校等公共場所配置除顫器推進情況以及對提案的現場答復。委員們還圍繞進一步普及自動體外除顫儀的安裝以及完善急救體系提出了許多意建議。

    據了解,目前青島市已有青島二中、膠州市第一中學、膠州市實驗中學、膠州市第二中學、膠州市第三中學、膠州市第四中學、膠州市職業教育中心、膠州市初級實驗中學八所學校配備了自動體外除顫儀。青島市教育局在今年7月還聯合市應急管理局、悟空智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到幼兒師范、二中分校兩所學校進行了座談調研。下一步,青島市教育局將探索在青島工程學院、旅游學校、華夏職業學校等高校、高中段尤其是職業學校中配備AED智能機,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自行購買自動體外除顫儀配置到學校醫務室使用,以達到“黃金四分鐘”的急救目的。同時,市教育局還將與市財政局繼續溝通,待條件成熟時組織開展實施學校配置應急設備自動體外除顫儀。

    “救命神器”真的能“救命”,配置僅僅是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普及與使用。要讓學校和單位“敢于裝”、“主動裝”,讓大家“找得到”、“會使用”,才能讓黃金四分鐘社會急救圈得以形成,讓生命有再生的權利。

    疫情之下特殊人群受關注 建言獻策助力企業過難關

    回顧2020年,疫情是一個繞不開的詞。年初疫情爆發,全社會被按下暫停鍵,只有勇敢的醫務人員逆行而上;年中疫情趨向平穩,各行各業陸續復工復產,人們的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同樣受疫情影響,2020年的青島“兩會”也由往年在春節前舉行改到了5月中旬,與疫情相關的提案和建議明顯增多。

    今年的青島“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報了“關于提高醫護人員待遇和推遲臨床一線專家退休年齡”的提案。青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到市立醫院、中心(腫瘤)醫院進行專題調研,召開座談會并邀請醫院相關科室負責人和醫護人員代表參加,實地了解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待遇和專家延遲退休等方面的情況,廣泛聽取意見建議。

    借力這一提案的辦理,青島市人社局推出多項實質性舉措,在全國率先打破衛生健康行業事業單位績效工資調控水平和經費保障模式,在市中心醫院等開展薪酬制度改革試點,鼓勵醫院通過提高醫療服務水平來提高廣大醫護人員工資待遇,醫護人員薪酬與考核結果掛鉤,醫護人員人均收入每年提高2.6萬元。6月份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企事業單位高級專家延遲退休工作的通知》,明確醫院等六類企事業單位高級專家可申請延遲退休,建立完善符合青島實際的專家延遲退休制度。

    疫情之下,經濟的發展獲得了更高的關注度。2020年,青島市民營經濟局共收到市“兩會”建議提案42件,其中人大建議主辦6件,會辦4件;政協提案主辦13件,會辦19件,涉及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破解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難題等多方面社會熱點問題。目前,所有建議提案都在相關單位的支持幫助下辦理完畢。

    在市民營經濟局收到了提案建議中,有三分之二的提案人是企業家。在辦理過程中,市民營經濟局一邊深入企業做調研,一邊宣傳壯大民營經濟攻勢工作,從原先的“人找政策”變成了“政策找人”。比如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市民營經濟局相繼搭建起青島惠企助企“18+N”政策體系、設立總規模30億元中小企業轉貸款業務、啟動“我為企業找訂單”活動,助力民營和中小企業復工復產。

    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 迎接兩會青島再出發

    據了解,2021年的青島“兩會”將在2021年1月舉行,屆時市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再一次對青島未來一年乃至若干年的發展規劃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2021年也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青島也已經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聚焦聚力提升城市能級,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要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鏈接,基本建成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

    代表人民發聲,凝聚社會關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社會熱點帶上“兩會”,群策群力將問題抽絲剝繭,探究研判城市發展軌跡。過去的一年,青島在人才引進、產業升級、資本運作、居民生活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在下一個年度里,我們都期待著青島盡早成為規劃藍圖里的模樣,委員代表們的聲音與行動也將推動著青島向上發展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得有力且扎實。 信網首席記者 于曉

    [來源:信網 編輯:亞麥]
    信網版權稿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保留完整信息,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