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月12日訊 從2015年青島地鐵3號線開通,到2020年年底青島地鐵1號線北段、8號線北段雙線同步開通運營。5年里,青島地鐵線網從0條到6條,通車里程從0增至246公里,一條條線路,一段段里程,將青島主城區與新城區“串珠成鏈”,實現對島城交通樞紐的全覆蓋,讓“軌道上的青島”更加名副其實,深入人心。
“車輪一響,黃金萬兩”。地鐵作為改變城市發展格局的交通工具,不僅讓居民的生活更便捷,出行方式更多樣,還推動了城市的交通格局、改變了城市的經濟版圖。青島地鐵1號線、8號線、11號線、13號線作為分別深入青島城陽區、膠州市、即墨區、西海岸新區的4條軌道交通線,開通運營后,對終點站周邊居民的影響巨大。比如地鐵1號線軌道的終點站“東郭莊”,已經由昔日的一個村莊,幾乎蛻變成為一個城鎮,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網(0532-80889431)為此也分別探訪了另外幾條線路終點站,我們一起來看看。
11號線:錢谷山站周邊居民喜上眉梢
11號線作為青島東岸城區東部的一條南北向軌道交通快線,起點為嶗山區“苗嶺路”站,到達終點為“錢谷山站”站(鰲山灣站暫未開通)。因其能夠觀山看海,“上天入地”,被廣大網友譽為“最美地鐵線”。
和此前已經通車運營的2號線、3號線兩條市區地鐵線有所不同,11號線以高架敷設為主。地鐵開通后,將即墨藍谷核心區和青島市區連接起來,即墨也至此正式進入青島1小時交通生活圈。
如今,11號線已經開通近3年,它的開通不僅有效緩解了青島藍谷核心區與中心城區之間日趨緊張的客運壓力,群眾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也為區域發展再增新引擎和新動能。
信網來到了11號線的末站“錢谷山”。“錢谷山”站位于即墨溫泉街道境內的“錢谷山”下。記者了解到,“錢谷山”海拔268.4米,東西連綿20余公里,橫跨溫泉、金口、田橫三鎮,山上有多處廟宇古跡,幾十處景點、景觀,遺有古詩猶存,是聞名遐邇的旅游文化圣地。因周邊地形相對平緩,很多村莊都分布在這里。而錢谷山腳下的西杻河頭村,以“山水竹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聞名,也被譽為美麗鄉村。
家住西杻河頭村的王先生說,“過去地鐵沒開通前,錢谷山這么好的景點都鮮少有人問津。地鐵開通后,交通方便了,錢谷山觀光的游客一下子多了。” 正如王先生所說,地鐵11號線全線通車后,一條連接即墨、藍谷、嶗山、青島主城區的客流快速通道讓受空間所限的嶗山、即墨旅游喜上了眉梢。
“交通順了,投資來了。”2019年即墨青島市即墨區城市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即墨城投”)按照“一山(錢谷山)一村(西杻河頭村)一農莊(錢谷山有機農莊)”的整體布局,將錢谷山康養旅游項目順利落地即墨,打響了即墨城投招商工作的“第一槍”。而為搭乘地鐵紅利,即墨區也面向青島市民重點包裝推出7條輕軌自由行旅游主題線路,豐富提升四季旅游節慶活動,“夏摘櫻桃、冬泡溫泉”,‘地鐵效應’也隨之而來。
青島碧海藍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先生的采茶園位于地鐵11號線的“廟石站”,地鐵開通前客流量每年達1.5人次,地鐵開通后,他的采摘園客流量提高了25%。
林先生稱,愛好采茶的大多都是老年人,但因大多老年人不會開車,一般來茶園都選擇公交出行。“地鐵開通前,從市區來我們采摘園至少需要倒3-4次公交才能到,路程長、周轉多,因此很少有散客,采摘園的客流大部分都是依靠旅行社。地鐵開通后,青島市區來采摘園只需要半小時,散客的客流明顯增多,我們也計劃在今年疫情好轉后增加地鐵站點到采摘園的擺渡車,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
地鐵,作為城市發展、經濟帶動的重要環節和“推動劑”,還是一項“貼地氣”的民生工程,與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息息相關。
