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3月13日訊(記者 李如藝)“手機拿回來后才發現什么功能都沒有,這就相當于我花錢買了個假手機。而且這個賣家現在換了號,還繼續在平臺上賣手機。”魏先生想不通,明明自己已經向平臺進行了投訴,提供了賣家的信息,為什么賣家換個“馬甲”就能重操舊業?對此,信網(熱線0532-80889431)聯系了58同城平臺,客服人員表示平臺會審核用戶發帖的內容,但對于涉及其中的交易買賣,平臺并不會對過程進行監管。
二手手機變“板磚” 投訴后賣家賬號就消失了
魏先生告訴信網,這部手機是從58同城上的私人賣家手里買來的,“賣家的用戶名是pasa147,看他發布的信息應該是個專門做二手手機生意的。之后我們加了微信溝通,當時對方說手機的質量沒有問題。”下單后,魏先生掃了對方發來的微信收款碼,轉賬了2150元,剩下的150元尾款在收到手機后也通過微信付給了對方。
1月16日,手機自深圳發貨,不過送到后魏先生沒有第一時間試用,而是在1月23日才開機。“開始的時候只能接打電話,其他所有的軟件應用都點不開。兩天后手機更是連接打電話的功能也沒有了。”手機變板磚,這可氣壞了魏先生,就馬上在58平臺進行了投訴,很快這位賣家的個人賬號就在平臺上消失了。
平臺只管內容不管用戶 賣家換個“馬甲”繼續賣手機
本以為是自己的投訴起了作用,結果沒過兩天魏先生又在58同城上看到了類似的二手手機信息,在私信獲得了賣家的微信號后,魏先生發現這個新賣家就是賣給自己手機的那個人。
“同一個人換了個號,就能繼續賣假手機了嗎?這樣的情況平臺不管嗎?”魏先生認為,58同城作為信息發布平臺,不僅有審核貼文內容的責任,也應對注冊用戶進行檢查,避免有人換個“馬甲”繼續發布虛假信息。
“魏先生確實投訴過另一用戶,具體情況我們正在核實。”面對魏先生的質疑,58同城方面表示已經受理了投訴,并對最先注冊并發布信息的賬號進行檢查,但對于魏先生后來發現的同一個人注冊了新的賬號并繼續發布信息,客服人員并未做任何表態。
按照58同城客服人員的說法,平臺會審核用戶發布的內容,以保證其中不會有違法違規信息,但作為一個信息發布平臺,58同城對其中可能涉及的買賣交易,并不會進行全過程監管。
二手市場消費糾紛頻出 消保委提醒消費者注意鑒別
近年來,二手商品交易市場熱度不減,特別是更新換代速度較快的電子產品,在二手市場上風頭正盛,很多消費者看中的就是這些次新產品的性價比。但隨著二手商品的交易數量增加,相關的消費糾紛也隨之而來——有的二手商品“貨不對板”,存在賣家故意隱瞞商品真實性能的情況;但有的是因為交易環節出了問題,買賣雙方跳出平臺選擇私下交易付款,在這種情況下,這單買賣就成了“查無此事”,也為后續維權平添了障礙。
像是魏先生買手機的58同城,這一平臺的定位是“分類信息網站”,網站的協議規則中只對信息發布的內容提了要求,并不涉及交易付費,用戶也只是通過平臺獲取了商家的電話等信息。
而以閑魚為代表的二手商品交易平臺,則有專門的交易爭議處理規范,對賣家特別是經營性賣家有7天無理由退貨等要求,并要求賣家存繳一定的保證金,這筆保證金在買家權益受損時可用于退款或者賠付。但信網同時注意到,閑魚只能對通過平臺完成的交易進行處理,如果買賣雙方私下轉賬交易,平臺則無法進行后續處理。
青島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無論是新產品還是二手商品,消費者們在收到物品后一定要第一時間進行查驗,避免后續問題的出現。如果在消費過程中發生糾紛,可撥打賣家注冊地市場監管局電話進行投訴,“針對魏先生的情況,我們建議向相關平臺進行投訴舉報,要求索賠損失金額。”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