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新春走基層:隨俗漸進 濰坊楊家埠年俗活動注入時代元素

    濰坊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內,兔子造型的花燈 (來源:信網 記者 王晨瑜 攝)

    信網1月25日訊(記者 王晨瑜)貼對聯、掛燈籠、印年畫......如果說團圓是春節的文化內核,那各式各樣的年俗活動則讓春節文化變得更加豐富。濰坊風箏、楊家埠年畫是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節期間,信網(熱線0532-80889431)便走進濰坊市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感受年俗和非遺文化項目的傳承與發展。據相關人員介紹,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為營造“年味兒”,提升人流量,園區打造了年味民俗演出、3D建筑燈光秀等活動;在非遺傳承上,藝人每年會更換年畫題材,讓傳統文化實現新表達。

    游客正在觀賞,了解風箏的歷史由來 (來源:信網 記者 王晨瑜 攝)

    年俗承載中華民族基因和血脈 寄托一方百姓對生活的祝愿

    1月23日下午,信網記者驅車前往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空中飄來陣陣雪花,在園區青磚黛瓦城墻的襯托下,更顯韻味。走到正對城門洞的亭閣前,身穿紅色表演服的藝人們敲擊著歡快的鼓點,引數位游客觀看。據了解,園區內主要設有楊家埠風箏博物館、木版年畫博物館等,各景點走廊上游客往來穿梭,“我們從北京過來,是第一次參觀,現場比較熱鬧。”一位游客李女士告訴信網,她覺得楊家埠風箏博物館很不錯,“里面介紹陳列了各種類型的風箏,用投影儀還原了古時生活場景,能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傳統文化。”

    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園區內古店鋪一條街兩旁商家熱情介紹,他們的技藝獲得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涉及繩編技藝、麥稈編織技藝等,而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游覽人數較少,說著商戶便向信網展示了她拍攝的視頻,“今年,園區內3D裸眼建筑燈光秀以楊家埠主塔、城墻為幕,在建筑物上投影出各種主題,大年初一時,街上還有當地民俗演出,游客明顯多了起來。”

    一處明代年畫作坊,木門上貼有木版年畫 (來源:信網 記者 王晨瑜 攝)

    濰坊年畫與風箏并蒂開花 年畫反映社會生活風貌

    在濰坊,年畫與風箏同根,并蒂開花。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楊家埠民俗文化古村是中國最大的木版年畫和風箏的發祥地,通常會舉行印年畫、扎風箏、貼年畫、畫糖人這類年俗活動,讓大家感受年味兒。“每年春節年畫的題材都會更換一次,許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現之后,藝人就能夠在年畫中將其反映出來。”工作人員表示,楊家埠木版年畫間接地記錄下了中國民居和民間社會生活的情況,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據介紹,木版年畫分為四個工序:朽稿花樣、雕刻木板、手工套印、烘貨點胭,即繪、刻、印、畫四個環節,各個環節均有獨特的技法,“另外,按年畫張貼部位可分為門神類、炕頭畫類、實用年畫......若按題材分為風俗年畫、山水花卉、珍禽瑞獸年畫,其中有很多題材取材于戲曲、小說等文學藝術形式,像《三國演義》、《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些古典小說。”

    藝人在練習,鼓聲咚咚響 (來源:信網 記者 王晨瑜 攝)

    政府讓非遺“走出去” 企業盼人氣回歸迎“新春”

    據悉,為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精神,更好推動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與沿黃河流域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文化交流,講好濰坊非遺故事,唱響黃河文化新聲,濰坊市通過加強對年畫的挖掘整理、保護研究,為年畫傳承發展搭建了更好的展示窗口和合作舞臺。

    “像在非遺保護方面,加強傳承梯隊建設;完善傳承設施,認定齊魯年畫研究院等30家單位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強化理論研究等工作的開展。”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紹。

    濰坊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負責企業宣傳的董先生坦言,2022年國慶到春節期間,景區內平均每月客流量在十人左右,文化產業類景區的客流量一般會在過節期間提升,“企業主要的收入來源于研學項目和門票,疫情前月收入在30萬余元,其中的研學項目因疫情停了,如今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能否恢復還有待努力,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去了解非遺文化。”

    [來源:信網 編輯:李源菁]
    信網版權稿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保留完整信息,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3 01/25 12:27
    · 來源 ·
    信網
    · 作者 ·
    王晨瑜
    · 責編 ·
    李源菁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