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初,京杭大運河再次全線通水。全線貫通補水工作由水利部聯合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四省市開展。山東深度融入建設好大運河文化帶等重磅國家戰略背后,是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的體現。責任在肩,擔當于行,唯有實干。
從貨物運輸到文旅發展,從經濟增長到文化增輝,多年來,山東強化使命擔當,統籌推動“黃金水道”的保護傳承利用,將大運河打造成有水的河、清水的河、有水利價值的河、有文化內涵的河。
“山東方案”在運河建設上貢獻“齊魯力量”
山東省圍繞出臺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講好千年運河的山東故事。據了解,規劃核心區為運河主河道流經的18個縣(市、區);拓展區為沿運5個市,由北向南依次為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濟寧市、棗莊市。
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推進大運河保護利用,已成為山東省各市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責任。山東自然要把握好大運河建設帶來的政策利好與政策扶持,在運河建設上貢獻出一份“齊魯力量”。
棗莊,濕地改善流域水質和生態,建設了臺兒莊小季河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先后在入韓莊運河支流建設了8處人工濕地;濟寧,綠色生態和文化傳承并舉,以提名文保單位的方式,將其整體納入文物保護單位系統,逐步實現文物和遺產的保護管理“一條線、一本賬”;聊城,在市政污水處理廠增加氟化物去除工藝,聊城市是國內首創;德州,明確了打造“一廊六片”大運河文化景觀帶的保護利用思路,通過電影、戲曲、小說、詩歌、情景劇等多種形式,寓教于樂講好德州大運河故事。
打造好大運河文化帶,沿運各地“一呼百應”,紛紛亮出優秀的答卷。
打好“組合拳” 為大運河文化的傳承保駕護航
大運河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承接著大運河文化的獨特旅游資源“紅利”,山東持續推動文旅融合助力產業提升,打好“組合拳”,不僅具有經濟意義,更具有社會意義。
如今,通過挖掘資源,大運河經濟帶上的多類產品,必然會釋放“網紅效應”。
在豐富旅游產品體系方面,山東提出了要融合大運河與齊魯文化要素,規劃建設中華(大運齊魯)文旅綜合體。在大運河文旅產業建設推動之下,以臺兒莊古城、聊城古城為軸線,連接微山島、南陽古鎮、微山湖濕地、濟寧運河古城、太白湖景區、汶上南旺分水樞紐遺址、東平古州城、臨清中州古城、德州四女寺、蘇祿王運河旅游區已然成為齊魯大地上沿運河旅游最靚麗的風景線。
山東努力推動大運河沿線地區文化和旅游發展提質增效,源源不斷激發著文旅融合的新活力。
流動的遺產 讓千年運河“活起來”
一條“黃金水道”,可以為沿岸各地發展打開了廣闊空間,各地只要利用好千年運河的發展潛力,都有機會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路徑。
受大運河滋養潤澤的沿岸山東各市,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把靜態的遺跡遺產和動態的鄉村生活相結合,把運河文化的內涵和居民日常生活相結合,讓當地居民自覺參與運河沿線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開發文博創意產品,打造非遺主題精品線路,建設非遺傳承體驗設施,培育數字文旅新業態。同時,發展具有運河特色的鄉村旅游業,建設具有運河特色的鄉村段國家文化公園、運河生態文明博物館、運河文化藝術村落等,打造運河鄉村、運河線路、運河節慶等旅游品牌體系。
打造經濟文化繁榮和生態環境良好的高質量發展增長極,鄉村振興要創新性發展。按照城鄉一體化方針,形成相得益彰、協調發展的局面,人文、生態實現比翼齊飛。
做好大運河保護利用的大文章,擘畫千年水韻的新畫卷。如今,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和治理好大運河,是山東省一以貫之的重大課題。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地把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抓下去,“魯風運河”定會煥發勃勃生機,中國大運河定會展現奪目光彩。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
使用微信 "扫一扫" 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