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月3日訊(記者 顧青青)作為健康重要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受到社會關注。今年市北區兩會,市北區政協委員、青島市悅納天賜社區服務中心執行董事丁晶,通過對健康理念的改變、專業視角的改變、服務邏輯的改變,建議進一步系統推進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丁晶提到,心理健康涉及多個層次和不同類型的服務,不僅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和康復,而且包括心理的干預、咨詢和健康教育以及日常積極心態的養成。前者主要關乎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以降低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肇事肇禍率、疾病復發率;后者重點關乎基層社會治理中居民參與和議事能力的提升,以化解基層的矛盾糾紛。丁晶表示,如果從“大健康”的理念來理解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以及社會工作的專業發展要求,目前社會工作的專業發展需要作出以下三個改變。
“第一點是健康理念的改變。”丁晶認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依據是“大健康”的概念,即把健康視為人的生命狀況的連續體,不僅包括沒有心理疾病,而且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社會工作的專業發展需要放在社會治理的高度上去理解,否則就會“矮化”社會工作,看不到它的歷史和社會責任。”
“第二點是專業視角的改變。”丁晶表示,通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心理健康概念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成長改變不可或缺的內容。”顯然,社會工作如果要走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就不是要不要考察心理因素的問題,而是如何考察心理因素的問題。心理因素的融入成為提高和維護人們成長改變成效的重要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心理因素融入的深度恰恰反映社會工作的專業化程度,表現為人們的自主性和自決能力的提升。”
“第三點是服務邏輯的改變。”心理健康是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當人們出現心理疾病的癥狀,就需要暫時隔離環境的影響,采取心理健康的社會治理觀的服務邏輯,但是當人們的疾病癥狀得到控制和緩解,人們又需要回歸日常生活,采用社會心理健康的社會治理觀的服務邏輯。丁晶認為,在日常生活的問題解決中如何融入心理因素成為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基礎,“它要求將人們的成長改變與社會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采取一種人與環境協同改變的服務邏輯,目的是增強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參與意識和改變能力,提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掌控感和獲得感。”
[來源:信網 編輯:胡晨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