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2月10日訊(通訊員 呂曉菲 記者 于曉)老有所養,是許多家庭關切的“家事”。市南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25.92%,人口老齡化特別是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家庭小型化的疊加現象,考驗著市南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對養老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市南區全力推動養老服務提檔升級,2022年取得顯著成效:完善提升20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建成社區助老食堂16處;為約600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增配價值1000元的適老化設施;區級財政列出265萬元專項資金,建成11處街道社工站……
老有所養 社區養老服務暖胃貼心
全面擴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半徑,織密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重點完善提升20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強化助餐送餐服務,拓展醫療護理、康復保健、生活照料等功能??茖W布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位置,堅持就近就便原則,充分考慮人口密度、老年人口數量、服務可及性等因素,優化養老服務站選址,逐步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延伸至人口較多的小區。
冬日午間,走進金湖路街道徐州路社區助老食堂,盡管室外寒風陣陣,老年食堂里卻溫暖如春、飯菜飄香。85歲的陳女士走進了食堂,她說:“老伴有病需要經常上醫院,子女工作又忙,也不能指望他們來照顧。以前,自己常為買菜、做飯犯難,現在有了助老食堂,每天中午的飯都可以在這里解決。”市南區還打造智慧化助餐場景,對老年人助餐系統進行優化升級,開發了手機端人臉識別和下單支付功能,老年人既可以現場刷臉就餐,也可以使用手機在網上訂餐、支付,進一步拓展老年人的就餐方式和服務半徑。目前,全區已建成社區助老食堂16處,實現街道全覆蓋,在社區助老食堂登記就餐的老年人達14000人,在網上下單點餐的訂單量已經接近訂單總量的50%。
老有所安 適老化改造托起穩穩的幸福
打造養老機構“遠程監控、一鍵呼叫”智慧化監管模式。先后完善了對養老機構公共區域的24小時視頻監控功能、建立“智慧消防”安全監管系統和“安全標準化”隱患巡查系統,并將全區養老機構納入“明廚亮灶”工程,著力提升對我區養老機構安全生產各個方面的智慧監管能力。
“街道給安裝了扶手,這下起身方便多了。”家住江蘇路街道齊東路30號的86歲老人王女士說。得益于今年區級為民辦實事“家庭適老化改造提升項目”的落地,市南區在市級適老化改造標準的基礎上,為全區約600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增配價值1000元的適老化設施,主要包括扶手、輪椅、助行器、護理型床墊、燃氣報警器等適老化家居產品,進一步提升特殊困難老年人的居家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
老有所為 “時間銀行”讓愛心不打烊
時間可存取,愛心能互換,幸福可增值。市南區探索建立“時間銀行”,培養互助養老新模式。為強化志愿服務,積極引入法律咨詢、心理咨詢、醫療護理等專業志愿服務隊伍,努力把“時間銀行”打造成順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市南“養老服務名片”。“這種志愿服務是一種互助性養老模式。”市南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低齡老人為社區高齡老者提供志愿服務,服務時長儲存在社區的“時間銀行”里。未來需要別人向自己提供服務時,再用這些儲存的“時間”進行兌換,享受服務,即“今天為別人服務,明天免費享受服務”。
目前,市南區時間銀行注冊志愿者1791人,注冊服務對象2507人,累計完成訂單17709單,服務時長近11868小時,在全市綜合排名第一。
此外,市南區積極落實各項養老服務政策,2022年累計發放80歲以上老年人高齡補貼、體檢補助、百歲老人長壽補貼等相關補貼 2000余萬元,讓老人們充分感受到“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