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職稱評審政策的落地,近日,青島一企業研發中心副主任擺脫大專學歷、工作資歷限制,經過技術帶頭人的舉薦,順利獲評副高級工程師,成了這一機制的直接受益人。近年來,青島持續優化完善職稱評審體系,不斷筑牢人才“蓄水池”。
按照國家和山東省現有的職稱評價標準,大專學歷不能參評高級職稱,且要求專業技術人員逐級晉升。然而,優秀的業績不僅僅是依靠學歷才能展現出來的,要看解決了多少實際的設計和工藝難題,許多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因為論文、外語等原因遺憾落選職稱評審,無法享有相應的待遇,出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現象。此外,有部分技術人員不得不“熬年限”,對于他們而言,這樣的等待是不公平的。
無奈之下,部分有需求的技術人員,不得不尋找論文代發代寫、花錢購買刊物版面等灰色途徑,不僅容易遭遇商家跑路等消費糾紛,還會落得個人受處分、企業吃罰單的下場,嚴重影響職稱評定的健康生態。
“一把尺子丈量所有人”的職稱評定標準已經不能適應變化發展的現實需要。為完善人才評價體系,近年來,青島“大動作”不斷: 2021年,即墨首次實行民企初中級職稱單獨評審,基本實現無障礙申報;2022年4月,西海岸新區鼓勵高級職稱人員申報,提供1000萬元獎勵資金;5月,青島出臺“43條”措施,進一步提升職稱評審工作質量和水平;11月,青島下發通知,技術創新能力突出、取得原創性科技成果及作出重大貢獻的工程技術人才,經過企業董事長或研發團隊技術帶頭人署名舉薦,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青島持續為職稱評審拓寬“綠色通道”,助力更多專業技術人才脫穎而出。
城市和人才的最好關系,是共同成長、互相成就。青島對職稱評審機制的改革,并不代表論文、學歷、資歷、品德等方面不再重要,而是不以此作為唯一標準。通過解除人才評選的制度枷鎖,為專業技術人才減負,讓其將更多精力放到專業提升中去,創造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實現個人和企業發展的雙贏,助力城市經濟復蘇。
將職稱評審權下放給企業,凸顯了青島對人才培育的重視,但具體工作還需不斷優化完善,避免出現新問題。在提高對專利發明、成果轉化等方面工作績效、創新成果考量比重的同時,提高職稱評選量化標準的具體化、規范化,避免主觀性打分;此外,加強對職稱評審過程的監管,防止人情關系、暗箱操作等因素侵蝕企業的人才評價體系,確保職稱評審在公平、透明、科學的狀態下進行,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業創新的活力。
“不拘一格聚人才”不應成為空話,而應落實到行動中。隨著職稱評審政策的不斷優化,技能人才迎來發展春天,青島正向“宜業城市”加速邁進。
信網評論員 戴慧慧
[來源:信網 編輯:陳燭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