“運量大、準點快速”是市民青睞地鐵出行的原因之一。 家住嶗山王哥莊街道的孫先生在市南區上班,每天7點就要從11號線的“浦里”站出發。雖然上班路途遙遠,但乘坐地鐵卻并沒有讓他感到多大壓力,沒有堵車風險,乘車站點又剛好有座位,孫先生并沒有因為超長的通勤時間而煩惱,反而比起離家近需要開車,乘坐公交的同事更輕松。
孫先生說,像他一樣家住在嶗山、即墨的上班族還有很多,青島地鐵11號線的開通,將嶗山、即墨和青島主城區無縫銜接,打造了即墨進入青島1小時的交通圈。讓更多像孫先生一樣的農村青年實現了城市夢,享受了地鐵準點快速便利的“紅利”,“現在即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我一樣,愿意走出去來到青島主城區打工,晚上再乘坐地鐵回到即墨,不必擔心上班遲到,也不用承擔租房的負擔,我的朋友們經常羨慕我能趕上青島的地鐵時代。”
13號線:董家口火車站讓出行無縫對接
而與孫先生享受地鐵開通“紅利”的還有青島真情巴士董家口片區的工作人員薛先生。家住地鐵13號線“井岡山站”附近,工作在“董家口火車站”的薛先生,每天上班下班都要乘坐70分鐘的地鐵來回穿梭。“地鐵沒開通前,開車上班基本都要90分鐘,不僅精神要高度集中,開車還受天氣、事故等影響路況極其不穩定。地鐵13號線開通后,平均70分鐘的通勤時間,既不用擔心會遲到,還能在地鐵上看看手機,娛樂時間多了,每天16塊錢的通勤費,開銷也少了很多。”
信網了解到,青島地鐵13號線作為青島西海岸新區第一條建成并投入運營的軌道線路,北起西海岸新區的嘉陵江路站,南到董家口火車站,23個車站的設置,串起了西海岸新區、老膠南等區域,為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發展注入澎湃的動力。
據悉,董家口站作為青鹽鐵路(青連鐵路)沿線的一個中間站,于2018年12月26日建成使用,不少高鐵動車會經停于此。
信網來到董家口火車站,看到不少乘客在董家口火車站與地鐵13號線中換乘。青島真情巴士董家口片區的工作人員薛先生向記者介紹道,董家口火車站投入使用的時間與13號線開通的時間是同步的,而配合地鐵、動車出站到站時間,青島真情巴士也在董家口火車站設立了片區,并設置了8條線路。“火車、地鐵、巴士,市民不管去哪,都是相當方便。”
在采訪中,家住西海岸新區的王先生稱,此次他來董家口火車站是為了乘坐高鐵前往連云港,“雖然青島西站也有上車點,但對于新區市民來說,要是不開車不打車,乘坐13號線去董家口站比去青島西站更快,畢竟地鐵一下就是火車站點,我出行也會優先選有地鐵的火車站上下車的。”
地鐵13號線的開通運營,實現了西海岸新區地鐵與常規公交資源的整合,將主城區線路與地鐵對接,緩解了新區交通壓力,為居民提供便利。而素有青島“浦東”之稱的西海岸新區,13號線的開通,帶來的不僅僅是交通的利好,它還將五大經濟活力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新區中心站、董家口經濟區”串聯起來,帶動沿線商圈蓬勃發展,為城市經濟帶來無限發展活力。而與地鐵11號線一樣,穿行在黃海西岸的13號線還是一條“景觀大道”,其沿線有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珠山國家森林公園、大珠山、瑯琊臺等旅游景點。地鐵的通車后,對新區旅游的拉動作用開始顯現,實現了地鐵+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青島地鐵13號線的大珠山峰巒挺拔,海云依山勢而生,每年春天,都有大批游客前往觀賞杜鵑美景,青島真情巴士董家口片區的工作人員薛先生稱以往來大珠山觀賞杜鵑美景。除了自駕外,就是坐公交,費時費力,很多游客通常還沒到景區,一家子就累了。“自從13號線開通,地鐵直達‘大珠山’景區,地上地鐵的設計還能沿途觀山看海,現在的13號線已經成為每年4月-10月西海岸“打卡”的網紅路線。”
地鐵通了,居民愿意“逛”了、商圈“火”了,就連集市也“旺”了,商戶只剩“樂”了,地鐵開通帶來的雙向“紅利”,讓市民和商戶心里都喜滋滋。
市民于女士家住在西鎮,地鐵的陸續開通,讓于女士在青島各大集市逛了個遍。“嶗山的王哥莊大集、西海岸新區的泊里大集,這些都是青島最古老的、規模最大的大集。”于女士稱,地鐵開通前因為太遠,這些百年大集她都沒去逛過。地鐵開通后,大集門口就有地鐵站,不用多次中轉,坐個地鐵就能到,這可讓她和好友相約逛百年大集的心愿達成了。“快過年了,家家都要買年貨,約上三五好友去逛大集打發時間、吃美食,還能湊熱鬧,這地鐵開通的站點也太方便了。”
