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5月25日訊(記者 王晨瑜)“我有兩個夢想,一個禾下乘涼夢,還有一個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日前,青島“海水稻”迎來插秧季,截至2022年底,青島“海水稻”種植面積已突破100萬畝,目前“海水稻”的畝產量已接近700公斤。青島不斷延續袁隆平院士在這里播撒下的“海水稻”種子,致力于“海水稻”的研發、示范與推廣,引領“海水稻”技術不斷創新,以智慧農業賦能“億畝荒灘變良田”。同時,青島做強農業“芯片”,利用新技術帶動農業數字化轉型,以此加快建設“農業強市”。
青島“海水稻”迎來了插秧季
海水稻,又稱為耐鹽堿水稻,與普通水稻相比,具有較強耐鹽堿能力,是能夠在鹽堿地上種植的一類特殊水稻。在人口不斷增加、耕地日益減少和淡水資源不足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大面積鹽漬化、荒漠化土地和豐富的咸水資源發展鹽土農業,就成為了相關部門所關注的課題。
時間的指針回到2016年,那年袁隆平領銜的國家級研發平臺“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研發中心”)正式落戶青島,自此,青島成為了全球海水稻培育的“大本營”。“首先,青島是濱海城市;第二,青島人才濟濟。青島條件比較好,而且青島市領導很重視,青島市也適合水稻的生長,它的氣候是適合水稻生長的。海水的灌溉很容易,所以放在青島研發。”這是當年袁隆平院士被問及為何把研發中心落戶青島,所給出的答案。
多年過去,研發中心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稻品種與配套技術在國際上遙遙領先,同時,建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全國最大、種類最全的耐鹽堿水稻種質資源庫。截至2022年底,青島“海水稻”種植面積已突破100萬畝,目前“海水稻”的畝產量已接近700公斤。
眼下,研發中心育種試驗基地內,插秧機正在穿梭作業,嫩綠的秧苗從草盤上落下,有序地進入田地里,一幅生動的插秧圖景在膠東大地上演。“我們團隊將繼續傳承弘揚袁隆平的高貴品質和科研精神,在這片他奮斗過的沃土上,奮力書寫出‘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新時代新故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青島袁策集團有限公司介紹。
助力青島做強農業“芯片”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種業關系糧食安全。袁隆平院士曾說,推廣種植海水稻1億畝,按照最低畝產300公斤計算,每年可增產糧食300億公斤,多養活8000萬人口,推動海水稻產業發展,能提高鹽堿地利用率和糧食產量,從而打贏種業的翻身仗。
自2017年開始,由研發中心牽頭組建了國內唯一一個國家耐鹽(堿)水稻區試協作組,分為4個試驗組別34個試驗點同時開展區域進行,通過建立水稻耐鹽堿評價標準以及育種材料篩選程序,針對品種的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等特征,設置北方沿海中早粳晚熟組、沿黃粳稻組、華東沿海秈稻組、華南沿海秈稻組4個組別,在廣東、浙江、江蘇等34個區域試驗基地進行品種區域試驗,在西北、東北等18個試驗基地進行品種測試試驗。
從戶外試驗田、到稻米加工廠、海水稻展示廳......研發中心全方位展現了他們在海水稻研發、示范與推廣上做的工作。同時,研發中心還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青島種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業數字化轉型。
青島,地處北緯37°暖溫帶季風氣候區,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是育種繁種的黃金區位。2023年5月22日,青島有關部門發布新政推動種業振興。“打好種業‘翻身仗’,離不開‘龍頭’帶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必須將扶優企業擺在突出位置。”青島市農業農村局介紹,目前,青島種業科研基礎雄厚,企業實力強,特色品種領先,現代種業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青島期待下一個豐收季
作為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全國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加快建設農業強市是青島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重大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2022年,青島克服春旱、夏澇、秋汛和病蟲等困難,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311萬噸。
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3年,青島著力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例如,糧食生產增產、減損一起抓,全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推動糧食全鏈條節約減損;種業振興研發、推廣一起抓,加快現代種業創新中心建設,大力推廣農作物新品種;食物供給品種、品質一起抓,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粒糧食背后,需要無數人的付出,育種工作者站在田間地頭,用汗水澆灌希望。最是豐收悅人心,在政策、技術、資源的推動下,青島期待再次迎來一個豐收的季節。[信網·信號新聞]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