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青島市啟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如今,老城區更新成果相繼落槌——廣興里、館陶路踏準時代節拍,化身青島工業設計中心、青島新金融街;中山路的更新改造也是頻頻出招;煥然一新的銀魚巷和大鮑島里更是成為文藝青年的打卡勝地……像這樣的城市更新,正在青島如火如荼開展,越來越多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正在青島市民身邊上演。
文脈不斷,青島才仍是青島。眼下,青島正立足于城市更新三年攻堅行動的起步期,一幢幢蘊藏歷史、人文價值的老舊建筑被重新賦予生機,這些年來青島一直在探索歷史文化街區的有效更新,對飽含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建筑,青島并未選擇“大拆大建”,而是著力做好繡花功夫,國潮“煥”醒非遺里院、青島自貿區“闖創市集”成網紅打卡地,文藝復古的里院書房正契合年輕人的需求,成為一種文化風潮。
在青島大學文化旅游高等研究院院長、中共青島市委黨校副教授馬達看來,青島獨有的歷史文化基因,造就了這座城市在風貌和建筑上別具一格的特色,當城市更新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青島便更多地探索因地制宜的城市更新模式。
協同性和多元化是城市更新有效落地的關鍵,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這項工作中,老城區的舊貌換新顏占有重要地位。體育元素注入網紅景點,大力發展帆船、足球、冰雪、馬術、電競等時尚體育項目;搭上“露營熱”的棧橋廣場計劃要變“百門街”......老城區的更新見證了百花齊放,而片區整體的風格,以及改造業態的聯動性,讓市民邁開腳步,就能在青島的大街小巷中感受城市肌理。
老城區城市更新不僅兼顧歷史還更關注受眾主體。中山路及周邊區域,整體打造“老建筑+新消費”“原場景+新體驗”等業態場景,建設模式極具青島特色;濱海步行道鵝卵石步道要拆了重鋪,居民希望保留原樣意見被接納,讓居民充分參與,探路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青島模式”,讓每個人成為“更新實踐者”。青島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認為,“既能讓游客體驗到不一樣的青島,又能為本地人留下‘鄉愁’,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同時,符合當地發展的特色,讓城市更新形成獨特的“青島模式”。
青島城市更新讓老城區重聚了“煙火氣”,更激發了“老青島”的記憶。老城區更新充滿“青島味兒”,這樣才能讓游客喜歡上這座城市的文化,從而更加喜歡這座城市,來了一次還想再來。
信網評論員 陳曉宇
[來源:信網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