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6月27日訊(記者 姜丹寧)悠悠鄉村情,濃濃書香氣,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也是讓鄉村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的有力推手。近年來,青島在大力推動鄉村經濟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不忘建設精神文明,以文化為源泉滋養鄉村發展生生不息,聚焦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以文明典型引領正能量風向,做強鄉村文化產業,全面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快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
培育樹立先進文明典型 弘揚正能量時代新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弘揚正能量鄉風,營造積極向上家庭新風尚,離不開樹立榜樣典型、以小見大,發揮文明個人對家庭乃至整個村鎮的帶動作用。
青島著重培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文明家庭等先進典型,常態化組織開展典型宣講、身邊好人事跡宣講進鄉村活動,用生動的故事打動人們,讓文明鄉風深入人心。還組建了百余支常年活躍在城鄉一線的宣講隊伍和1.6萬余人的百姓宣講團,以平易近人而樸實的大白話動情講述道理,讓宣講更貼近人們的內心,引起深刻的共鳴。
除此之外,青島還圍繞“美德青島”主題,打造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示范點,策劃推出《如此生活》分享會、“樹文明新風”宣傳等活動,依托美德健康大講堂、云課堂、微課件等現代化數字化傳播方式,把青島感人故事講活,吸引了40余萬名群眾積極參與其中。統籌推進美德和信用建設,廣泛推行積分超市、暖心食堂等創新模式,讓“德者有得,好人好報”步入現實。
宣講隊伍組織創作了6000多個群眾自編自演的宣講節目,打造“青島好人故事會”“身邊人講身邊事”“文化串門”“家門口說唱”等特色宣講品牌140余個,弘揚正能量,形成由“點”到“面”的規模化效應,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動人心弦的文明精神。
大力支持發展文化產業 傳承鄉村特色文化記憶
如果說振興鄉村文化猶如高樓拔地而起,那么文化產業便是最為穩固的地基,支撐各項工作穩中向好。青島傾力打造“山東手造 青島有禮”文化品牌,提高鄉村文化產品辨識度和知名度,在挖掘產品資源、培育特色產業、搭建交流平臺、開展宣傳推介等方面全面發力。
讓產業發展有切實政策支持,青島制定出臺《青島市扶持手造產業發展若干措施(試行)》,推動手造產業規?;?、品牌化,草編、刺繡、發制品等多個手造產業門類已初具規模,大歐鳥籠等9個項目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凸顯手造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推動文化產業的效應。以文化體驗廊道建設為牽引,明確重點村建設內容要求,完成了8個村莊方案編制和部門聯合評審工作。
鄉村文化遺產源遠流長,承載著鄉村在歲月長河中沉淀下來的精粹,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父老鄉親的寶貴記憶。青島加大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深入建設“非遺在社區”試點,據了解,青島全市認定市級非遺工坊已有54家,區(市)級非遺工坊已有92家。建立了麥草畫等市級以上非遺名錄207個、即墨花邊等老字號企業名錄22個,評選膠州黑陶等青島名品錄10個、泊里紅席等手造鄉土名村10個。完成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設計類項目5個,施工類3個,鄉土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深入推進鄉村文明創建 聚力文化惠民利民
青島積極統籌城鄉文明融合發展,以城帶鄉、共建共享,扎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目前取得了良好成效。據統計,青島全市擁有全國文明村鎮18個,省級文明村鎮249個,市級文明村鎮538個,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覆蓋率達99%。而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不僅能夠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讓文明新風吹入全社會,也能夠讓百姓享受到文化建設成果,豐富精神生活。
青島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推進優勢資源下沉。培育農村文藝人才和文化骨干1.2萬人次,培養和扶持農村文化隊伍8000余支,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優質人才隊伍支撐,每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6萬余場。
“近年來,我市按照‘政府補貼、市場運作、院團演出、農民受惠’的總體思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原則,積極調度指導各區(市)精心籌劃、認真組織、開拓創新,將一大批歌舞、呂劇、茂腔戲、柳腔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好節目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年均演出4000余場,農村行政村覆蓋率達100%。”
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視員許紅煒介紹,在未來還將積極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著眼滿足不同區市群眾個性化、差異化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演出產品和服務,增強老百姓參與度,不斷提升戲曲進鄉村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青島鄉村文化振興持續在行動,各部門始終堅持“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理念,探索激發鄉村文化活力的更多路徑,引領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羽翼漸豐,讓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深化,加快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青島榜樣”。[信網·信號新聞]
[來源:信網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