的確,地鐵改變了大家對距離的理解,地鐵的開通拉近了郊區居民與主城區的距離,不僅市區商場人流量明顯上升,還給那些通達性差、日漸蕭條的核心商圈、百年大集帶來了客流“紅利”,恢復了生機,也讓更多人通過地鐵走出主城區,欣賞郊區美景,雙向“互利”,讓城市發展、市民生活更美好。
1號線:東郭莊現在宛如一個城鎮
軌道交通建設帶來的長遠利好需時間去體現,但它帶來的直接利好卻是“實打實”的。2020年12月24日,地鐵1號線北段(青島北站—東郭莊站)、8號線北段(膠州北站—青島北站)同時通車,讓膠州灣北岸一步邁入“雙地鐵時代”。
作為貫通青島南北的交通主動脈,1、8號線串聯起青島北站、紅島火車站、青島流亭國際機場、青島膠東國際機場、汽車北站等大型交通樞紐,并可實現與3號線同臺換乘,促進城陽區、高新區、膠州市—青島主城區的交通往來,實現北岸城區深度融入青島“一小時生活圈”。
地鐵1號線北端的終點站“東郭莊”站。因直線距離“東郭莊”村不足500米,因此命名。
王先生是東郭莊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地鐵1號線軌道交通建設帶來的直接利好早已悄悄改變了“東郭莊”的發展軌跡。“以前我們村都是土路,村民住的也是平房,除了外出打工的,基本家家足不出村,更別提去城里逛逛了。”
轉折發生在2012年,隨著城市化向北推進,青島中心城區交通主動脈逐漸向北遞進延伸并穿過東郭莊,從此打通了該村連接中心城區的通道,也悄悄改變了“東郭莊”的發展軌跡。
在王先生的印象中,地鐵1號線的“東郭莊”站是2012年開始建設的,而村莊改造恰好也是那時候開工改造的。
現在的東郭莊,從土路到柏油路,從平房到樓房,作為該區域舊村改造區域的“先行者”,東郭莊周邊建有新建小區和學校,改造后的建筑物較現代化,整體看上去較發達,與周圍的其他村莊相比差異明顯,宛如一個城鎮。近日1號線北段開通后,不僅為東郭莊居民的出行帶來了便捷,就連地鐵周邊新建小區房價也“水漲船高”,普遍高于鄰村。
8年間東郭莊村的改變很大。不僅村里改造的越來越好,就連地鐵也開到了家門口。隨著青島中心城區交通主動脈逐漸向北遞進,地鐵沿線地塊吸引了不少“地產大鱷”投資,在帶動周邊房價的同時,也逐漸完善了周邊的配套設施,讓東郭莊村的居民越來越幸福。“現在我們去趟青島主城區也就一個多小時,相信隨著地鐵開通的時間增長,村里的居民也更樂于走出去。”
信網在“東郭莊”地鐵站遇到了剛出站的村民趙先生,趙先生告訴信網,他就是東郭莊本地人,一直在濟南工作,趁最近手頭工作少特地提前兩天請假回到青島,和家人們過元旦。
“前幾天妻子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家門口地鐵通了,以后到青島直接坐地鐵就能回家。”趙先生稱,地鐵開通前他常選擇乘坐公交和打車方式回家,“公交便宜,但要1個半小時。打車方便,卻要花費好幾十,在外掙錢不容易,除了行李多的時候,輕易不敢打車。”
臨近年末,記者在探訪地鐵1號線途中,在“農業大學站”遇到剛上車的孫同學,孫同學是青島農業大學的一名學生,近期處于備戰期末考試狀態中。“今天去李村買件厚衣服,這天太冷了。”孫同學告訴信網,這是她自青島地鐵開通后,第二次乘坐青島地鐵。近日青島突然降溫讓她猝不及防,只好和同學乘坐地鐵1號線來到市區購買冬衣。
“1號線開通后,我們班好多同學都坐過地鐵。去北站半小時,去青島市區40多分鐘,就連以前覺得遠的李滄、市北、市南商圈也感覺近在咫尺。沒有堵車煩惱,也不用擔心趕不上末班車,以后終于可以在商場逛盡興了。”孫同學開心之情溢于言表,“我已經訂好回家的火車票,考試結束后就可以坐地鐵直接去北站上車,連出站的程序都免了。”
8號線:膠州北站變身膠東地區的鐵路樞紐站
8號線北段由膠州北站至青島北站,其中大洋站至青島北站設有國內最長的地鐵過海隧道。目前已開通站點連接了膠州北站、紅島火車站、青島北站等交通樞紐,串聯起紅島新區和臨空經濟區等多個青島市重點發展區域。信網記者分別探訪了8號線北部末端兩個站點——膠東站、膠州北站。
膠州北站是8號線北部終點站。此前膠濟客專線進行了施工,膠州北站也進行了大撥接,如今已實現濟青高鐵與膠濟客專的互聯互通,膠州北站由昔日的小站變身膠東地區的鐵路樞紐站。隨著地鐵的深入,來往膠州北站的旅客更加便捷、可選擇交通方式更多樣。此外該站還增設了濟青高鐵機場站方向正線,屆時膠州北站將更加四通八達。
