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也是高質量發展最動人的底色。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2023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將在山東濟南舉辦。山東將在積極減排的基礎上,采用林業碳匯、海洋碳匯、企業捐贈碳配額以及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四種碳抵消措施,助力實現活動碳中和。
近年來,山東各地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精準治污,著眼根源治理,著力重點突破,強化整體推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3年年初,山東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多個部門印發實施了《關于推動開展山東省大型活動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推動大型活動規范、有序開展碳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人們在綠水青山、公園綠地中流連忘返,盡情地感受著齊魯大地的盎然生機。
良好的生態成為山東最好的“名片”
近日,一段微山湖的短視頻在各大社交平臺廣泛傳播,視頻中湖水清澈見底,湖底水草搖曳生姿,船行于湖面宛如“空游無所依”。最初,不少網友猜測這是電腦特效,但后經考證發現,這是微山湖的真實景象,可謂現實版“人在畫中游”。微山湖走紅網絡不是一日之功,其出圈凝聚著山東20多年治水的艱辛,齊魯大地上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更是凝集著全社會的努力。
公園城市建設如火如荼,青島市南區通過做精、做細、做美、做韻,打造“錯落有致、風景秀美、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花海市南,繪就高品質生活新圖景,以“紅瓦綠樹,花韻綴城”為主題,錨定“一帶三核”,對海岸線、歷史建筑群、老街、道路等節點進行花卉營造,點綴扮靚,烘托青島自然文化風貌,主攻太平路、文登路、香港路以南至濱海步行道區域,重點打造奧帆中心區域、八大關及太平角區域、中山路區域“三大核心”,展現市南旅游新形象、新名片。
綠色低碳轉型是企業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復雜工程和長期任務,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全社會協同合作,共同發力。對企業而言,更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向浩瀚的海洋要水!”在青島百發,隨處可見這條標語。如今,不僅從海洋要到淡水,企業還充分發揮海水淡化先發優勢,不斷延伸海水淡化產業鏈。今年3月,企業與上海禮思公司簽約,依托自身的工廠建設濃鹽水提鋰項目。作為全球首個海水提鋰項目,從濃鹽水中提取有價值元素鋰,每年可生產碳酸鋰40噸。項目業務全面拓展后,有助于緩解我國鋰資源嚴重依賴進口問題,延展海水淡化產業鏈條。
向綠而行不只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更是市場的風向所在。當前在淄博高新區齊魯儲能谷,除了已經實現投產運行的零碳智慧產業園外,固態鋰電池產業園和先進儲能裝備創新產業園的建設也已步入尾聲,20吉瓦固態鋰電池生產線和一期5萬噸/年固態電解質項目即將投產。屆時,齊魯儲能谷將打通電池、光伏、海上風電上下游產業,形成國內最長、最齊全、最高端的儲能、光伏及風電產業鏈條。
生態文明建設應全民行動
建設美麗中國,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都是參與者。生態環境保護從來不是一句空蕩蕩的口號,而是每個人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的過程。對每個人來說,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義務。每個人都要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積極行動起來,促進人與自然雙向奔赴、和諧共生。
青島上流佳苑社區王忠云成為社區“守桶人”后,幾乎一天也沒休息過。“有時候我也想去趕個早市,買點東西,但是轉念一想,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你看,我們小區現在的環境是不是更好了?看著就打心眼里高興!”王忠云一邊說著,還不忘把路邊的幾片樹葉撿起來。“現在,整個社區從八九十歲的老人到剛學步的孩子,都知道垃圾分類。”
淄博桓臺縣的崔家村改造前,是一片臭氣熏天的垃圾溝,百姓怨聲載道,以前的雨水、垃圾,都集中在這,臭氣熏天,村民都不往這走。今年三月份,經改造后一部分改成藕池,一部分改成花園。7畝藕池每畝可產3000多斤藕,年產2萬斤,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能分十多斤藕,多余的還能賣了,增加集體收入。
綠色映底蘊,山水見初心。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社會應共同參與,從呵護身邊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生態文明意識貫穿進日常的行動中,養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踐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讓每一個人都在美麗中國過上更健康更幸福的高品質生活。
信網評論員 李源菁
[來源:信網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