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于11月22日至11月29日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試點醫院限免停車緩解看病停車難;青島實行交通微循環10年,已在162處區域“擠”出4000余個停車泊位;今年7月青島首批向社會開放機關事業單位專用停車設施,至今共享泊位逾20000個;與此同時,市南區六街口機械停車庫規劃公示,市北區李村路社會公共停車場項目通過主體結構驗收……多個備受市民關注的工程迎來新動向。
青島始終堅持“向路內要資源、向路外求空間、嚴格路面管控”綜合施策,“上天入地”挖潛車位,努力破解停車難的城市通病。除此之外,細節之處同樣值得探討,周期短、可行性強、更人性化的小小改變也未必杯水車薪。
近年來,全國多地的示范之舉,不僅是一份“抄作業”的模板,更給城市提供了進一步拓展規劃的思考空間。
截至6月30日,濰坊全市共開放停車泊位近47萬個,在老舊小區或車位不足小區、重要商圈周邊,將限免車位因地制宜改成全免車位;學校將在寒暑假放假后一周至開學前一周全天對外開放,兩項“限免停車”政策充分盤活了可利用的社會資源,越來越多的停車位出現在家門口、單位附近。去年10月,“上海停車” App上線試運行,一年來市民可以通過App實時查詢周邊錯峰停車項目的服務信息,自主選擇、一鍵簽約不同時段、距離、價格的服務產品,同時與三甲醫院并聯,公共停車場預約、醫院停車預約等服務大受歡迎,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停車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多方因素的制約,有時候破解和變通還得需人力。
例如,在重點時段、重點路段疏導車輛快速通行上下功夫,增設應急處置,減少車輛出入擁堵時間;增加交通引導人員、增加內部標牌標線、加設手機掃碼支付設施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堵車、停車難等問題。2020年,西安市一位父親因孩子患重病不得已違停,執勤交警開出了一張特殊的“溫情罰單:不罰,加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類似的執法變通有很多,道出了“剛柔并濟”的可貴之處。
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多一份支持和配合,互相體諒,尤其是在緊急就醫的檔口,不是“搞特殊”,而是“留活路”,此時的人情永遠比冰冷的機器有溫度。
在吐槽停車位的問題上,就醫停車難的無奈首當其沖。優質醫療資源的不平衡導致大量車輛堵在醫院停車場門口進不去,為了滿足市民們的就醫需求,減輕主院區的就醫壓力,近幾年青島也在大力規劃周邊共享車位和建設更多的高水平醫院,從根本上改變醫院附近擁堵的現狀。但現實是,供需差異的情況在漫長的籌建等待下,不能得到更快速有效的改善。
從各個方面挖潛,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流動或許是破題就醫停車難的源頭所在。從可流動性資源方面入手,促進全市醫療水平的整體提升,讓更多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城鄉每一個服務半徑,緩解更多市民“停進不去也開出不來”的憂愁。與端平教育均衡這碗水一樣,青島醫療配置共享的意義同樣任重而道遠。
當科技、人情、政策目標一致的為民生需求賦能,停車難題何愁久久難破?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