信網在此采訪期間,發現多名旅客手推行李箱,下地鐵后直接前往膠州北火車站乘車,也有返程旅客舟車勞頓后乘坐地鐵回家,劉女士是下高鐵后乘坐8號線回家的旅客之一。
劉女士家住膠州市小麻灣附近,她告訴記者,因工作需要經常出差,通地鐵之前她一般選擇打車回家。“統共十幾公里的路程,地鐵和打車差個十幾分鐘,但是便宜了很多,這樣一算一年下來還是省了不少錢。”
劉女士表示,以后會根據各方面因素綜合選擇出行方式,時間充裕行李不多的情況下會優先選擇地鐵出行,“地鐵的開通讓我覺得出行方式不再單一,不是非計程車就是公交車的時候了,去很多地方都可以又便宜又快速地到達。”
8號線北段雖然開通時間不長,但信網在膠東地鐵站,發現不少居民對乘坐地鐵的流程非常熟悉,楊先生告訴信網,他這次是特地乘地鐵前往市區和老友聚會的。“昨天一場大雪,都說下雪不冷化雪冷,今天這么冷的天氣我們幾個老同學約著一起聚聚,喝杯熱酒暖身,有地鐵也不用擔心酒駕的問題。”
地鐵剛開通的那個周末,楊先生稱他還帶著一家三口坐地鐵去了趟方特。“孩子玩得特別開心。”楊先生表示地鐵開通后對他最大的影響就是開車次數明顯變少,“膠州這里公交車和出租車不是很好等,以前基本上哪都要自駕,一輛車既要通勤又要接送孩子,常因開車時間太久感到疲憊。如今既能響應政府‘節能減排’號召,又大大減少了開車的勞頓,何樂而不為呢?”
記者在地鐵上看到,像楊先生一樣去方特游玩的人還有很多。“過去去方特只能開車,閉園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出去,車子經常半個小時還在原地打轉,堵得水泄不通?,F在地鐵直達方特,承載量大,還準時,回個家比開車還快,實在是太方便了。”
青島方特夢幻王國工作人員表示,2011年方特落戶紅島時,四周空曠荒蕪,施工多年的膠州灣隧道和大橋雖然剛剛通車,但由于并未與其他線路形成立體路網體系,并未給紅島帶來太大變化。“地鐵8號線開通后,完全打開了整個景區的視野,青島市區以及北部城區的市民到方特玩直接坐地鐵就來了,非常方便,對于沒有車的大學生以及老年人來說都非常重要,也為景區引流了更多的客源。目前搭乘地鐵紅利,景區正計劃籌備新添更多項目。”
5年6條:青島地鐵線網串起青島發展新機遇
“建地鐵就是建城市”。軌道交通作為青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攻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島市15個攻勢的基礎支撐,也是青島市“學深圳、趕深圳”的重要指標和建設國家上合示范區、自貿區,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提升核心城市競爭力的需要。
隨著地鐵1、8號線北段的開通,青島迎來了“六線聯動”,共同構成了青島市的基本軌道交通網絡骨架。目前,青島地鐵線網運營線路達到6條、里程達246公里,運營總里程躋身全國前十名,軌道交通網絡初步形成。
雙線開通后,不僅拉近了青島外圍城市與城市中心地區的聯系,在提供經濟、快速和大容量的交通服務基礎上,也將有力促進外圍城市組團的建設。
地鐵于城市而言,就像一張在地下鋪設的“蛛網”,由主城區向外鋪設網線,四通八達,串珠成鏈。“六線聯動”所構成的青島市基本軌道交通網絡骨架,不僅有效緩解了青島公共交通困局、改善市民出行環境、加快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的提升、促進城市形象升級、為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將加快促進青島建設面向國際大通道、區域性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城市的重要謀劃。
5年里,青島地鐵線網從0條到6條,通車里程從0增至246公里,客運量超過5.5億人次,青島地鐵的建設歷程,記錄了青島走向國際化大都市的步伐。青島的交通格局、經濟版圖、生活方式、時空觀念,將因青島地鐵這張“蛛網”而巨變!
青島軌道交通的大幕從此拉開,呼嘯而過的地鐵將加速載著青島這輛“經濟快車”迎來發展新機遇,向國際化大都市飛奔、遠航。
信網記者 顧青青 李美玉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